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
頸椎前路椎體次全切除減壓植骨術患者圍術期護理分析
劉萍
目的 探討頸椎前路椎體次全切除減壓植骨術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方法。方法 選取接受頸椎前路椎體次全切除減壓植骨術患者147例,隨機分為2組,研究組患者82例進行圍手術期系統性護理干預,對照組65例進行常規護理。比較2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 術后研究組脊髓功能恢復優秀、理想鎮痛率患者顯著多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運用術前和術后科學的護理方法,對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的功能恢復至關重要。
頸椎前路椎體次全切除減壓植骨術;護理干預;骨科
脊髓型頸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見的骨科疾病之一,普通牽引及頸托固定方法對脊髓型頸椎病收效甚微,手術是目前唯一能夠增加椎管容積、減少脊髓及神經壓迫的方法[1-2]。由于患者存在長期退行性變引起的壓迫和血供減少,術后功能恢復差異加大。系統術前準備及術后復健能夠幫助患者改善、提高術后運動功能恢復。本研究探討頸椎前路椎體次全切除減壓植骨術患者的圍手術期系統護理干預方法,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2月~2014年2月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骨科接受頸椎前路椎體次全切除減壓植骨術患者147例,隨機分為2組。研究組患者82例,男41例,女41例,平均年齡(42.1±11.7)歲;病程9個月~12年,平均4.8年;其中C6-C7間隙41例,C5-C6間隙30例,C4-C5間隙11例,雙間隙22例。對照組65例,男30例,女35例,平均年齡(44.4±10.7)歲;病程11個月~10年,平均4.4年;其中C6-C7間隙30例,C5-C6間隙20例,C4-C5間隙15例,雙間隙12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史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系統護理包括:(1)術前護理,使患者認識到手術存在一定風險,防止患者產生焦慮、恐懼等悲觀心理,增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2)術前準備,術前判斷患者頸部后伸體位是否耐受,適應者進行仰臥訓。鍛煉患者床上排便,不能適應者,指導患者或家屬用右手食指、中指置頸中線稍右側,每天持續鍛煉并逐漸增加次數,直至適應手術體位。同時增加患者呼吸肌力量,增加肺活量。(3)術后護理,采用圍完全制動頸部運動,防止過度后仰及后屈導致的鈦網移位。對于嘔吐者的面部應偏向一側。(4)有效鎮痛。(5)預防骶尾部褥瘡。(6)術后復健。(7)其他護理。對照組患者采用骨科常規護理。
1.3 療效評價標準
1.3.1 脊髓功能評分標準 優秀:肢體運動功能良好,生活自理,改善率>75%;良好:肢體運動功能明顯改善,生活可基本自理,改善率>50%;中等:肢體運動部分改善,生活需他人護理,改善率>25%;差:不能行走,必須臥床,改善率<25%。
1.3.2 疼痛評分標準 比較術后1周疼痛情況。輕度疼痛:疼痛較輕,不影響正常活動和睡眠;中度疼痛:疼痛劇烈且持續,稍影響活動或睡眠,使用非阿片類鎮痛藥能夠緩解;重度疼痛:疼痛劇烈,被動體位,睡眠嚴重受影響,需要阿片類藥物。理想鎮痛率=(輕度疼痛例數+中度疼痛例數)/總例數。
1.4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術后4周患者脊髓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研究組功能恢復優秀患者顯著多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脊髓功能評分標準對比(n)
2.2 術后24h后患者疼痛程比較度 研究組理想鎮痛率為86.58%,對照組為75.83%,2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疼痛程度對比(n)
3.1 術前護理 圍手術期護理包括術前護理、手術室護理及術后護理。術前護理能夠為手術做好心理和生理準備。入院時詳細了解患者藥過敏史、手術史,評估各項生理指標。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3],分發頸椎前路椎體次全切除減手冊,并進行心理護理。患者大多數存在焦慮、恐懼心理,出現精神高度緊張和情緒不安[4],可以針對患者的心理問題進行心理輔導,耐心、細致地講述術前注意事項,講述手術有關知識,介紹手術治療方案,可安排術后恢復良好的患者進行配合。細心講解,并增強其對手術的信心。進行功能訓練,手術需要仰臥位并較長時間暴露椎體,為了適應術中要求,術前1周進行氣管推移訓練[5]。練習時去枕平臥,由于患者長期存在脊柱受壓,不能立即適應訓練,可逐步減低臥枕高度,直至平臥。訓練患者床上大小便,并教導陪護人員注意事項,防止術后尿潴留[6]。
3.2 術后護理 術后護理是幫助患者盡早恢復運動功能的關鍵。包括以下幾個步驟:(1)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因術中牽拉氣管、食管引起咽部水腫。觀察患者呼吸頻率、節律、深度變化,盡量不用鎮靜劑,定時喚醒患者,防止睡眠過深。鼻導管給氧,2mL/min,準備好氣管切開包、吸引器、呼吸機,必要時隨時吸痰[7]。(2)體位護理,由于鋼板固定和植骨術限制頸部運動,椎體與植骨塊之間存在剪切力,必須采用完全制動,不能進行過仰、過屈。患者術后8h內不能翻身,為了防止著力部位受壓,骶尾及枕部安放海綿墊,每2h進行1次按摩。術后10h開始翻身,翻身時需要2名醫護人員配合,1人扶頭、肩保持1條直線,另1人扶軀干,必須保持頸、肩、軀干呈一條直線。(3)注意引流液的變化,保持引流管通暢,開始時引流液為鮮紅色,量較多,之后逐漸顏色變淡。切口周圍局部隆起,若患者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提示有活動性出血,應立即搶救。(4)康復護理,患者完全臥床,每天幫助活動下肢,做節律性伸屈運動,防止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并進行適當按摩。術后6個月內帶頸圍進行運動,不能進行頸部屈伸和旋轉活動。定期復查X線片,觀察植骨椎間隙是否愈合。愈合后進行頸部功能鍛煉,要循序漸進。(5)防止術后并發癥,術后骶尾部、后枕部墊海綿墊或氣墊,定時更換體位,防止壓瘡。預防泌尿系感染,必須保持導尿管通暢,每天更換引流袋[8]。(6)對于疼痛較為劇烈的患者可使用鎮痛泵。術后疼痛還可以選擇嗎啡、哌替啶等止痛藥肌肉注射治療。
總之,對于頸椎前路手術治療的患者要結合術前、術后和心理護理進行干預,幫助患者樹立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通過循序漸進、科學合理的功能鍛煉方法,改善患者脊髓功能,盡早恢復運動功能。
[1] 陳維英.護理學基礎[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27-129.
[2] 史淑芳,王麗燕,邊榮.老年性頸椎病病人圍術期的護理及康復指導[J].全科護理,2008,6(12A):3152-3153.
[3] 蔡惠平,吳素清,李麗容.脊柱骨折患者術前心理狀態分析及干預[J].中國傷殘醫學,2008,57(1):57-59.
[4] 周革偉,錢文勝.外科病人術前心理疏導效果的對照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08,17(6):47-49.
[5] 韓淑杰.頸前方入路治療脊髓型頸椎病圍術期護理[J].家庭護士,2007,5(8C):12-14.
[6] 蔡惠平,吳素清,李麗容.脊柱骨折患者術前心理狀態分析及干預[J].中國傷殘醫學,2008,16(1):96-97.
[7] 李玉梅,張迪.頸椎損傷術后急性呼吸衰竭的防治與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1999,34(5):275-276.
[8] 陳嫣紅,陳偉蓮,劉偉瓊.骨科大手術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J].當代醫學,2011,17(27):253-254.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7.074
江西 333000 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 (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