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峻峰
我的故鄉黃牛灘村,就在粵北山區陽山縣連江中游的連江河畔。自古以來,故鄉與外界的聯系就有兩條路:一是水路,另一條是陸路。
說起家鄉的水路連江,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上海復旦大學著名歷史地理學教授張修桂,在其專著《中國歷史地貌與古地圖研究》一書中,就把秦漢時期的長沙國(郡)與南越國的疆界標在離我家鄉兩公里許的連江大理峽上,并把秦漢名關——陽山關標在我家鄉的連江河畔。書中還說:“漢中央與南越的往來交通要道,均以桂陽(今連州)—陽山關—番禺(今廣州)一路為最關緊要和便捷。”如此說來,流經我故鄉的連江,算是秦漢時期的“國道”了。
可是,就是這條“國道”,在秦漢至中唐的千年時光卻沒有多大變化。中唐文學家韓愈被貶任陽山令時,對它的描述是“江流悍急,橫波之石廉利侔劍戟,舟上下失勢,破碎淪溺者往往有之。”(韓愈《送區冊序》)又自中唐至1949年的千多年,連江仍然是一條灘高峽險,全靠纖拉篙撐的水道。
連江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的,是新中國成立后十年的1959年,國家撥款先后在連江河上建起了11座能通航、灌溉、發電、通車(或行人)的梯級船閘工程,使連江成為我國第一條如前蘇聯第聶泊河那樣梯級開發的河流。這些工程上下相接,把連江分成十多個水平如鏡的梯級人工湖,終年水流平穩,波光粼粼,舟楫暢行,日夜通航,真正成為粵北山區的黃金水道。故鄉人坐機帆船上連州,下陽山,到廣州,十分暢便。
家鄉通往縣城的陸路,沿連江走向到縣城有27公里。上世紀60年代初,本人到縣城讀中學,那時還沒通公路,走的是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70年代初,省在我家鄉附近建北江鋼鐵廠,修通了陽山至石螺(北鋼)的沙石公路。但公路在連江的北岸,我家鄉在連江的南岸,至石螺下車后還得走兩公里許的田間小道,再坐游船過河,才能到達。那時我便想,什么時候才能有一條直到家門口的公路?
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上世紀80年代中期,陽山通往石螺的公路經過拓寬、取直、降坡,延伸改造成了107國道,先是鋪了柏油路,后又改造成水泥路。但我要回家,還是要走那條到石螺下車,然后步行、過渡回家的路。盼星星、盼月亮,新世紀初,乘省委、省政府村村通公路的東風,終于盼來了從連江南岸通到我家鄉,并再往熱水溫泉延伸的水泥公路。有了這條路,從陽山縣城坐車回家,只需二十多分鐘。以往,過個渡船就得十多二十分鐘哩。
路通財通信息通。故鄉水、陸交通道路的改善,大大縮短了故鄉與外界的距離,促進了故鄉人思維方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變革,為故鄉進入新時代插上了金翅膀。故鄉人解放思想,運用起了新知識、新技術。“新農業”促進了故鄉人收入的快速增長,不少家庭年人均收入超過萬元。富裕的家鄉人逐步過上了現代化的生活。電燈、電話、電視早已進入農家,手機電腦已逐步普及。小孩上學騎上了自行車,大人進城跨上摩托車,不少專業戶更是開上了自己的小車、客、貨車。原來低矮潮濕的泥磚房,被鋼筋水泥樓所代替,有的人還在縣城買了房,有的甚至住進了碧桂園,過上了亦工亦農、亦城亦鄉的休閑生活。
故鄉路的建設,從一個側面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改天換地的歷程,折射出改革開放后農村的巨大變化。今天的好日子使故鄉人明白,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是改革開放之路給故鄉帶來富裕和文明。故鄉人更堅信,只要沿著這條改革開放之路走下去,把旅游經濟、生態農業和農產品深加工更好地做大做強,創造出更高的經濟效益,故鄉必將走向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