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潔
對60例常規內科護理過程中采用風險管理前后的對比分析
周玉潔
目的 探討風險管理在內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收治的60例內科患者,所有患者給予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風險管理,比較患者風險管理前后風險發生率、護理滿意度、護理質量評分和護患糾紛發生率。結果 風險管理前,內科患者的護理風險率為34.5%。風險管理后,內科患者的護理風險率為6.5%(P<0.05);在過敏性休克、給藥事故、摔傷、輸液反應、意外損傷、財物丟失等護理風險的控制中均比風險管理前有所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風險管理后的護理質量評分、護患糾紛、護理滿意度均顯著優于護理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內科護理工作中實行風險管理,能有效降低風險發生率,改善醫患關系,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風險管理;內科護理;應用效果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社會基礎醫療體系的完善,促進了我國內科護理事業的高速發展。在內科護理中引進風險管理,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內科護理中可能出現的任何問題,包括護理風險。而風險管理是針對護理人員、護理方法、護理制度、以及設備、環境等各種風險因素所進行綜合管理的一種有效風險控制手段,在實施的過程中能提高護理質量、降低護理風險。本研究探討風險管理在內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鷹潭人民醫院鐵路分院內科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60例內科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神經內科8例,心內科15例,呼吸內科8例,消耗內科19例,泌尿內科7例,內分泌科3例。所有患者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27~76歲,平均年齡 (44.8±2.3)歲。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常規內科護理,并結合風險管理。風險管理的方法體現在疾病風險管理、藥物風險管理、病患風險管理及護理人員風險管理。
(1)疾病風險管理。要依據各科室的診療情況制定初步的風險管理方案,要派專人負責病患的個人檔案,充分了解病患的禁忌癥、不良反應、用藥情況等[1]。護理人員要格外注重對特殊病患、危重病患的臨床護理,并給予有針對性的風險管理。
(2)藥物風險管理。科學構建醫生、護士和配藥師的交流溝通平臺,建立完善的交流機制,護理人員在用藥前和用藥中要多次仔細檢查患者的病情與藥物的匹配性,以免出現用藥錯誤的風險。配藥時,最好要2名及以上的護士,以免出現漏配、誤配的現象發生。
(3)病患風險管理。針對病患可能出現的不良情緒和心理,護理人員要加強與病患的溝通,同時加強與病患家屬的交流和溝通,以提高患者的護理配合度,一旦發現有抵觸情緒的患者存在,就要立即采取介入指導,重新幫助患者樹立康復信心[2]。
(4)護理人員風險管理。在護理人員的選聘上,醫院要嚴格規定內科護理人員學歷、經驗及實踐等硬性標準,確保每個護理人員都要達到標準;醫院要采取心理測試、職業素質測試等方法選聘資質較高的護理人員[3]。加強對護理人員基本護理知識的培訓,如填寫護理文書、記錄護理工作項目等[4]。
1.3 觀察指標 對所有患者經風險管理前后的風險發生率、護理滿意度、護理質量和護理糾紛發生率進行觀察和比較。護理風險包括直接護理風險和間接護理風險,其中直接護理風險有過敏性休克、給藥事故、摔傷、輸液反應,間接護理風險有意外損傷、財物丟失;護理治療根據本院的考核體系,考核內科護理體系的護理質量,滿分為100分;護理滿意度的觀察標準,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在患者出院前1 d進行滿意度調查。
1.4 統計學方法 通過SPSS 19.0軟件實現數據的錄入及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組間療效比較用等級資料的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所有患者風險管理前后護理風險發生情況 風險管理后,所有患者的過敏性休克、給藥事故、摔傷、輸液反應、意外損傷、財物丟失等護理風險的發生情況均比風險管理前有所好轉,風險發生率大幅度降低,且2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風險管理前后患者護理風險發生率比較[n(%)]
2.2 所有患者風險管理前后各項護理指標比較 風險管理后,所有患者的護理質量評分、護患糾紛、護理滿意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且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風險管理前后患者各項護理指標比較(x±s)
內科護理是一項具有復雜性、復雜性且范圍較廣的工作,因內科多為慢性疾病患者,患者的病情復雜多變,飽受長期的病情困難[5]。風險管理是指對護理人員、護理方法、護理制度、設備、環境等各種風險因素進行綜合管理的一種有效風險控制手段,對提高護理質量、降低護理風險具有重要意義[6]。
李曉飛等[7]研究表明,風險管理對降低內科疾病的護理風險、增強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減小護患糾紛等都有較強的臨床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風險管理后,患者在過敏性休克、給藥事故和財務丟失3項護理風險完全得到控制,而在摔傷、輸液反應和意外損傷等護理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總體風險發生率由護理前的34.5%大幅降低為6.5%,這表明風險管理能有效控制內科護理中的護理風險,促進患者早日恢復健康;風險管理后,患者在護理質量、護理滿意度和護患糾紛等指標的改善程度均顯著優于風險管理前,這表明風險管理能最大程度地改善護患關系,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與王玉潔等研究相符[8]。
綜上所述,在內科護理工作中引入風險管理,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護理風險,減少護患糾紛,促進患者早日恢復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
[1] 袁靜.血液科患者護理中護理風險管理應用的價值分析[J].當代醫學,2014,21(25):26-27.
[2] 錢幼娟.風險管理在內科護理的應用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30(6):19-20.
[3] 徐小雅,王永生,江美芳.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四川醫學,2012,33(5):36-37.
[4] 巫喜紅.風險管理對神經外科護理工作的影響分析[J].當代醫學,2014,28(20):43-44.
[5] 毛曉群,古素娥,黃惠芬.危重病人護理中的高風險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全科護理,2010,8(1):56-57.
[6] 夏繼春.風險管理在內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0,31(24):90-91.
[7] 李曉飛,肖游章,王曉燕.基層醫院內科護理服務質量的調查和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0,7(24):122-123.
[8] 王玉潔,曲紅,王幕鵬.呼吸內科護理風險的特點及防范方法[J].吉林醫學,2010,31(26):23-24.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3.078
江西 335002 鷹潭人民醫院鐵路分院內科(周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