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鵬輝
不同介入途徑行介入治療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療效比較
賀鵬輝
目的 比較不同介入途徑行介入治療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療效。方法 資料隨機選取行介入治療的老年冠心病患者304例,按照不同介入途徑隨機分為2組,各152例。對照組行股動脈介入,研究組行橈動脈介入,觀察并比較2組手術成功率、相關有效性指標及并發癥情況。結果 2組手術成功率、手術時間等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研究組穿刺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且并發癥發生率(10.53%)顯著低于對照組(25.00%),差異均具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與股動脈相比,經橈動脈介入途徑應用于老年冠心病治療更安全可靠,可有效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
不同介入途徑;老年;冠心病;療效
冠心病是一種多發于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冠狀動脈血管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引起血管腔狹窄、阻塞等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壞死等導致的一類疾病,世界衛生組織通常將該類疾病分為無癥狀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絞痛、缺血性心力衰竭、猝死五大臨床類型。臨床上對冠心病的主要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等。其中較為常用的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為經股動脈途徑,但因老年患者大多伴股動脈動脈硬化、斑塊形成、閉塞迂曲、狹窄及并發癥多等問題,因此,尋找一種更為安全、舒適的介入途徑顯得尤為重要[1]。本研究對30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分別予以不同介入途徑進行治療,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資料隨機選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行介入治療的老年冠心病患者304例,按照不同介入途徑隨機分為2組(n=152)。對照組男女比例85︰67,年齡60~78歲,平均(68.32±5.21)歲,伴糖尿病95例,高血壓57例;研究組男女比例84︰68,年齡60~80歲,平均(69.53±5.62)歲,伴高血壓82例,糖尿病49例。2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行股動脈介入治療,取平臥位,選取右股動脈進行穿刺,穿刺點為右側腹股溝下方約3cm處,麻醉后,采用改良的Seldinger法進行右股動脈穿刺,然后置入導絲,并插入至動脈鞘管,介入診治完畢后將動脈鞘管拔出,徒手壓迫止血20min鐘后使用繃帶進行加壓包扎。研究組行橈動脈介入治療,平臥,手伸直并向外伸展,通常于右側的橈骨莖近心端1cm處進行穿刺,送入6F的橈動脈鞘,完成介入治療后將動脈鞘管拔出,紗墊穿刺點壓迫,并使用彈力繃帶進行加壓包扎。
1.3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手術成功率、手術相關性指標(穿刺時間、X線曝光時間、手術時間、造影劑用量)及并發癥(動脈痙攣、局部血腫、假性動脈瘤、迷走神經反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應用SPSS18.0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手術成功率對比 研究組手術成功142例,手術成功率為93.42%,對照組手術成功148例,手術成功率為97.37%,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 2組手術相關性指標對比 2組X線曝光時間、手術時間等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研究組穿刺時間(8.63± 1.75)min,顯著高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手術相關性指標對比(x±s)
2.3 2組并發癥情況對比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10.53%,顯著低于對照組(25.00%),2組比較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并發癥情況對比[n(%)]
股動脈介入治療因其具有的技術易于掌握、成功率高等特點,已成為臨床經典治療方案,但其引起的并發癥較多[2]。加之患者在進行手術時需臥床24h,老年患者極易出現便秘、腹痛、腰背部酸痛等不適感,導致其煩躁不安,從而影響治療效果,因此選取更為舒適、安全的介入治療方案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具有重要意義[3]。本研究對30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分別予以不同介入途徑治療的效果進行分析,旨在為臨床日后選取最佳治療方案提供有效依據。
橈動脈穿刺介入治療術后易于止血,不僅不影響患者活動,而且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近年來在臨床上已得以廣泛應用[4]。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成功率(93.42%)略低于對照組(97.37%),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橈動脈介入與股動脈介入途徑治療的效果相當,可作為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的備選方案。2組X線曝光時間、手術時間及造影劑用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提示經橈動脈穿刺介入治療并不會加大輻射劑量,且使用的5F共用造影導管就能夠完成2端冠狀動脈造影,相對于經股動脈穿刺介入治療,很大程度上減少導管操作次數和時間,不僅降低患者的疼痛感,而且減輕其經濟負擔[5]。分析2組并發癥情況可知,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10.53%,顯著低于對照組25.00%,具體表現在動脈痙攣、局部血腫、假性動脈瘤、迷走神經反射等方面,該結果與葉飛等[6]研究結果類似,進一步驗證橈動脈穿刺介入途徑較股動脈穿刺介入治療的效果更佳,可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概率。原因可能為橈動脈體位相對較淺,而且不存在血管神經伴行,故術后更易于進行壓迫止血,進而減少穿刺部位的局部出血、血腫以及假性動脈瘤的發生[7]。除此之外,因患者得以迅速止血,對其術后下床活動并不產生影響,因此減少其因臥床時間過長引起的不適感和形成深靜脈血栓[8]。關于橈動脈與股動脈2種不同的介入途徑治療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遠期療效,還有待于臨床進一步研究予以驗證。
綜上所述,經橈動脈介入途徑手術治療老年冠心病患者,具有創傷小、易于止血、無需臥床,局部出血并發癥少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熊強珍.高齡冠心病患者經橈動脈途徑介入治療的臨床特點[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2):5561-5563.
[2] 胡少東,郝恒劍,許驥,等.老年冠心病患者不同介入途徑行介入治療的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3):2558-2559.
[3] 蔣芳勇.冠狀動脈分叉病變不同介入治療策略的效果評價[J].山東醫藥,2013,53(22):4521-4522.
[4] 王紅.不同介入途徑行介入治療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療效比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0):4495-4496.
[5] 馬金生.經橈、股動脈介入治療慢性左心衰竭冠心病的療效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6):578-579.
[6] 葉飛.經不同途徑介入治療高齡冠心病患者的短期和長期效果[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3,41(9):1278-1279.
[7] 陳林.冠心病介入治療156例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3, 20(7):1236-1238.
[8] 宋文信,楊成明,曾春雨,等.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經橈動脈介入治療的臨床評估[J].重慶醫學,2010,39(2):191-192.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7.055
陜西 710038 西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 (賀鵬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