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凌 邢飛鵬 寧麗美 李 杰 王玉妹 徐 靜
保守切除聯合125I脈久植入治療早期腮腺癌的療效
孫 凌 邢飛鵬 寧麗美 李 杰 王玉妹 徐 靜
目的 探討腫瘤保守性切除聯合125I放射性粒子組織脈久植入治療早期腮腺癌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腮腺癌患者56例,應用數字隨機表方法分組,分別設置對照組、觀察組,每組28例。對照組28例患者單純行腫瘤保守性切除治療。觀察組28例患者均行腫瘤保守性切除術聯合125I放射性粒子組織脈久植入治療。隨訪并觀察其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結果 本組56例患者經6~52個月隨訪,平均隨訪時間(16.5±2.1)個月,隨訪期間,因意外事故死亡1例,觀察組患者隨訪期間生存率為96.43%(27/28),無瘤生存率為100.00%(27/27),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71%(3/28),明顯低于對照組;以上數據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早期腮腺癌通過腫瘤保守切除聯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能有效提高治療治療,降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使患者面形、面神經得到良好保留,改善其生存質量。
腮腺癌;腫瘤保守性切除術;放射性粒子
腮腺癌為臨床少見惡性腫瘤,占頭頸部惡性腫瘤的3%,其發病率較低,但其病理類型較為繁雜,加之腫瘤所在的解剖位置較為特殊,故其治療方式方法為臨床研究的難點[1]。手術為腮腺癌治療的主要手段,但單純手術切除,患者復發率高且使其生存率大為降低。為了探討腫瘤保守切除聯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早期腮腺癌的臨床療效,本研究對56例腮腺癌患者進行分析,隨機分組并采用不同方案治療,隨訪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3月~2014年3月河北省盧龍縣醫院收治的腮腺癌患者56例,所有患者均經病理證實為腮腺惡性腫瘤,排除非腮腺原發腫瘤、復發腫瘤者,排除腫瘤遠處轉移及淋巴結受侵者,排除患側有腮腺手術史者及放化療史者。應用數字隨機表方法分組,分別設置對照組、觀察組,每組28例。對照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齡16~73歲,平均(39.5±4.2)歲。腫瘤部位:腮腺左側16例,腮腺右側12例。病理類型:黏液表皮樣癌11例,囊性腺樣癌6例,惡性混合瘤4例,涎腺導管癌2例,腺泡細胞3例,皮脂腺癌1例,乳頭狀囊腺癌1例。TNM分類分期:I期17例,II期11例。觀察組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齡16~73歲,平均(38.7±5.6)歲。腫瘤部位:腮腺左側15例,腮腺右側13例。病理類型:黏液表皮樣癌12例,囊性腺樣癌4例,惡性混合瘤4例,涎腺導管癌3例,腺泡細胞3例,皮脂腺癌1例,乳頭狀囊腺癌1例。TNM分類分期:I期16例,II期12例。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納入28例患者單純行腫瘤保守性切除治療。
1.2.2 觀察組 觀察組納入28例患者行腫瘤保守性切除聯合125I放射性粒子組織脈久植入治療患者均進行常規檢查,了解腫瘤位置、大小,符合手術條件后行腫瘤保守性切除術,后結合CT檢查,利用TPS系統對靶區進行勾畫,包括一定的安全邊界(瘤床外1cm以內),并依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方案。粒子植入針采用18G粒子植入針,放射性粒子采用6711型125I 粒子,平均能量30kev,初始量率10cGy/h,單個粒子活性為(2.2~3.3)×107Mq,半衰期59.6d。參考點于所勾勒靶區安全邊界0.5cm處,參考點劑量為90%等劑量線,植入間距1.3cm,處方劑量60Gy。
1.3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不同方案作用下生存率、無瘤生存率、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方面的差異。
1.4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組56例患者經6~52個月隨訪,平均隨訪時間(16.5± 2.1)個月。觀察組患者隨訪期間生存率為96.43%(27/28),無瘤生存率為100.00%(27/27),明顯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71%(3/28),明顯低于對照組;以上數據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照組、觀察組患者隨訪情況對比表[n(%)]
腮腺癌臨床治療多以手術治療,然而單純手術治療,患者復發率與生存率均較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腫瘤分類,腮腺惡性腫瘤可有24種病理類型,其臨床生物學行為也表現出多樣性。既往因技術設備等條件限制,多認為腮腺癌對放射不敏感,故術后放療應用受到局限。由于醫療水平及醫療設備的改進,腮腺癌術后行放療治療得到推進,研究顯示,手術加放射治療腮腺癌,5年無瘤生存率為80.9%,5年局部控制率為95%[2-3],表明手術聯合放射治療腮腺癌的有效性。由于腮腺周圍與面神經、外耳道等眾多面部神經相鄰,若腫瘤侵犯相鄰結構,行手術切除術,則會導致患者面癱、面部畸形凹陷等不良癥狀,對患者生存質量帶來不利影響。與傳統腮腺淺葉切除術比較,腫瘤保守性切除術沿腫瘤包膜外或腫瘤邊緣進行切除,使患者腮腺組織得以保留,不僅可使患者面部神經得以較好保留,同時將患者面部凹陷畸形程度降到最低,提高患者生存質量[4]。而125I放射粒子治療過程中,能有效增加累及細胞損傷效應,增強放射的敏感性,在持續照射中誘發乏氧細胞的再氧合,達到良好的局部殺傷效果。
近年來,關于面神經受侵的腮腺癌患者通過手術聯合125I放射粒子植入進行治療較多,患者腫瘤得到有效控制,且面部神經功能保留良好[5],而關于早期腮腺癌應用手術聯合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療的報道較少。本研究對28例納入觀察組中的早期腮腺癌患者采用腫瘤保守性切除聯合125I放射性粒子組織脈久植入治療,經6~52個月隨訪,觀察組患者隨訪期間生存率為96.43%(27/28),無瘤生存率為100.00%(27/27),明顯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71%(3/28),明顯低于對照組;以上數據組間對比的差異顯著并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其他報道[6-8],本研究生存率、無瘤生存率均較高,提示本方案的臨床價值是非常確切與可靠的。
綜上所述,早期腮腺癌通過腫瘤保守切除聯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能有效提高治療治療,降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使患者面形、面神經得到良好保留,改善其生存質量,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推廣。
[1] 李曉琴,段惠潔,劉春玲.125I粒子術中植入聯合同期外放療及化療治療晚期胰腺癌的療效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14,24:123-124.
[2] 楊剛.低度惡性腮腺癌局部切除術后的處理及預后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8):70-71.
[3] 楊景魁,呂金爽,閻衛亮,等.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不能手術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療效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2014,17:1111-1114.
[4] 盧鑫,曾國斌,林龍潛,等.經皮肝動脈碘油化療栓塞聯合B超引導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巨塊型肝癌[J].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電子版),2014,2:125-129.
[5] 司佩任,路箏,劉巖.125I籽源短時低劑量率照射對胰腺癌神經生長因子表達的影響[J].中華胰腺病雜志,2014,14(2):126-127.
[6] 劉敬佳,王皓,曲昂,等.西妥昔單抗增加結直腸癌細胞對125I粒子持續低劑量率照射的敏感性[J].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2014,34(1):26-29,33.
[7] 朱俏,張建國,張杰,等.腫瘤保守切除聯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腮腺癌[J].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2014,34(4):283-285.
[8] 張建國,張杰,宋鐵礫,等.125I放射性粒子組織間植入治療面神經受侵的腮腺惡性腫瘤初步臨床觀察[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8,43(3):132-135.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6.041
河北 066400 河北省盧龍縣醫院口腔科 (孫凌 邢飛鵬 寧麗美李杰 王玉妹 徐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