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超
朱崗村位于連州西北邊陲,是古代通往湘南的重要門戶。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把朱崗當作軍事屏障,在這里設立了巡檢司,駐扎馬步弓兵。
初夏的一個星期天,我和豐陽鎮宣傳干事陳良雄來到歷史悠久的朱崗村。但見一條天然的清澈的護寨河從村前流過,一群鴨子正在河里戲水。幾個中老年人坐在河堤邊乘涼,邊帶孩子,邊抽煙聊天,笑容可掬,甚是愜意。
朱崗村大部分人家姓吳,始祖念四公為吳氏源流世系70世祖,祖居江西南豐,后遷福建朱絲巷,宋初高中探花,曾任廣西某府學官,后因護國有功,被朝廷封為光祿大夫,其后人遷居連州已有上千年歷史。
朱崗村,古稱朱崗堡。一個“堡”字,顯示這里曾經有過防衛兵匪進攻的建筑,是兵寨、寨堡。而最能顯示當年朱崗巡檢司余威的則是現存于朱崗堡的大東門和幾段橫亙著的寬厚城墻。走近大東門,遠遠地就可以感受到一股磅礴之氣撲面而來。門樓共兩層,樓頂飛檐高翹,顯得氣勢威嚴。“紫氣東來”幾個字筆風雄勁,盡顯古風。恢宏氣派的門樓,堅忍不拔地守護著村寨。圍墻用特制的大青磚砌成,每塊青磚都用水磨過,磚縫之密連刀都難以插入,固若金湯,盡顯防衛功能。游賞之余,一個家族的莊嚴歷史平鋪于眼前。
步入門樓,沿著鋪滿鵝卵石的村道往前行,一間間古屋躍然眼前,屋檐上木雕精細致極,繪有花鳥魚蟲、飛禽走獸圖案或書法,文化氣息濃郁。不少門窗木欄桿還雕刻著明代以前流行的寶相花紋,色彩自然,盡管歷經了悠悠歲月,添了些許斑駁,但仍可看出古代能工巧匠的精細手藝,一派文雅氣息,內心不由得多了一份對古人的敬重。驚嘆于古寨先民的智慧,更折服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走過巷道時,村民向我們點頭微笑,顯示出友好。漫步古堡,我們還能從寨上那斑駁的印記想象那悠長的歲月。是歲月成全了古寨,還是古寨讓歲月更久遠?文脈尚存,古村落的保護尤為重要。
朱崗古堡的外面,靜臥著一條長一公里多、寬約兩米的大街。這條大街,街面全部用鵝卵石鋪成,街道的鋪設分成三個部分:兩旁鵝卵石排列整齊,形成蜿蜒有序的路肩,中間的康莊大道則鋪成花朵形、旋轉形等等圖案。走在這條古老而詩意的鵝卵石大街,眼花繚亂,仿佛置身舊時光陰,給人的感覺是那么的幽靜、雅致、透徹。
鵝卵石大街曾是古代熱鬧的集市,大街兩旁店鋪、客棧林立,因而在明清時期發展成了一個興旺繁盛的貿易商埠。我思忖,當年的貨船桅檣帆影林立,客商的海味、咸魚、食鹽 瓷器、雜貨等商品通過水路運輸抵達朱崗碼頭,然后將貨物男挑女背馬駝從陸路運往湘南和桂東一帶。碼頭上熙熙攘攘,一天到晚商賈來來往往,一切是那樣的欣欣向榮。
朱崗村離豐陽鎮3.5公里,現有農戶1175戶,人口3858人。據陳良雄介紹,朱崗村在2003年就已成立了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當地村民提供全程農業機械化服務。全村以種植水稻為主,近年來引進 “超級稻”新品種種植,大大提高水稻畝產量,每畝達到1400至1600斤之間,是豐陽鎮糧食豐產區。此外,還種植有冬瓜、茄子、荷蘭豆、四季豆等無公害蔬菜經濟作物。該村近年來建起了文化室、燈光籃球場、村榕樹坪休息點、垃圾填埋場,村里的社會公共服務功能進一步得到提升。村里不少人家富裕起來了,他們紛紛搬出老屋,在村后的空地蓋起了新房子,裝上了空調。
夕陽漸漸西下,我們踏上了歸程。村中的老人站在村口向我們揮手告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