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冬
探析頸椎微創術后椎間盤內壓力與臨床療效的關系
李 冬
目的 分析頸椎微創術后椎間盤內壓力與臨床療效的關系。方法 選200例頸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均自愿接受三氧靶點微創治療。采用術后癥狀改善率評價療效,根據療效將患者分為2組,其中療效為優、良者作為A組,療效為可、差者作為B組。對比分析2組患者手術前后椎間盤內壓力的變化。結果 經過手術治療后A組患者JOA評分顯著上升,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JOA評分較治療前無顯著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A組患者椎間盤壓力顯著下降,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椎間盤壓力較治療前無顯著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頸椎三氧靶點微創術后椎間盤內壓力與臨床療效顯著相關,椎間盤內壓力越小、療效越好,今后可將椎間盤內壓力作為評價手術效果的一項指標。
三氧靶點;頸椎微創術;椎間盤內壓力;臨床療效;相關性
頸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的頸椎疾病,與髓核、纖維環、軟骨板發生退行性病變有關。突出的髓核等組織壓迫頸部脊神經根,可引起頭痛、眩暈、頸部肌肉疼痛、痙攣、活動受限等癥狀。頸椎三氧靶點微創術是近年來臨床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的新興治療方案,具有創傷小、痛苦小、治療時間短、恢復時間快、治療費用低,安全可靠等優勢,對保守治療無效的頸椎間盤突出癥具有滿意的治療效果[1]。本研究分析頸椎三氧靶點微創術后椎間盤內壓力與臨床療效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湖南省常德市澧縣澧州醫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200例頸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07例,女93例;年齡30~65歲,平均年齡(48.57±11.25)歲;體質量50~85kg,平均體質量(63.45±12.63)kg;病程1~6年,平均病程(2.53±0.78)年。
所有患者均有頭痛眩暈、肩頸酸痛、上肢麻木等臨床表現,經頸部CT、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經保守治療6個月以上療效不佳,自愿接受頸椎三氧靶點微創術治療。研究對象同時排除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心肺功能不全、控制不良的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異常、智力障礙、其他原因不能配合本研究者。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取仰臥位,肩下墊一薄枕,使頭處于后仰位。穿刺途徑選擇頸前入路,常規消毒頸前皮膚。采用C臂機定位病變的椎間隙,進針點選擇在病變的椎間隙平面,氣管與胸鎖乳突肌之間。采用1%利多卡因溶液局部麻醉,在穿刺點上下施壓,分開頸動脈、氣管,直至觸及椎管前方。在C臂機引導下將帶芯穿刺針自病變椎間隙前緣沿椎間隙向后穿刺至髓核中心部位,以椎間盤中央、髓核突出部位邊緣、神經根旁作為靶點。C臂機監測針尖位于正中或略偏患側后拔出針芯,連接導壓管,采用生理壓力測定儀測定椎間盤壓力。之后連接三氧發生器,注入50μg/mL的三氧氣體5~10mL。三氧靶向治療完成后再次測定椎間盤壓力。
術后臥床休息24h,佩戴頸圍領1周,靜脈滴注抗生素、甘露醇、地塞米松等進行抗感染、脫水、抗炎等綜合治療,以減少術后創傷反應[2]。
1.3 評價指標 根據日本骨科協會評分法(JOA)評價頸椎功能。頸椎JOA評分總分為17分,包括上肢運動功能、下肢運動功能、感覺、膀胱功能等方面,得分越高表示頸椎功能越好。術后改善率=[(術后JOA評分-術前JOA評分)/(17-術前JOA評分)]×100%。優:術后改善率≥75%。良:術后改善率50%~74%。可:術后改善率25%~49%。差:術后改善率<25%[3]。
1.4 統計學方法 相關數據均錄入SPSS17.0軟件進行處理,統計學分析時計量資料以“x±s”表示,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200例患者經過三氧靶點微創治療后,療效達到優114例、良62例、可20例、差4例。根據療效將患者分為2組,其中176例療效為優、良者作為A組,24例療效為可、差者作為B組。
經過手術治療后A組患者JOA評分顯著上升,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JOA評分較治療前無顯著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A組和B組患者手術前后JOA評分比較(x±s)
2.2 椎間盤壓力與臨床療效比較 經過手術治療后A組患者椎間盤壓力顯著下降,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椎間盤壓力較治療前無顯著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A組和B組患者手術前后椎間盤壓力比較(x±s)
髓核位于由纖維環和軟骨板組成的套管內,因處于膨脹狀態而形成一定的壓力。當發生頸椎間盤突出后,纖維環受到牽拉,神經感受器受到刺激,導致頸部肌肉痙攣、疼痛,使頸椎間盤壓力升高。而頸椎間盤壓力升高后又可導致神經感受器受到刺激,進一步加重頸背疼痛癥狀,如此形成一個惡性循環[4]。
三氧靶點微創治療術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O3是一種氧化能力極強的不穩定氣體,可瞬間氧化髓核中蛋白多糖,破壞部分髓核細胞,使盤內髓核重新分布[5]。髓核水分部分丟失后體積縮小,纖維環向中心回縮,解除其對神經根、周圍血管的機械性壓迫,從而緩解疼痛、麻木癥狀[6]。此外O3還可消除神經根、周圍組織炎癥、水腫,抑制無髓損傷感受器纖維,激活機體抗損傷系統,刺激抑制性中間神經元釋放腦啡肽,從而起到鎮痛作用[7]。測量椎間盤壓力時需拔出針芯,將導壓管連接穿刺針套口,確保壓力傳感器、導壓管、測壓部位位于同一水平位置,以保證測量結果的準確性[8]。
本研究中200例患者經過三氧靶向微創治療后,療效達到優114例、良62例、可20例、差4例,優良率高達88.00%。其中療效為優、良者手術后JOA評分較手術前顯著上升(P<0.05),頸椎間盤壓力較手術前顯著下降(P<0.05),而療效為可、差者手術后JOA評分、頸椎間盤壓力較手術前無顯著變化。結果表明,三氧靶向微創術后椎間盤內壓力與臨床療效顯著相關,椎間盤內壓力越小、療效越好,今后可將椎間盤內壓力作為評價手術效果的一項指標。
[1] 房敏,姜淑云,洪水棕,等.頸伸肌群對頸椎間盤和小關節內壓力變化的影響[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8,12(15):2847-2850.
[2] 王春梅.膠原酶溶解術聯合三氧消融術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146例臨床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10,22(19):2449-2450.
[3] 向選平,王華,杜遠立,等.頸椎微創術后椎間盤內壓力與臨床療效關系的研究[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1,34(26):11-14.
[4] 徐波,張忠民,趙衛東,等.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或前路融合內固定術后關節突間壓力的改變[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0,20(5):406-410.
[5] 陳雷,李宜照,趙秀文,等.軸向載荷對雙節段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鄰下位關節突關節壓力的影響[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13(52):10218-10222.
[6] 陶海南,蔣守念.椎間盤鏡在椎體后路手術的臨床應用進展[J].當代醫學,2012,18(23):11-13.
[7] 張春霖,曾昭峰,唐恒濤,等.標本模擬微創頸椎管成形后椎管容積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4(26):4849-4856.
[8] 江龍海.頸椎病的微創治療進展[J].當代醫學,2008,14(10):97-98.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6.026
湖南 415500 湖南省常德市澧縣澧州醫院 (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