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麗明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中血栓抽吸及替羅非班聯合應用效果分析
左麗明
目的 探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中血栓抽吸及替羅非班聯合應用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n=65)和對照組(n=55),2組均進行手術治療,對比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并發癥的發生情況。結果 治療組中TIMI 0~2級中患者人數1例,3級的人數64例,所占百分比為98.46%;而對照組中TIMI 0~2級中患者人數5例,3級的人數50例,所占百分比為90.91%。同時,治療組的CTFC(帕數)為(21.5±6.9)帕,顯著低于對照組,2組以上指標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中再閉塞、死亡例數都為0例,而對照組患者中再閉塞人數為4例,死亡人數達到3例,2組對比,治療組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同時,治療組患者中沒有出現并發癥癥狀,而對照組患者中出現1例血小板減少癥的患者。2組比較,治療組的并發癥例數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中聯合應用血栓抽吸和替羅非班安全、有效。
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抽吸;替羅非班;聯合應用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c infarction,AMI)是冠心病的一種危急重癥,能夠形成血栓,迫使冠狀動脈形成急性閉塞。隨著國內外對急性心肌梗死的不斷研究,介入治療在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這種方法對血栓的清除仍不夠徹底,血栓抽吸過程中的并發癥不容忽視[1]。大量研究表明,炎癥貫穿于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全過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與炎性因子之間的研究越來越多。并且已有大量流行病學資料顯示,CRP是冠狀動脈血栓事件和首發心肌梗死的預測因子[2]。本研究在介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中聯合應用血栓抽吸及替羅非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舞陽縣人民醫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并將隨機患者分為治療組(n=65)和對照組(n=55)。分組標準為:(1)符合國際通用診斷標準的發病在12 h以內或超過12 h,但仍有缺血性胸痛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2)血管造影能夠確定梗死相關動脈,該血管閉塞或次全閉塞,PCI方法能夠處理;(3)血管直徑≥3.0 mm,病變位于血管近中段;(4)無抗血小板、抗凝治療禁忌證。治療組患者65例,在介入治療中聯合應用血栓抽吸和替羅非班[3];其中,男35例,女30例,男女比例為1.17∶1;患者年齡為65~87歲,平均年齡(71.3±0.34)歲;伴有高血壓患者13例,糖尿病患者8例,吸煙患者12例。對照組患者55例,進行標準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其中,男32例,女23例,男女比例為1.39∶1;患者年齡63~88歲,平均年齡(72.8±1.62)歲;伴有高血壓患者10例,糖尿病患者6例,吸煙患者15例。2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對比差異均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療前對全部患者重新進行身體檢測,確定其身體狀況并進行記錄。所有患者在進行急診冠脈造影前均嚼服300 mg阿司匹林,口服氯吡格雷600 mg,手術前,按照100 IU/ kg的標準給予患者肝素5000~10000 IU,手術時再根據患者的活化凝血顯示的時間給予適量補充[4]。
血栓抽吸使用方法:先用軟導絲通至病變部位,經過該導絲將Diver CE血栓抽吸管送至距病變約2 cm處,在導管的末端連接注射器進行手動抽吸。抽吸過程中觀察造影結果,可以進行反復抽吸血栓直至達到理想效果。抽吸完成后,依據患者的本身情況選擇適合的支架進行置入術[5]。
替羅非班使用方法:首先對所有患者進行冠脈造影,在進行血栓抽吸前,先給患者進行靜脈推注替羅非班10 Lg/kg,后以0.15 Lg/(kg?min)的速度進行靜脈滴注36 h。
對照組患者不給予血栓抽吸和替羅非班聯合的治療,只是利用球囊進行預擴張或直接植入支架。治療組患者除進行介入治療外,聯合應用血栓抽吸和替羅非班進行治療。
術后,根據患者情況讓其口服阿司匹林和波立維,給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7 d,并適當給予β-受體阻滯劑、調脂藥等藥物進行治療[6]。
1.3 觀察指標[2](1)心肌梗死溶栓治療試驗(TIMI)分級:觀察梗死相關動脈造影劑充盈及排空情況。(2)校正的TIMI計帕數(CTFC):記錄梗死相關動脈造影劑首先到達冠狀動脈遠端所需要的電影帕數。(3)心肌組織水平灌注:即心肌染色(Blush)分級,觀察梗死相關動脈所支配心肌造影劑染色及清除情況。同時記錄患者住院期間發生的心臟不良事件(MACE)和出血并發癥,計算發生率。所有患者出院前要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記錄左心室的射血分數(LVEF)值等[7]。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均以率(%)表示,各組間的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手術后血流情況比較 通過對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手術后血流情況對比發現,治療組中
TIMI 0~2級中患者人數1例,3級的人數64例,所占百分比為98.46%;而對照組中TIMI 0~2級中患者人數5例,3級的人數50例,所占百分比為90.91%。同時,治療組的CTFC(帕數)為(21.5±6.9)帕,顯著低于對照組。2組以上指標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手術后血流情況比較
2.2 對照組和治療組術后臨床資料比較 通過對照組和治療組術后住院期間臨床資料對比發現,治療組患者中再閉塞、死亡例數都為0例,而對照組患者中再閉塞人數為4例,死亡人數達到3例,2組對比,治療組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同時,治療組患者中沒有出現并發癥癥狀,而對照組患者中出現1例血小板減少癥的患者。2組比較,治療組的并發癥例數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對照組和治療組術后臨床資料比較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比較危險的疾病,傳統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隨著疾病的發展、病因的不斷變異,傳統的治療方法已無法達到治愈的目的,因此必須尋找新的治療方法來治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時當血清CRP濃度達到一定水平時,對預測心肌破裂具有相當高的靈敏度和特異性,表明CRP可能反映了心肌組織缺血、壞死和炎癥的程度,AMI心肌壞死面積越大,CRP峰值越高,其與梗死面積呈正相關關系。TNF-a是機體在應激情況下由單核細胞產生的一種多肽,TNF-a能夠吸引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向損傷部位聚集,誘導巨噬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產生并釋放放一氧化氮,參與動脈硬化斑塊的形成,加重了心肌細胞的缺氧缺血,是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標之一。FIB是纖維蛋白的前體,也是參與凝血的重要成分,其水平的高,可使體內粘度升高,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增加了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其水平的變化可作為心肌梗死預后的重要指標之一[8]。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可以快速地提高治療的有效性,有效地阻止病情惡化,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表明在介入治療中此方法安全、有效。因此,通過聯合應用血栓抽吸和替羅非班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方法越來越受到醫院的重視和市場的肯定,也被大眾所認可接受。因此,聯合應用血栓抽吸和替羅非班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方法值得在臨床應用推廣。
[1] 曲虹,丁美精,方詩忠,等.血栓抽吸鹽酸替羅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診介入治療中的臨床應用[J].安徽醫學,2015,3(6):307-309.
[2] 蔣超旦.探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中血栓抽吸聯合替羅非班的療效[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4,13(7):166-168.
[3] 孫小軍,盧京.介入治療中血栓抽吸聯合替羅非班內注射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情況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5,10(1):47-49.
[4] 周東暉,金元哲,王琦,等.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中血栓抽吸及替羅非班聯合應用療效觀察[J].山東醫藥,2012,5(8):44-45.
[5] 羅江賓,王天松,鄧明堯,等.血栓抽吸聯合替羅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診冠脈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11,20(10):6-8.
[6] 李磊,付秋玉.血栓抽吸及替羅非班聯合應用介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療效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4,1(2):24-25.
[7] 陳小亮,劉向儒,唐春仕,等.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聯合血栓抽吸及替羅非班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學工程,2014,4(5):138-139.
[8] 華永平,鄧婷婷,席崗,等.心血管介入、血栓抽吸聯合替羅非班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4,19(4):39-41.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3.055
河南 462400 舞陽縣人民醫院內三科科 (左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