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斌
經鼻腸梗阻導管治療非絞窄性小腸梗阻的臨床效果觀察
王勇斌
目的 觀察經鼻腸梗阻導管技術治療非絞窄性小腸梗阻的效果。方法 選擇非絞窄性小腸梗阻疾病患者94例,采用隨機分組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n=47),分別采用普通鼻胃管和經鼻腸梗阻導管2種技術實施治療。對比2組腸梗阻癥狀消失時間、腸梗阻疾病治療總時間、小腸梗阻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腸道消化功能恢復正常時間、非絞窄性小腸梗阻疾病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腸梗阻癥狀消失時間(4.06±1.09)d、腸梗阻疾病治療總時間(6.13±1.62)d、腸道消化功能恢復癥狀時間(9.06±2.52)d明顯短于對照組(6.38±2.17)d、(9.36±2.25)d、(13.64±3.98)d(P<0.05);小腸梗阻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2.1%)明顯低于對照組(19.1%)(P<0.05);非絞窄性小腸梗阻疾病治療效果(91.5%)明顯優于對照組(74.5%)(P<0.05)。結論 應用經鼻腸梗阻導管技術對患有非絞窄性小腸梗阻疾病的患者實施治療的臨床效果。
非絞窄性小腸梗阻;經鼻腸梗阻導管;治療
腸梗阻疾病屬于臨床普外科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急腹癥,該病患者人數相對較多,小腸梗阻是早期明確病因和梗阻部位困難相對較大的一種腸梗阻類疾病,同時非絞窄性梗阻也是臨床實際治療難度進一步加大,這一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相關領域研究的一個熱點[1-2]。本研究對非絞窄性小腸梗阻疾病應用經鼻腸梗阻導管治療的效果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江西省贛州市醫療急救中心收治的非絞窄性小腸梗阻疾病患者94例,采用隨機分組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7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21例;年齡32~75歲,平均(44.6±1.3)歲;腸梗阻患病時間1~32 h,平均(10.8±1.5)h;黏連性梗阻患者24例,麻痹性梗阻患者13例,腫瘤性梗阻10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20例;年齡31~77歲,平均(44.8±1.4)歲;腸梗阻患病時間1~34 h,平均(10.6±1.4)h;黏連性梗阻患者23例,麻痹性梗阻患者13例,腫瘤性梗阻患者11例。組間上述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普通鼻胃管技術治療;觀察組采用經鼻腸梗阻導管技術治療。所有操作均在胃鏡的引導下,將腸梗阻導管放置于患者的十二指腸降部以遠的位置,前氣囊中注入20 mL的水,連接相應的負壓引流管,在體外不需要固定任何導管,讓其能隨腸進行蠕動,并每天采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以防發生堵塞事件。當腸梗阻導管已經連續48 h沒有繼續前進的時候,則將前氣囊中原先注入的水完全抽盡,在后氣囊中注氣20 mL左右,實施選擇性小腸造影操作[3]。
1.3 療效評價標準 無效:腸梗阻癥狀沒有減輕,術后梗阻病灶仍存在,小腸生理功能有異常;有效:腸梗阻癥狀明顯減輕,術后檢查結果顯示梗阻病灶雖然沒有消失,但減小程度超過50%,小腸生理功能有顯著改善;臨床治愈:腸梗阻癥狀和體征消失,術后梗阻病灶消失,小腸的生理功能正常或達到患病前程度[4]。總有效率=(有效例數+臨床治愈例數)/總例數×100%。
1.4 觀察指標 選擇腸梗阻癥狀消失時間、腸梗阻疾病治療總時間、小腸梗阻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腸道消化功能恢復正常時間、非絞窄性小腸梗阻疾病治療效果等作為觀察指標進行對比研究。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4.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1.5%,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非絞窄性小腸梗阻疾病患者非絞窄性小腸梗阻疾病治療效果比較[n(%)]
2.2 2組腸梗阻癥狀消失時間、腸道消化功能恢復正常時間、腸梗阻疾病治療總時間比較。見表2。

表2 2組腸梗阻癥狀消失時間、腸道消化功能恢復正常時間、腸梗阻疾病治療總時間比較(x±s,d)
2.3 2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術治療期間對照組中有9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9.1%;治療期間觀察組中有1例出現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1%,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60,P<0.05)。
在實際臨床工作中,腸梗阻疾病是普外科中發病人數相對較多的一種急腹癥類疾病,采用經鼻腸梗阻導管技術對非絞窄性小腸梗阻疾病患者實施治療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借助氣囊內液體所具有的重力作用和小腸自身的蠕動能力,使導管在患者的腸腔內順利前行,氣囊之間存在的多個吸引側孔,可以對存在于梗阻近端位置的液體、氣體進行不斷的吸引,使患者腸腔內的壓力水平在過程中明顯降低,使腸管體積的擴張和腸壁黏膜水腫程度明顯減輕,對患者小腸相關組織的血運循環系統功能進行有效調節,使細菌毒素含量明顯降低,從達到對梗阻進行疏通使腸道保持通暢的治療目的[5]。位于其前端子呈與腸管內部相融合形狀,不僅僅可以起到有效的重垂鉆頂作用,而且當導管在走行過程中碰到腸壁之后可以自動地產生彎曲效果,從而保證其可以繼續順利前行,其所具有的補氣孔可以使導管的前端位置不會對腸壁產生吸附力,腸腔在整個操作過程中不至于完全封閉,使吸引效率明顯提高,還可以充分利用泵進行持續性的負壓吸引處理。導管可以逐漸移行至與其鄰近的梗阻腸管上部位置或回腸的末端位置,減壓的范圍相對較廣,直接減壓程度更加徹底,避免患者的腸管發生扭轉、絞窄、壞死、穿孔等不良事件[6-8]。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應用經鼻腸梗阻導管技術治療的治療組患者的非絞窄性小腸梗阻疾病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1.5%,明顯高于應用普通鼻胃管技術治療的對照組患者的74.5%,組間數據比較差異顯著(P<0.05)。上述結果充分說明經鼻腸梗阻導管技術在非絞窄性小腸梗阻疾病治療方面所具有的優勢。
[1] 李實,梁元.結直腸癌并發腸梗阻的外科治療體會[J].亞太傳統醫藥,2011,19(1):291-293.
[2] 包萬智,史國恩.結直腸癌并梗阻57例外科治療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1,14(24):218-219.
[3] 李德春,李瑞紅,郭永高,等.X線監視下經鼻腸管小腸減壓治療小腸梗阻[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1,11(5):496-497.
[4] 王麗波,何平.經鼻腸梗阻導管在老年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老年醫學雜志,2010,30(2):156-157.
[5] 鄭其龍,鄒壽春,張成武.小腸內支撐排列術治療多次術后廣泛粘連性腸梗阻[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3,7(6):471-472.
[6] 任建安,黎介壽.腸排列術在預防粘連性腸梗阻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0,20(8):502-504.
[7] 汪志明,李寧.腸梗阻的減壓治療[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3,28(9):700-702.
[8] 黎介壽.改善粘連性腸梗阻的手術質量[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1,20(8):450-452.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3.056
江西 341000 江西省贛州市醫療急救中心 (王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