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彩燕
臍帶繞頸是指由于胎兒在宮體內翻滾、活動造成臍帶纏繞胎兒頸部而引起的一種臍帶異常的現(xiàn)象[1]。臍帶繞頸常常可造成胎兒宮內窘迫,屬于一種高危妊娠[2]。胎兒可因為臍帶血流不足造成代謝異常,甚至發(fā)生缺血缺氧的現(xiàn)象,如果臍帶繞頸沒有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可造成胎兒死亡[3]。因此,對臍帶繞頸產婦進行科學有效的分娩顯得尤為重要,在本次研究中,針對臍帶繞頸產婦在第二產程中應用兩種不同的方式進行分娩,發(fā)現(xiàn)應用改良McRobert 體位臨床效果較好,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科2013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0例臍帶繞頸產婦,將其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產前經彩超確診為臍帶繞頸胎兒,且研究中排除臍帶繞頸圈數(shù)多且緊、臍帶相對過短、胎心有明顯異常的胎兒。對照組年齡22~32 歲,平均(26.5 ± 2.3)歲;孕周36~41 周,平均(38.5 ±1.5)周。試驗組年齡20~35 歲,平均(26.8 ±2.5)歲;孕周37~41 周,平均(38.5 ±2.1)周。兩組產婦在孕周、年齡等方面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產婦入院后均經彩超確診為臍帶繞頸,臨產前動態(tài)測定一切正常。對照組產婦在第二產程中采用傳統(tǒng)的截石位進行分娩,具體操作:孕婦仰臥,雙腿放置于腿架上,將臀部移到床邊,從而最大限度的暴露手術區(qū),助產醫(yī)師在產婦子宮收縮時指導其用力。試驗組產婦在第二產程中采用改良McRobert 體位分娩,具體操作:將產婦的髖部屈曲,雙大腿充分壓向腹部,產婦在助產醫(yī)師指導下向下屏氣用力,在子宮收縮間歇,產婦在助產醫(yī)師指導下抱膝,兩大腿盡量向上屈曲,盡可能貼近腹部,同時迅速調高產床中后部產婦臀部角度,保持頭低臀高位5~10 s,待胎頭回縮后迅速把產床調平幫助產婦恢復原來產位。第二產程的子宮收縮和子宮收縮間歇均按上述方法交替進行體位干預,直至胎兒娩出。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產婦第二產程分娩時間及分娩結局。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5.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 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Wilcoxon 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產婦第二產程分娩時間比較(表1)
表1 兩組產婦第二產程分娩時間比較(min,±s)

表1 兩組產婦第二產程分娩時間比較(min,±s)
組別例數(shù) 第二產程分娩時間對照組50 43.86 ±19.92試驗組 50 22.86 ±19.38 t值5.343 P值<0.001
2.2 兩組產婦分娩結局比較(表2)

表2 兩組產婦分娩結局比較(例)
由于胎兒在孕婦體內運動較為活躍,時常翻滾、轉圈,且胎兒身體柔軟,極易造成臍帶纏繞[4]。一旦發(fā)生臍帶繞頸就很難脫開,很容易造成臍帶血液供應困難,造成胎兒氧氣和二氧化碳代謝異常,甚至缺血缺氧造成胎兒死亡[5]。因此,科學有效的對臍帶繞頸產婦進行治療以及分娩尤為重要。在本次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分娩方式,即截石位分娩,該產位能夠最大限度的暴露會陰區(qū),有助于分娩過程中助產醫(yī)師進行接產,但是該體位存在骨盆狹窄,胎兒下降阻力大,產婦易疲勞等問題,嚴重者造成胎兒窒息或產婦大出血,特別是對于臍帶繞頸產婦,胎頭下降及其困難[6]。在應用傳統(tǒng)的分娩方法時,產婦自然分娩率低,多數(shù)產婦在第二產程不能順利分娩,胎監(jiān)異常率較高,臨床效果不樂觀。針對這些問題,在試驗組中我們采用了改良的McRobert 體位,即產婦雙腿屈曲貼近腹部,雙腳蹬在大腿支架前部[7],子宮收縮期產婦下肢擁有支撐點,雙手也能夠解放出來,因此產婦能夠更好地屏氣用力,有利于胎兒產出,縮短第二產程。收縮間歇進行產床角度調節(jié),產婦頭低臀高體位使胎兒順產道一定程度回縮,有利于臍帶血液的流動,有效地避免了臍帶持續(xù)牽拉造成的胎兒供血不足,降低了胎監(jiān)異常率、臍動脈血氣異常率及臍帶繞頸胎兒的死亡率[8]。結果顯示,試驗組產婦應用改良McRobert 體位的第二產程分娩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產婦分娩結局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對于臍帶繞頸的產婦應用改良McRobert 體位分娩,自然分娩率高,第二產程時間短,臨床效果較為明顯,整個過程安全可靠,產婦及其家屬較為滿意,因此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研究,盡可能降低臍帶繞頸胎兒的死亡率,從而在臨床上進行廣泛應用。
[1]許瑤璇,王興田,王 榮.胎兒臍帶繞頸時靜脈導管及大腦中動脈的血流變化[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9(33):89-92.
[2]周江平.臍帶繞頸對圍產兒及分娩方式的影響[J].醫(yī)學臨床研究,2010,27(7):1350-1351.
[3]王卉明,王 赟.胎兒臍帶繞頸產婦389例的臨床分析[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41(7):650-651.
[4]邵紅芳,沈國芳.頭位妊娠臍帶繞頸122例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19):2760-2761.
[5]韓玉春.頭位妊娠133例臨床結局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8(30):295-296.
[6]徐曉紅,孫瑞勤,劉淑文,等.臍帶繞頸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吉林醫(yī)學,2011,32(7):1301-1302.
[7]張依妮,郭洪花.不同分娩體位在第二產程應用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3):281-283.
[8]王蘭云,阮 芳,魯 靜,等.分娩期胎兒臍帶繞頸的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1,36(2):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