山東管理學院 田燕梅
齊魯文化對山東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①
山東管理學院 田燕梅
摘 要:文化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齊魯文化是山東特色的地方文化,對山東經濟發展產生顯著且深遠的影響。本文通過分析齊魯文化對山東經濟發展的積極和消極影響,提出齊魯文化促進山東經濟發展的建議,推動山東經濟文化強省建設。
關鍵詞:齊魯文化 山東省 經濟發展 影響
齊魯文化源遠流長,在推動中華文明發展,形成中華文化軟實力,增強民族團結凝聚力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山東是齊魯文化的發祥地,一直享有“孔孟之鄉”、“禮儀之邦”的盛譽,齊魯文化是山東特色的地方文化,資源豐厚、絢麗多姿,這些優勢提升了山東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力。齊魯文化對山東經濟發展產生顯著且深遠的影響。一方面,齊魯文化為山東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樹立良好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另一方面,齊魯文化重農抑商,缺乏創造精神和創新精神,阻礙山東經濟的發展。
本文著重研究齊魯文化對山東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充分利用齊魯文化優勢,推動山東經濟文化強省建設。
1.1 齊魯文化為山東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雖然經濟的發展受到資本、技術、地理位置、政策等因素的影響,但是文化對經濟模式、產業結構等作用同樣不可忽視。齊魯文化為山東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推動山東人從事各項經濟活動。作為齊魯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倡導“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欲
仁,斯仁至矣”等道德自律精神;《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提倡剛健進取的精神;孟子提出“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以苦為樂的吃苦理念。正是受到這些精神理念的影響,山東人形成了自強不息,發奮圖強的人格品質。儒家文化講究正德、厚生,提倡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努力發揮主觀積極能動性,積極入世與社會、國家緊密聯系在一起,融入集體和國家的價值目標之中。這種積極入世的社會情懷是推動人們建功立業、發展工商經濟的重要精神力量。除此以外,齊魯文化培養了山東人積極進取、勇于開拓、樂于奉獻、愛崗敬業、團隊合作的精神,形成了山東地區特有模式的“企業家精神”。這些精神支配著企業家的行為,企業家左右著企業經濟的運行與發展,更進一步地推動山東經濟社會繁榮發展。據山東統計信息網數據顯示,2014年實現生產總值59426億元,僅次于廣東省和江蘇省,連續五年位居全國第三位,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比例為8.1∶48.4∶43.5,全省進出口總額2771.2億美元。近年來山東省經濟平穩增長,結構調整穩中有進,運行質量穩中有升,這與植根于齊魯文化沃土有很大關系。
1.2 齊魯文化為山東經濟發展樹立良好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
齊魯文化“禮義規范、和諧理念、忠誠精神、誠信觀念”影響著山東人的思維、觀念和文化心理,潛移默化地支配著山東人的經濟行為,內化沉淀為山東人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禮義”是齊魯文化的核心體系,按照“禮義”規范山東人的經濟行為,協調經濟領域各種關系,加強經濟制度建設,有助于山東經濟健康穩定地發展。儒家文化倡導“禮之用,和為貴”,和諧發展的理念和思想,以和諧的方式調控人的經濟行為,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經濟秩序,發展穩定的經濟關系,推動經濟長遠可持續發展。儒家文化倡導的忠誠精神對山東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優化企業管理,完善企業文化上,增強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增加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提高對企業的凝聚力。誠信精神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誠信為基礎,充分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保證經濟正常運行,提高經濟的運行質量和效率,提高企業在社會上的信譽。
1.3 齊魯文化為山東經濟發展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
山東地區是齊魯文化的發源地,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山東地區良好的自然環境培育出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如:管子、孔子、孫武、曾子、墨子、孫臏、孟子、荀子等,歷史文化巨人是時代思潮的代表,產生了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法家等各種精神文化和四書(《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 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齊魯文化經典著作,遺留了孔府、孔廟、孔林、泰山、陶瓷、漢畫像石等歷史文化遺產。在齊魯文化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各種民俗文化資源,山東既有各種祖神祭祀、年節習慣、衣食住行等民俗習慣,也有濰坊風箏、周村絲綢、淄博美陶等民間工藝品。齊魯文化資源為發展旅游業奠定了基礎,旅游業、文化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改善投資環境,增加地方財政收入,拉動山東地區經濟發展。據中國經濟網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山東文化產業增加值3100億元,高于山東省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文化產業外向度增強,全省核心文化產業出口額為17.65億元;全省文化及文化創意相關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292個,完成投資3651.5億元。
1.4 齊魯文化為山東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齊魯文化是山東地區特有的歷史文化,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積淀在山東人的心理文化結構之中,影響山東人的性格、思維、心理及習慣,自覺和不自覺地反映到山東社會經濟運行的各個環節,干預經濟建設。受齊魯文化的影響,山東人尊師重教,注重人才培養,為山東經濟發展積累了大量的人力資本。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私立教育創立者,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學而優則為仕”的觀點雖然片面,但被山東人奉為信條。2014年山東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5.05%,比全國34.5%高出10.55%。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727萬人,山東畢業生人數52萬位居全國第一。與此同時,齊魯文化提倡以和為貴、誠信忠誠、注重團隊合作形成和諧的文化環境氛圍,能夠吸引更多的資金、人才、技術和項目。2014年實際到賬外資金額達152億美元。總投資過億美元的項目50個,合同外資37.2億美元。引進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22個,實際到帳外資4.1億美元。由此可見,齊魯文化創造的良好文化環境對山東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2.1 重農抑商,小富即安的思想導致產業結構調整慢
齊魯文化思想重農抑商,山東地區小農意識濃厚,是傳統的農業大省。改革開放以后,受到齊魯文化重農抑商思想的長期禁錮和計劃經濟體制的約束,依然沒有改變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方式,安貧樂道、小富即安,在傳統中沉淀了封閉的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抑制了生產方式的變革,雖然山東地區傳統農業發展較好,但是第二、第三產業發展受到阻礙。吳越文化獨立開放,敢于冒險,講究“實干和實效”,具有現代市場經濟精神,使地區經濟結構向高利潤行業靠近,第二、三產業發展較快,傳統第一產業農業所占比例較低。如受吳越文化影響的浙江省,大力發展第二、第三產業,形成民營企業為主,工業經濟發展良好,農業經濟所占比重較低的新經濟發展格局。2013年全國、山東省、浙江省第一產業產值所占比重分別為10.8%、9.7%、5.3%,第二產業產值比重分別為47.3%、56.8%、54%,第三產業產值比重分別為41.9%、33.5%、40.6%,從整體發展趨勢來看,第一、二產業所占比重呈下降趨勢,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呈上升趨勢,浙江省第三產業所占比重最高,山東省第二產業所占比重最高。通過比較全國、山東省、浙江省產業結構情況,可以看出,全國處于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大力發展服務業階段,山東省處于以農、工業為主的發展階段,而浙江省向第三產業現代服務業轉型,雖然政治、歷史、地理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山東產業結構調整,但因地域文化差異引起的不同思想觀念是產生巨大影響的主要因素。
2.2 重仕輕商,宗法觀念嚴重制約商品經濟發展
齊魯文化重仕輕商,具有嚴重的官本位思想。山東是儒家思想的發源地“,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深入人心。山東人崇尚從政,等級觀念根深蒂固,將仕途的升遷看作實現人生觀、價值觀的有效途徑。直到現在山東籍大學生就業時,大部分畢業生都愿意考公務員或進事業單位,不愿意進企業發展,這種思想觀念、思維模式影響企業家數量的增加,私營個體企業的發展,造就了山東教育大省與經濟強省之間不相匹配。與此同時,齊魯文化宗人治觀念較強,法制觀念淡薄,重情不重法宗室家族色彩較重,容易形成“裙帶關系”,不利于現代商業精神的形成和私營個體經濟的發展。
吳越文化、嶺南文化商業意識濃重,具有工商文化特征。受吳越文化、嶺南文化影響的浙江、江蘇、上海、廣東地區經濟發展求真務實、講求實效,其現代商業精神使其區域內人力資本、技術水平發展較快,民營企業家和民營企業數量較多,民營經濟結構占其經濟的主體部分,商業經濟發展迅速,是中國東部地區商業經濟發展較好的省份。2013年全國平均每萬人私營企業數量為92.15,山東地區為77.37,其他省份(市)如廣東、浙江、江蘇、上海每萬人私營企業數量分別為:143.74、170.24、182.77、388.82;全國城鎮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51483元,山東地區為46998元,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工資分別為53318元、56571元、57177元、90908元。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受齊魯文化“重仕輕商”思想觀念的影響,山東人愿意從政,不愿意經商,山東地區私營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嚴重滯后,從業人員平均工資底于浙江、江蘇、廣東、上海等地區。
2.3 固步自封,循規蹈矩的中庸思想缺乏創新精神
齊魯文化推崇尚古、固步自封、循規蹈矩,缺乏創造精神和創新精神,這種思想極大地扼殺了山東人的創造精神和競爭精神,造成了山東人在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方面嚴重滯后,阻礙了山東區域技術創新和科技發展,影響區域經濟發展。技術創新的重要體現是專利申請受理及授權情況,2013年山東省專利申請受理數量、授予數量分別為155170件、76976件,其他省份如廣東、江蘇專利申請受理數量分別為264265件、504500件;授權數量分別為170430件、239645件。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廣東、江蘇不管是專利申請數量還是授予數量均高于山東省。由2004~2013年山東省、浙江省專利申請與授權數量來看,2004年山東省專利申請數量、授權數量分別為18388項、9733項;浙江省分別為25294項、15249項。2013年山東省專利申請數量、授權數量分別為155170項、76976項;浙江省分別為294014項、202350項。10年來山東省不管專利申請數量還是專利授權數量遠低于浙江省,差距呈現擴大趨勢。由此可以看出齊魯文化固步自封,循規蹈矩的中庸思想,阻礙了山東地區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山東技術創新觀念要進步,創新精神需提高,以此推動山東區域經濟發展。
區域文化和經濟是區域發展的兩翼,兩者發展必須協調一致、相互促進才能達到文化帶動經濟,經濟促進文化發展的目標。對于齊魯文化應當辯證地看待,積極弘揚齊魯文化優良傳統,塑造有利于山東經濟發展的與時俱進的齊魯文化精神,培育現代商業意識,創新意識和企業家精神,引導人的經濟觀念和經濟行為,同時轉變政府職能,制定相關經濟政策法律法規,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帶動山東經濟健康發展。
3.1 轉變政府職能,完善經濟發展的制度環境
制度文化是區域經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制度文化建設,為區域各階層民眾提供良好的創業機會和制度環境。培育創新、創業精神,減少政府過度的行政干預,打造重商、親商文化,激發民眾創富欲望,充分利用民間資本發展區域經濟。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建立金融支持體系,鼓勵風險投資發展,形成敢于冒險、允許失敗的制度效應。同時,設立創新文化的先行區和示范區,如創意文化產業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作為區域經濟和文化的空間載體,發揮先行示范作用和輻射擴散功能。
3.2 與時俱進,培育現代商業意識和企業家精神
雖然齊魯文化居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地位,在中國甚至全世界都產生了顯著影響,但齊魯文化重農抑商、小富即安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與現代商業精神和企業家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嚴重束縛了山東區域經濟發展。齊魯文化應當吸取吳越文化、晉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其他文化的長處,培養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開放創新、敢于冒險、勤于思考、靈活應變的精神,與齊魯文化誠信、勤勞、剛健進取的優秀傳統相融合,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形成兼容并蓄、與時俱進、重商厚德、誠信創新的現代商業意識和企業家精神。
3.3 加快企業文化創新,培育創新意識
更新觀念,推進山東企業文化建設與創新,強化企業文化意識,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形成企業凝聚力,樹立企業良好的形象,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改變傳統教育模式,培養創新人才,培育創新意識,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技術創新激勵機制,給企業創新提供資金支持和保障,同時完善專利保護、技術創新法律制度,推進技術創新。
3.4 發展具有齊魯文化特色的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能夠直接反映地域文化的經濟形式,是經濟與文化最直接的產物,是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山東地區良好的自然環境培育出孔子、孟子、曾子、墨子等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創作了四書、五經等齊魯文化經典著作,遺留了孔府、孔廟、孔林等歷史文化遺產,發展文化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要充分利用文化遺產,挖掘齊魯文化資源,開發具有齊魯文化特色的文化產業,實現文化資源向文化產業的商品化轉化;同時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既可以傳播齊魯文化,又可以創收經濟效益,實現地域文化產業化,促進山東區域經濟增長。
參考文獻
[1] 孫海燕.齊魯文化與山東經濟發展的關系探討[J].三峽論壇(理論版),2010(1).
[2] 孫海燕.齊魯文化對山東經濟發展的影響[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3] 韋森.從傳統齊魯農耕文化到現代商業精神的創造性轉化[J].東岳論叢,2004(6).
[4] 張佑林,王成菊.魯浙文化差異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之比較研究[J].山東經濟,2010(7).
[5] 龐敦之.論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J].山東社會科學,2006(8).
[6] 王興元,李斐斐.基于儒家價值觀的魯浙商業文化比較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4(1).
[7] 殷曉峰.地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機理與效應評價[D].東北師范大學,2011.
作者簡介:田燕梅(1982-),女,漢族,山東濟寧人,經濟學碩士,山東管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方面的研究。
基金項目:①2014年度山東省文化廳藝術科學重點課題項目“齊魯文化對山東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的階段性成果(Z2014022)。
中圖分類號:F2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6(b)-13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