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梅
輪狀病毒腸炎又稱秋季腹瀉,多發生于6個月~2 歲的嬰幼兒,在秋、冬季節較為流行。輪狀病毒是秋、冬季節小兒腹瀉最常見的病原體[1],起病急,常伴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病初有嘔吐,常見于腹瀉,大便次數多,每日可達10 次以上,水分多,量多,黃色水樣便或蛋花樣便,帶少許黏液,無腥臭味,經常并發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中醫學文獻中雖無秋季腹瀉及輪狀病毒腸炎之名,但根據其臨床表現屬于“泄瀉”范疇[2]。輪狀病毒腸炎的癥狀與濡瀉、濕熱瀉、乳兒水瀉相似。中醫多辨證分型而治,其中多以濕熱論治者為主,以外感風寒次,而近年來研究顯示,中醫治療及護理對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有較好的療效,藥物敷臍、推拿療法等中醫療法對小兒腹瀉病療效顯著,具有治療療程短、無痛苦,患兒易接受等優點。本院對50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進行中醫治療及護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輪狀病毒腸炎患兒100例,納入標準:參照《兒科學》[3]有關小兒腹瀉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1)3 歲以上患兒。(2)有肝炎、肝腎功能異常,伴腫瘤、休克、重度營養不良、肺炎及其他全身疾病等。(3)病情嚴重的患兒。(4)有過敏體質或對本藥過敏者。所有患兒在納入前需向家長告知本次研究的目的及意義,通過家長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后方可納入。同時在研究前向院內倫理委員會提交申請,得到批準后開始試驗。將其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男26例,女24例;月齡3~34個月,平均(12.7 ±6.3)個月。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月齡4~30個月,平均(13.2 ±5.9)個月。所有患兒均為急性起病,大便次數為每天6~10 余次,稀水樣便或蛋花樣便,無膿血,大便鏡檢白細胞<5個/HP,有少量脂肪球,未見紅細胞,糞便中輪狀病毒抗原陽性。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起病時間及癥候表現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治療及常規的皮膚護理、心理護理、發熱護理、隔離護理、環境護理、病情觀察、輸液護理等。根據病情補充電解質、調節酸堿平衡。對發熱者給予退熱,嘔吐者暫禁食并止嘔,腹脹者可予肛管排氣,鼓勵患兒飲水,保持肛門、外陰清潔等護理措施。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中醫治療及護理,給予患兒推拿、中藥敷臍為主的中醫治療,輔以飲食指導及對癥處理等。
1.2.2.1 藥物敷臍 將藥物充填于臍部,通過穴位滲透進入經絡達患病之處,激發全身的經氣,調和營衛、健脾益腎、溝通表里、調整陰陽平衡,通過藥物吸收作用于臟腑而達到治療的目的[4]。脾虛泄使用丁桂散敷臍,風寒泄腹痛腸鳴、大便泡沫多者可用木香、藿香、肉桂炒熱熨腹部,將膠布剪成4 cm ×5 cm 大小進行粘貼,藥物要固定嚴密,敷臍療法在小兒推拿后進行,24 h 換藥1 次,3 次為1 療程。如果臍部皮膚有損傷或者患兒對藥物及膠布過敏,禁用此療法。
1.2.2.2 推拿治療 采用不同刺激量的手法作用于體表穴位,使患兒產生經絡的傳導感應,激發調整機體內部的生理功能,起到平衡陰陽、補虛瀉實、調和脾胃、扶正祛邪從而達到止瀉的目的。穴位及手法:患兒取仰臥位,先用示指、中指、無名指三指摩腹100 次,再用中指按揉神闕穴100 次;患兒再取俯臥位,用拇指撓側面從長強穴推至命門穴100 次,最后以拇指端按揉龜尾穴100 次[5],如伴嘔吐加推胃經,久瀉不愈加補腎經、揉百會,易驚者平肝,每日1 次。推拿選滑石粉為介質,四季均可使用,推拿手法的壓力需均勻、柔和及力度適宜,并以皮膚出現潮紅而不損傷為度。風寒泄腹痛腸鳴、大便泡沫多者可加揉足三里、神闕、天樞、脾瑜、胃瑜。惡寒發熱者可揉外勞宮、風池穴各1~2 min。濕熱瀉用清大腸、清小腸等法按摩,配合鬼針草60 g 煎水洗足。腹痛、泄瀉不止者可配合艾灸神闕。脾虛泄可以用摩腹、揉臍、捏脊等推拿方法。如出現暴泄、高熱者乙醇或溫水擦浴,配合針刺合谷、大椎、曲池等穴。
1.2.2.3 護理 (1)飲食護理。中醫理論認為,小兒腹瀉主要是由于外感六淫,內傷飲食或中土虛弱,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而發生泄瀉[6]。故飲食護理應注意合理的選擇食物,能減少腸道蠕動,又易消化吸收,有利于脾胃運化功能恢復的飲食。除出現嚴重嘔吐者暫停禁食4~6 h 外,均應繼續維持已習慣的輔食,給予稀粥、面條加菜末、肉末等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少量多餐。調整飲食原則上雖不禁食,但應禁不消化以及高脂肪食物。(2)服藥護理。濕熱瀉湯藥可給予藿香5~10 g,陳皮5~10 g,半夏4~6 g,桔梗5~10 g,大腹皮5~10 g,白術5~15 g,白芷5~10 g,蘇葉4~6 g,茯苓5 g,厚樸5~10 g,甘草3~5 g。每日1 劑,水煎至80~100 ml,分3~5 次口服。無熱者去白芷、桔梗、蘇葉,無嘔吐者去蘇葉、桔梗、半夏、白芷,水樣便多者加豬苓5~10 g[7],飯后服用。湯藥宜溫服,少量頻服,脾虛泄宜熱服,脾腎陽虛泄宜睡前熱服。
1.3 觀察指標 根據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評定[8]:顯效,治療24~48 h 后患兒大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消失;有效,治療48~72 h 大便次數減至每天2 次,大便性狀好轉,水分明顯減少,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無效,治療72 h后腹瀉未緩解或無顯著好轉。同時記錄兩組患兒平均止瀉時間及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等級資料比較采用Wilcoxon 秩和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t′檢驗;偏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M(QR)表示,進行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平均止瀉時間、住院時間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平均止瀉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輪狀病毒腸炎在小兒病毒性腸炎中占第1 位,起病急,發展快。研究表明[9],輪狀病毒性腸炎發病早期即可發生病毒血癥及引起全身多器官的損害,如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循環血液系統損害、消化器官損害、呼吸系統損害及腎臟損害,甚至危及生命。對于輪狀病毒腸炎進行早期治療是必要的。輪狀病毒腸炎是嬰幼兒腹瀉的重要原因,也是嬰幼兒時期多發病,患兒易發生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持續時間長可導致營養不良[10]。濫用抗生素促使細菌耐藥性增加,導致菌群紊亂,反而使腹瀉遷延不愈而加重。在常規糾正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的基礎上運用中醫療法以及實施有效的中醫護理措施,無任何不良反應,且療效明顯提高,縮短病程,值得臨床推廣。
輪狀病毒腸炎屬中醫“泄瀉”范疇,屬里熱實癥,多由飲食不當或外感濕熱之邪所致。敷貼療法同內服煎劑的原理一樣,也是應用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氣血、三焦等理論進行辨證治療的。《理渝驕文》中有提到過“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說明敷貼外治法與內服藥實為殊途同歸。故觀察組中藥物敷臍治療,有行氣止痛、溫胃散寒、疏理肝氣、健脾的作用,對腸道黏膜的修復及腸道功能的恢復均有療效。藥物敷臍選擇神闕穴,該處表皮角化層是腹部皮膚最薄部位,且與腹膜相貼,腹膜有豐富的靜脈網,藥物最容易穿透彌散被吸收,故藥物敷臍生物利用度高;穴位貼敷通過經絡的感傳,影響其多層次的生理功能,在循環感應過程中相互協同和疊加,從而表現生理上的放大效應,中醫推拿療法是根據小兒體表特定穴位或部位施以相應力度的手法,從而由表及里疏通經絡、調和營衛,使陰陽平衡、氣血周流如常,進而促進脾胃功能恢復[11]。現代研究顯示,中醫推拿通過對皮膚、穴位及經絡的刺激,通過神經、體液等途徑可以明顯促進消化酶分泌,增加腸道蠕動和小腸吸收能力以及提高機體免疫力等。
中醫療法的歷史悠久,中醫護理也同中醫療法一樣,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中醫護理強調人體是有機的整體和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性,也遵循了中醫藥理論體系,體現了中醫辨證施護的特點和護理技術,護理措施的制定是應用發同病異護、異病同護的護理原則[12]。“辨證施護”則是中醫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護理方法。隨著醫學模式的發展及人們對疾病的深入認識,中醫護理逐漸成為醫療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觀察組患兒實施中醫護理干預,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根據患兒的全身狀況予以辯證,從中醫治療、飲食、用藥等方面施護并實施中醫護理措施,縮短了患兒的住院時間,提高了治療效果。
[1]耿艷春,鮑海瑛.外治綜合療法治療小兒腹瀉療效觀察和護理[J].中醫外治雜志,2010,19(2):26 -27.
[2]徐金星,馬斯風.王烈教授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經驗[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1,3(1):19 -20.
[3]申昆玲.兒科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62 -269.
[4]裘利英,馬立海.溫中止瀉散敷臍治療小兒腹瀉100例[J].浙江中醫雜志,2012,47(5):317.
[5]吳 斌,王 麗.中藥治療小兒脾虛型腹瀉120例[J].內蒙古中醫藥,2010,29(3):120.
[6]胡亞美.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321.
[7]苗凌娜.健脾止瀉湯治療小兒腹瀉32例體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26):3313 -3314.
[8]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139.
[9]王超群,唐其民.附子理中湯加味灌腸治療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病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2,19(4):71 -72.
[10]袁 麗.小兒腹瀉的中醫護理干預[J].吉林醫學,2012,33(31):6905 -6906.
[11]謝洪波.推拿配合痛瀉要方加減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72例[J].中醫藥導報,2010,16(2):45 -48.
[12]鄭 峰,汪 洋.小兒腹瀉的辨證施護[J].中國中醫急癥,2011,20(4):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