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
“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種交代。對學生時代的交代,對所有從我生命中走過的人一種交代。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讀到這本書,從這本書里看到最純粹的年華,最義無反顧的自己,最舍得付出、舍得浪漫的青春,勇敢的邁過眼前的一個又一個坎,更相信自己。”
當我翻開書的時候,在丁浩的自序里看到這樣兩句話:“這些故事大概發生在近十年中。有些是自己親身經歷的,有些是身邊人的,有些是道聽途說的,但基本都是來源于真實生活。”真實是丁浩寫作的基礎。當人們挖空心思尋找寫作靈感的時候,他眼中的靈感卻是一種很虛的東西。“我覺得大多數創作人是不能依靠靈感來寫作的,我更愿意理解為故事本身、訴求本身在推動我發現靈感。例如《那些早已過時的愛情》《一聲嘆息》(后來改為《沒有我你怎么辦》《可是我愛你》)一經發布,立即在微博、微信朋友圈里引發閱讀狂潮,閱讀量迅速破億,這是我未預料的。后來陸陸續續有上千位讀者私信給我,說看完故事后哭得稀里嘩啦,詢問我‘板磚的情況。‘板磚是我的朋友,也是《一聲嘆息》的主人翁,因為是真實經歷,本身很悲,寫出來后,引起共鳴,撥動了讀者內心最深沉、最干凈的東西,于是,看過的人無不一聲嘆息。”
對于為什么要創作這樣一部作品,丁浩坦言這些故事,零零碎碎在他腦海中存儲了六七年之久。“高中那會兒我就想把它們寫下來,一拖再拖,直到大學畢業后,才開始真正創作。當年很多偏激的看法到現在改變了很多,不再用以前的眼光去定義過去的經歷。這本書寫出來,有人說這是一個文青的浪漫史,也有人說是不折不扣的傷感電影。于我而言,它更像是一種釋放,一種祭奠,祭奠我的青春,祭奠80、90這一撥人的青春。”
“那為什么把這本書的名字叫做《你的青春我來過》?”我不禁問道。
丁浩思考了片刻,說道:“每個人都有過青春,每一種青春都會有不同的人來來往往,那個觸動你心跳的人,那個讓你嬉笑怒罵的人,那個你一輩子都不愿提及卻深愛的人,其實都是你青春中最美的站臺。只是人生的列車在前進,我們唯一能做的是,當車子啟動時,跟那個留在原地的人說:祝你幸福,你要好好的,我們有緣再見……然后勇敢的朝著那個對的人,對的方向前進。”
書中三十四個故事,讓丁浩印象最深的則是《藏了十年的橡皮擦》。這是一個發生在他身邊的最真實的故事,因為故事中的女主角是他的小學同桌,可惜如今人已經不在這個世上,她在最好的年齡離開了,血癌晚期。“本來過幾天她就要結婚,結果癌癥復發,就這么走了,那一段時間我開始懷疑人生。在這之前一直覺得自己還很年輕,死亡離我很遠很遠,可是13年爺爺去世,14年這個同學去世,當頭一棒,我突然感覺到人生的短暫,人能做得很有限,轉眼就沒入中年。這樣的領悟一度使我很恐懼。”
后來在創作書的時候,丁浩決定把關于她的故事寫下來,為她短暫而美麗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點。
丁浩說通過這本書他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情感、思想全部寫在了書里,他相信讀過的朋友一定會感同身受,這不困難,因為多數人的青春都是類似的,類似的場景,類似的感傷和類似的人。“如果說我表達的是對過去的懷念,那么讀過之后有心的朋友會發現,在懷念之后更是一種警醒,警醒無意識的時間突然過的很快,警醒身邊的很多親友會突然消失,我開始懂得‘珍惜這兩個字的真正含義,開始努力抓住在乎的人,抓住機會和美好。因為很多事,你不去做,以后肯定沒機會也沒精力做。”
“文學是另一個生命,另一個自己。它能戳痛我,治愈我,也能喚醒我。它會伴隨我一生一世,也是我活在這世界上所擁有的價值。因為不想一無所有的來,也不想一無所有的去,所以,每天都會創作,都會寫。這樣心靈才會安逸。”
在成為作家之前,丁浩已經是一位小有名氣的編劇了,他曾創作的電視劇《不是冤家不戀愛》《生死連》等都贏得了很高的反響。其實早在大學時期,丁浩就已經開始了劇本創作,“那時候很單純,就是想要讓更多人看到自己,想成名,被激情推著往前走,卻走了很多彎路,不過現在想來那些經歷都是寶貴的經驗。”畢業后他也陸陸續續寫了很多劇本,情感類的、戰爭類的、懸疑推理類的……都寫過,開始聲名鵲起,然后從劇本中看到了生活里一些更本質的東西。“之后我漸漸明白,編劇這一行并不像想象中那樣美好,但是自己選擇的路,一直都痛并快樂著。”
丁浩清楚的記得自己第一次創作劇本是在大二。“剛開始我以為能寫小說就能寫劇本,后來發現不是這樣,兜兜轉轉,慢慢找到了劇本的寫法。我記得,當自己寫出來的東西被導演認可時,開心的整夜睡不著覺,也給后來的創作提供了很大的動力,終于敢在人前說自己是一個合格的編劇了。”
身為80后,丁浩覺得自己與同齡的作家相比更喜歡捕捉同時代人內心最真實的感受,“我不想寫虛偽的東西,也不想寫一味自我傾訴的東西,我要撥動的是大多數人心中那根弦,讓你摘下臉譜,真實面對自己。我始終認為,人應該活到老,學到老,誰也不許說自己就是最好的,除去僥幸成分,每個人都很平凡。人隨時都會進步,卻永遠沒有完美。但人應該追求完美,藝術品是越精湛越精彩越讓人驚訝,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
都說好的作家不一定是好的編劇,而好的編劇不一定是好的作家,對于這一點丁浩有著自己的看法。“在我看來,劇本和小說,一個是直通歡場,一個是自動塵緣。劇本創作是臺詞的藝術,面對的是觀眾,而小說是文字的藝術,面對的是讀者。劇本寫多了很破壞作家的語感,現在有很多作家轉編劇,但編劇再轉作家很困難,當然劇本寫多了,對小說的架構、節奏和情節的把握會強很多。我覺得好編劇可能是一個好作家,但好作家不一定是好編劇。兩者都能做好的,也大有人在。所以,關鍵是天賦的使然和功底的深厚。”
“所有的放松都是有意義的,因為你不知道你身體真正的容量。你需要呵護自己,然后才能更好的去工作,不然工作沒有任何意義,它只是生命中微小的一部分。”
丁浩說自己的生活一直都是豐富多彩的,“以前做過繪畫老師,組過樂隊,做過酒吧駐場歌手;以后還會嘗試做導演,做其他職業。”在他看來所有的藝術都是相關的,都意在表達人內心的情緒和對世界的感受。這是一個有顏色的世界,有聲音的世界,有思想的世界。而藝術將這些統統巧妙的表現出來,豐富了生活本身。“當然我不建議一個人同時去研究三樣東西,每一種都夠你學一輩子的。不過,繪畫、音樂都是我極喜歡的東西,無法割舍。”
如今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我們想去尋找一份寧靜似乎很難,丁浩說的確是這樣。“能夠慢的下去,本身就是一種進步。你會發現自己慢慢的不太會人云亦云,不太會去隨波逐流,更傾向于做好自己,而不是關注自我之外的東西,這就是自我的‘慢。而在城市快生活的節奏下,保持靜是一種能力,因為靜能生慧,慢下來,也許你能看到很多表層之外的東西。相對于古人,現在的人很躁,躁能萌發激情,但也會是一種干擾。慢生活將原本轟隆隆的城市變得鳥語花香,就是內心的修煉。”
閑暇的時候,丁浩通常都會出去走走,他說自己喜歡在路上的感覺。“我比較喜歡法國、英國、意大利。最想去的地方因心情而定,有時會著迷于十幾年前讀過的學校和吃過的小餐館。所有讓我覺得活著如此美好的地方和美景,都使我向往。它讓我明白生命最原始的意義。”有時候工作上、生活上的諸多事情讓他感到力不從心、煩躁的時候,他會用獨特的方式讓自己靜下來,“我會用吉他彈一些古典名曲,或者去酒吧彈唱,還會騎行,會回到以前的地方找回憶,會一個人散步很久很久。這些我現在都在做,也都是我慢生活的方法。總之,一旦極度疲憊,我就會讓自己停下來,分散注意力,等休息好了再重新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