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穎
腹腔鏡下大子宮肌瘤剔除術中套扎法的應用效果觀察
黃穎
目的 對腹腔鏡下大子宮肌瘤剔除術中套扎法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分析。方法 選取60例大子宮肌瘤患者按照治療方法將其均分為腹腔鏡組和開腹組(n=30),開腹組通過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腹腔鏡組采用腹腔鏡技術治療,比較2組治療療效。結果 2組患者手術時間、鎮痛泵使用時間和腹腔引流量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腹腔鏡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直腸恢復排氣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開腹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患者術后發熱率為6.67%,開腹組患者術后發熱率為30.00%。2組患者術后發熱率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治療大子宮肌瘤臨床上腹腔鏡下大子宮肌瘤剔除術中套扎法獲得良好效果,促使患者早日康復。
腹腔鏡;大子宮肌瘤剔除術;套扎法;臨床效果
子宮肌瘤為一種常見的女性生殖道疾病,其主要出現在孕齡女性群體中,且隨著年齡增加,發病率逐漸上升,影響患者健康和正常生活。以往開腹手術希望保留患者生育功能,腹腔鏡手術損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點,因此其受患者歡迎。基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較多出血量,特別是對大子宮肌瘤患者而言,因此,其需要良好的止血和縫合技術,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促使患者早日康復[1]。為進一步了解腹腔鏡下大子宮肌瘤剔除術中套扎法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60例大子宮肌瘤患者,術前均通過子宮彩超、附件彩超、血常規、肝腎功能、凝血功能、尿常規和宮頸TCT等方法檢查確診。按照手術方法將其分為2組,其中,腹腔鏡組30例,年齡27~48歲,平均(37.58±5.02)歲;肌瘤直徑10~15 cm,平均(12.54±2.67)cm;17例單發肌瘤,13例多發肌瘤;24例肌壁間肌瘤,6例漿膜下肌瘤。開腹組30例,年齡28~49歲,平均(38.11±6.25)歲;肌瘤直徑11~16 cm,平均(13.27±3.61)cm;16例單發肌瘤,14例多發肌瘤;23例肌壁間肌瘤,7例漿膜下肌瘤。2組患者基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開腹組 開腹組患者通過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
1.2.2 腹腔鏡組 腹腔鏡組實施氣管插管全麻措施,選取膀胱結石位,放置舉宮器。在患者臍部上緣做一弧形切口,成功建立人工氣腹,氣腹壓力控制在10~12 mmHg之間。通過腹腔鏡檢查子宮肌瘤位置、大小、數量和同周圍組織關系。用生理鹽水將6 U垂體后葉素稀釋至20 mL,使用9號腰穿針通過腹壁注射到肌瘤表面切口處。通過雙極電凝刀電凝子宮口表面閉合血管,之后用雙極電凝刀將切口勾開,在子宮前后壁肌瘤處實施縱行或橫行切口。對于出現在子宮前壁靠近宮頸的肌瘤,應盡可能將膀胱下推,之后選取橫行切口。對于出現在子宮側壁靠近闊韌帶處的肌瘤,首先游離出輸尿管和子宮動靜脈,選取縱行切口。在肌瘤暴露后,通過肌瘤鉆著力點,用撥棒和分離鉗將假包膜分離,使得肌瘤蒂部暴露。若患者肌瘤較大給手術視野帶來一定阻擋,應將部分肌瘤組織切除下來,剔除腫瘤時應鈍性分離。若患者肌瘤血管較豐富瘤蒂較粗,可通過1-0可吸收線做成線圈,通過推進器將其送到肌瘤底部,拉近線圈,并電切瘤核。剔除肌瘤后快速縫合創面。用8字改良縫合法對肌壁間肌瘤患者子宮連續縫合,直至切口中央并打結,之后再從切口中央縫合到另一側頂端,連續回縫該側淺肌層到切口中央,同對側深肌層線結打結,用相同方法對對側淺肌層進行縫合。用1-0可吸收線連續或8字單層對肌壁間肌瘤患者進行縫合。
1.3 觀察指標[2]對不同組別患者手術時間、鎮痛泵使用時間、腹腔引流量、術中出血量、直腸恢復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和術后發熱率進行密切觀察。
1.4 統計學方法 通過SPSS 18.0統計學軟件處理60例患者臨床資料,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手術時間、鎮痛泵使用時間和腹腔引流量相比 2組患者手術時間、鎮痛泵使用時間和腹腔引流量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患者手術時間、鎮痛泵使用時間和腹腔引流量相比(x±s)
2.2 2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直腸恢復排氣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相比 腹腔鏡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直腸恢復排氣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開腹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直腸恢復排氣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相比(x±s)
2.3 2組患者術后發熱率相比 腹腔鏡組患者術后發熱率為6.67%(2/30),開腹組患者術后發熱率為30.00%(9/30)。2組患者術后發熱率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子宮肌瘤為女性常見良性疾病,其發生率為20%~30%,隨著婚育年齡的推遲和生殖內分泌健康狀況的重視,越來越多患者要求剔除子宮肌瘤時保持子宮完整性。腹腔鏡手術具有切口美觀、疼痛輕、損傷小和術后病率低等優點,促使患者早日康復。以往的開腹手術因肌瘤過大極易出現解剖變異現象,致使出現副損傷[3]。同時,因創面較大增加縫合難度,且術中會出現大出血現象,威脅患者生命。腹腔鏡下大子宮肌瘤剔除術中套扎法可減少大子宮肌瘤術中出血量,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獲得良好效果。同時,在采用該種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過程中,應充分擴大手術視野,充分暴露盆腔臟器,避免因肌瘤過大影響手術術野,提高手術治療效果[4-5]。因此,在對大子宮肌瘤患者治療時腹腔鏡下大子宮肌瘤剔除術中套扎法效果顯著,本次研究中,通過不同方法治療患者術中出血量、直腸恢復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和術后發熱率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臨床醫師在對大子宮肌瘤患者治療時腹腔鏡下大子宮肌瘤剔除術中套扎法獲得良好效果,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促使患者早日康復。
[1] 雷蕾,賀子秋,丁慧,等.腹腔鏡大子宮肌瘤剔除術臨床應用觀察[J].山東醫藥,2012,52(34):75-76.
[2] 鐘富蓮,黃賽君,王咸英.套扎法在腹腔鏡下大子宮肌瘤剔除術中的應用[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3,29(12):948-949.
[3] 胡紅文,楊麗菁,岳紅蘋,等.子宮動靜脈套扎術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中的應用[J].云南醫藥,2010,31(6):600-602.
[4] 解坤,趙國穎,張麗麗,等.線圈套扎法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中的應用[J].中國醫療前沿,2008,3(10):73-74.
[5] 閆冬麗.經腹腔鏡與傳統開腹手術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療效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5,19(1):10-12.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3.009
江西 336000 宜春市人民醫院 (黃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