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方華
四面山以水為載體,以或溫柔或狂野的瀑布形式,來展示青山、斷崖、絕壁的力量,來展現從古至今的絕世美景。鴛鴦們過著上班族一樣的規律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如果在工作時間來到洪海湖,你能看到的鴛鴦都必定是單數。富硒的山泉水,含硒的大米、大豆和各種蔬菜,每單位負離子含量高達 2.9 萬個的新鮮氧氣,造就了令人稱奇的“雙胞胎村。”

距今1.3億年前,四川盆地還是一片汪洋。后來,隨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地殼持續擠壓,一座座山峰孕育而出,大約在6500多萬年前,四川盆地東部的重慶市江津區境內,悄然形成了一片地質奇觀——這片奇觀堪稱移步換景,由丹霞赤壁、甕形圍谷和高山瀑布組合而成。
這就是以絕美的山水風光和絕佳的生態環境備受世人矚目的四面山。當年劇烈的地質運動,不僅造就了當地眾多的奇峰、深谷、陡崖與河流,更是營造出了“高瀑蘊丹霞”的獨特美景——那些丹霞赤壁,宛如美人臉頰上的一抹粉色胭脂,將群山翠嶺映襯得十分迷人、嫵媚……
水色映丹霞
世所罕見的“天下第一心”
如果說“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丹霞奇景是四面山的本色,那么,“拔地萬里青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的流泉飛瀑,就是四面山的靈魂。在地質學上,瀑布被稱為“跌水”,所處地勢越陡、水量越大,瀑布就越壯觀。四面山的丹霞地貌經流水切割和重力崩塌,形成了許多令人驚嘆的峽谷、陡崖,為瀑布的形成創造了條件。于是,在赤壁丹巖之上,許多高山瀑布飛溯而下,形成“千丈丹巖作巨幕,片片云霞纏綿帶”的磅礴景觀,詩意而大氣,令人驚嘆。
白練般的瀑布,映襯在紅色的丹霞赤壁間,再配上翠綠欲滴的綠色植物,讓四面山如同人間仙境,給人極強的視覺沖擊力。最令人驚奇的是:四面山的大型瀑布都懸掛在紅色的丹霞崖壁上,而綠色的植被,則只生長在峰頂和背坡處。為什么會如此呢?這得從四面山獨特的地殼演變說起:大約在一億年前,四面山一帶氣候炎熱,山體中的鐵元素被氧化,變成紅色,這正是四面山丹霞地貌“鮮紅如血”的秘密;此外,由于這里的山體主要成分為鈣質和砂礫,被流水沖刷、切割之后的山崖,往往變得光滑,植物無法扎根,所以只在鮮有水流沖刷的峰頂和背坡才有茂密的植被。四面山氣候濕潤,降雨豐富,處處都是瀑布和溪流,最終與丹霞、綠樹一起構成“水色映丹霞”的天然奇觀。

在四面山多達100余處的瀑布中,最有名的當屬“望鄉臺瀑布”。它高158米,寬48米,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單級落差最大的寬幅瀑布,被譽為“華夏第一高瀑”。站在瀑底抬頭仰望,只見白色的激流似群龍翻滾,如萬馬奔騰,吼叫著從垂直的丹霞巖壁上飛瀉直下,墜入深潭之中,仿佛玉珠落絳盆,既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的飄逸俊秀,又有“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恢弘大氣。在瀑布下方,因巨大的落差而產生的水霧彌漫開來,加上周圍綠樹成蔭的點綴,勾勒出一幅空靈氤氳的水墨畫卷。
如果遠觀瀑布,你會驚奇地發現,瀑布所在的丹霞崖壁被周圍的植被勾勒出一個完整的“心”形,世所罕見,因此也被稱為“天下第一心”,那奔流直下的瀑布就是這顆“心”的命脈,猶如愛神丘比特射出的利箭在“心”的兩端一箭穿過。如遇天氣晴朗,瀑布在陽光的照射下還會形成美麗的彩虹,七彩霓虹從“心”形的瀑布前一直連到天邊,浪漫得無與倫比。
四面山的每一道瀑布,雖然形態各異,但卻有著相同的信念——毫無畏懼地縱身跳下丹霞崖壁,完成了從溫柔到靈動的轉換。在瀑底,跌碎的水珠形成密霧,化千鈞情思為一縷柔腸,若隱若現,頗有兒女情長的那番悱惻纏綿。四面山正是以水為載體,以或溫柔或狂野的瀑布形式,來展示青山、斷崖、絕壁的力量,吸納云蒸霞蔚的飄逸靈性,接納千山萬壑的靈秀之氣,展現出自古而今的絕世美景,讓人們感受到原始森林的風雨清潤。
在過去的無數歲月里,由于山嶺陡峭,罕有外人到訪四面山,這些最美的水相就長期保持了自然天成的狀態,有水霧,有水滴,有瀑布,甚至還有“海”。在這片典型的西南山嶺地區,有著含量豐富、變化萬千的水體資源,令世界各地的眾多名山都難以望其項背。這里或許沒有江南水鄉純粹的浪漫柔情,也沒有大湖大海狂野的驚濤駭浪,但無論是山水相成、蒼翠掩映的高山湖泊,還是飛流直下、洋洋灑灑的白練瀑布,抑或是清澈見底、款款流淌的谷澗小溪,四面山的水都有一種與眾不同的出塵氣質,儀態萬千——霧、水滴、瀑布、海,形成了四面山的“水色四絕”,用不同的曲調,為自然譜寫贊歌。

洪海湖的萬種風情
按時“上下班”的鴛鴦
四面山素以“奇山、異水、紅石、厚文”而聞名,其中尤以“異水”為勝,不僅有眾多瀑布、飛泉映照丹霞赤壁,更有眾多湖泊環抱青山,山水的纏綿,展現出與眾不同的繾綣柔情。
這些湖泊中的頭把交椅,當屬以廣垠著稱的洪海湖,它包含了大洪海湖和延伸的小洪海湖兩部分,因纖長深邃而顯得意蘊悠長。湖水清明如鏡,岸邊樹木蔥蘢,野生植被的分布純屬天然,或直得高大挺拔,或斜得旁逸水中,深得自然之趣。這些茂密的森林在湖中的倒影清晰可辨,在湖底形成別具一格的奇觀,被稱為“四面山的水下森林”。
從大洪海蕩舟前行,碧綠的湖面波光蕩漾,山水相連,一切都那么和諧共生,讓人分不清是青山還是綠水。岸邊常有麋鹿、野山羊等野生動物悠閑地飲水,不時還有白鷺飄然飛起,不過最令人驚喜的,還是那些偶爾才會出現,并伴舟而行的鴛鴦。
在人們的心中,鴛鴦是永恒愛情的象征,是一夫一妻、相親相愛、白頭偕老的表率,唐代著名詩人盧照鄰曾寫詩贊頌:“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不過,四面山的鴛鴦頗為與眾不同,盡管它們也很忠貞、恩愛,但并不是整天都膩在一起,而是過著上班族一樣的規律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歸,非常勤勞。每天清晨,你都可以看到成雙成對的鴛鴦在湖邊嘀咕、呢喃,那是它們每天出門前的道別;從早上8點到晚上6點,它們都會兢兢業業地“工作”,中午和法定節假日也舍不得休息;晚上6點“下班”后,鴛鴦們才會“回家”團聚,互相依偎著欣賞湖面靜謐的夜色……所以,如果在工作時間來到洪海湖,能看到的鴛鴦往往都是單數。沿著大洪海抵達大山深處,就仿佛是從現代文明穿越了時空,回到古老的世外桃源。舉目環顧,入眼盡是青翠欲滴的茂林修竹,流水跌落山谷發出的清脆聲響縈繞耳旁。如果恰逢雨后的晴朗日子,往往會有一道彩虹橫貫天際,一頭連著大山,一頭伸向山外……
每當清晨和黃昏時分,薄霧輕起,那便是洪海湖最溫情的時刻。淡淡的霧氣,像紗巾一樣舒緩地飄逸在空中,慢慢由樹梢、湖面升騰而起,時而絲絲擴散,時而片片聚集,似奔騰駿馬,似綿柔羔羊,似嬋娟輕撫,忽然一瞬間彌漫群山,隨即又消弭無形……看著多姿多彩的霧中景象,仿佛走進了天宮瑤池,顯得靜謐、安逸而又神秘。這些千變萬化的霧,總是動靜相生,仿佛畫家盡情揮灑的畫筆,描摹著世間萬物,或典雅壯觀,或磅礴大氣。
有人說,薄霧籠罩的洪海湖就像歷史長河中的一卷編年史,每時每刻都在上演不同的傳奇、不同的故事。當風景被濃霧掩映,就像頑皮的孩子和人們捉著迷藏,看不清它在哪里,但隨著腳步的深入而移步異景,一幅幅別具風韻的山水畫一一躍入眼簾的時候,又總能給人帶來無限驚喜。不經意間,倏地從濕漉漉的枝葉上掉下數滴水珠,晶瑩剔透,翻轉著,偶有兩滴觸及肌膚,“啪”地散漫開來,碎成無數小水星,與人相親,一種冰涼的舒爽感頓時傳遍全身,很是愜意;有時,水珠從樹梢跌落,也有的會粘在衣袖上,抓不到,摸不著,卻又揮之不去,呼吸所及之處,彌漫的也全是新鮮濕潤的水滴氣息,仿佛整個世界都被這樣的小水珠占領……
土地神巖的瑰麗壁畫
孕育“雙胞胎村”的秘密
在無數次春、夏、秋、冬的枯榮輪回中,四面山的植物換了一茬又一茬,青蔥、枯黃、霜紅、雪白等各種顏色不斷交替,記錄了時節的變換,但它們扎根的赤紅的山體,卻從未改變過顏色。當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絕不會滿足于簡單的一片紅,它隨手就可以在巖石上畫出許多惟妙惟肖的風景——藏于四面山深處的土地神巖,便是極具迷幻色彩的“丹霞壁畫”。
土地神巖長376米,高127米,面積近5萬平方米,是一塊發育完整的丹霞地貌的代表之作,有“亞洲神巖”之美譽。站在巖壁下抬頭仰望:直立陡峭的懸崖絕壁之上,裸露著大片丹紅色的巖石,巖石的層次因常年的風吹日曬、水流沖刷而形成了順滑的紋理,暴露在大自然之中,遠遠望去,形成了栩栩如生的阿凡提、美女圖、萬卷書等各類圖案,讓人浮想聯翩。
在土地神巖的壁畫對面,也有一道優美的瀑布,它高約90米,懸垂于綠樹紅巖之中,三面赤壁環繞,與巨幅丹霞壁畫兩相呼應,形成了“四山鎖絕谷,一水落幽林,綠樹映湖色,丹霞醉畫屏”的絕景。據說,每逢陽光明媚的下午,這道瀑布附近總會如期出現七色彩虹,那瑰麗的色彩映照著奇特的地貌,化成一處丹紅色的地質奇跡,散發出令人過目難忘的魅力。
行走于土地神巖峭壁中的小道上,會看到巨石巖壁下有一股清澈細小的涓流,正淌入巖壁下一個天然的石碗里,被稱為“一碗水”,碗中的清泉被稱為“圣水”,對于山下的一個小村莊——柏林鎮青堰村的村民來說,“一碗水”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青堰村被稱為“重慶第一雙胞胎村”,全村百余戶人有38對雙胞胎,甚至有的家庭三代都出現過雙胞胎。如此超高的雙胞胎幾率,引起了廣泛關注,無數獵奇者來到村中尋找答案,最后,所有人都被村民帶到了這口清泉面前。原來,四面山的水中富含鉀、鋰、鋅、草酸、偏硅酸等有機質和微量元素,特別是硒元素含量非常豐富,而科學研究證明,硒元素有助于女性排卵,并且提高卵細胞的分裂能力。
事實上,四面山的地方物產,大都富含硒元素,各種富硒產品遠近聞名。由于“一碗水”的清泉是從地底深處浸潤而出,經過重重巖層過濾,不僅純凈,還在滲透的過程中吸收到更多硒元素,因此才有了神奇的“雙胞胎功效”。村民們長期飲用富硒的山泉水,食用含硒的大米、大豆和蔬菜,呼吸著四面山中每單位負離子含量高達2.9萬個的新鮮氧氣——正是這些“天時、地利、人和”的優良條件,才造就了令人稱奇的“雙胞胎村”。
從遠古的白堊紀開始,四面山就在地質作用下逐漸形成,不過直到距今6500萬年前,這座奇秀山峰才最終定型。山中的眾多飛瀑、丹霞、奇峰、密林等絕美風光,在寂寞中沉睡了無數歲月,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最終被人們徹底發現和了解,直到今天,它的山水一直煥發出無窮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