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鑾
CT診斷肺炎性假瘤的臨床價值分析
周 鑾
目的 分析肺炎性假瘤的CT表現和鑒別診斷方法。方法 分析經手術病理證實的40例肺炎性假瘤患者的CT表現。結果 患者均為單發病灶,右肺上葉4例,左肺上葉2例,右肺下葉19例,左肺下葉15例。病灶平均直徑(3.60±1.02)cm。8例病灶部位為上葉后段(尖后段),3例病灶部位為中葉(舌段),11例病灶部位為下葉背段,18例病灶部位為基底段。結論 全面分析肺炎性假瘤的CT表現并結合肺內感染病史能夠提高正確診斷與鑒別診斷肺炎性假瘤的準確率。
肺炎性假瘤;CT;體層成像
肺炎性假瘤是肺實質內的一種炎性增生性瘤樣病變,在CT表現上肺炎性假瘤與球形肺炎、周圍型肺癌、結核球有相似之處,不容易辨別,因此誤診率較高。本研究回顧性分析40例經病理證實的肺炎性假瘤患者的CT表現,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湖南省常德市第二人民醫院經手術病理證實的肺炎性假瘤40例的CT及臨床資料并進行性分析,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23~67歲,平均年齡(45.25±6.24)歲,病程1.5個月~2年;其中45歲以上16例。患者均咳痰或咳嗽,其中低熱32例,痰中帶血6例,胸痛19例,消瘦3例,疲乏3例,無明顯癥狀5例;經檢查有5例白細胞升高,所有患者痰檢均無癌細胞。
1.2 檢查方法 CT掃描采用GE Brightspeed 16排CT掃描儀,掃描條件120kV,95mA。進行常規胸部掃描時,層厚、層間距為10mm,對病變部位進行掃描時,層厚、層間距為5mm,容積掃描。其中有12例患者向肘前靜脈注入非離子碘對比劑100mL,速率為3.5~4.0mL/s,20s后進行掃描。6例經薄層后重建。由高年資主治醫師經細心觀察后得出所有患者的診斷結果。
患者均為單發病灶,右肺上葉4例,左肺上葉2例,右肺下葉19例,左肺下葉15例,其中2例合并胸腔積液。病灶直徑2.2~5.1cm,平均直徑(3.60±1.02)cm。8例病灶部位為上葉后段(尖后段),3例病灶部位為中葉(舌段),11例病灶部位為下葉背段、18例病灶部位為基底段,均鄰近胸膜,位于肺周邊。9例病灶形態表現為圓形或橢圓形,CT值為26~50Hu,密度均勻,邊緣光滑,輪廓清晰;31例病灶表現為團狀,邊緣呈鋸齒狀或有粗長毛刺,病灶大小不同且密度多不均勻。如圖1~2,其中3例表現為淺分葉;7例在鄰近胸膜一側表現為尖角狀;19例垂直于胸膜表現出刀切樣平直邊緣。阻塞性肺不張1例,術后病理分析為肺炎性假瘤。腫塊周圍有長毛刺13例,顯示有空氣支氣管征4例,顯示有血管集束征5例,形成多個小空洞4例,縱膈內可見淋巴結,肺后外帶出現胸膜肥厚粘連7例,病灶內有壞死1例。
肺炎性假瘤是肺實質內的一種炎性增生性瘤樣病變,其病理變化多樣,瘤體是成漿細胞,纖維細胞,巨細胞,泡沫狀細胞與組織細胞組成的肉芽腫,大小通常為2.0~5.0cm,表現為圓形或類圓形,一般無分葉或淺分葉。近年來,WHO軟組織腫瘤國際組織學分類專家組提出將炎性假瘤重新命名為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的建議,定義為“由分化的肌纖維性梭形細胞組成的、常伴大量淋巴細胞或漿細胞的腫瘤”[1]。影像學檢查,尤其是CT檢查是診斷本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因其在肉眼觀察下表現為腫瘤狀,因此稱為肺炎性假瘤,本病為肺內良性球形病變發病率第2位疾病,近年來發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

圖1 左肺下葉基底段出現三角形病變,與肺不張形態表現相似,密度均勻,邊界清楚,增強后病灶明顯強化

圖2 與圖1為同一病例,進行10d抗炎治療后,病變顯著縮小,邊界清楚,形態類圓形,病灶仍明顯強化
3.1 CT征象 大量文獻及報道的閱讀[2-4],可以總結出肺炎性假瘤的CT表現,從而得出CT部分表現特別是增強掃描對本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提供了很大的參考價值。在本組40例中,術后32例病理標本有假包膜,其余周圍無假包膜或假包膜不完整,病灶邊緣有瘤周纖維化和增厚的小葉間隔,符合CT表現。19例病灶表現為垂直于胸膜的刀切樣邊緣,肺癌患者未出現此征象,可能與假瘤形成過程中,血管或細支氣管的阻隔作用有關,胸局部膜增厚粘連,有淺淡條狀低密度影出現在胸壁與病灶之間[5];肺外周發生病變,甚至達胸壁[6];13例病理證實為病灶周圍纖維化和血管增生,結締組織生成或炎癥導致肺小葉間隔增厚導致病灶邊緣有粗長的毛剌或鋸齒樣改變。31例病灶鄰近胸膜增厚粘連;4例在偏向肺門位置出現空洞,7例病灶明顯均勻強化。Murata等認為,增強值在60Hu以上時,為炎性結節的可能性大;也有作者認為病灶附近的血管增粗增多,小斑片及索條影,可能反映了吸收不全及炎性充血,在炎性假瘤的診斷方面有一定的提示作用[7]。
3.2 鑒別判斷 炎性假瘤分葉,少見細短毛刺,胸膜增厚時胸膜外脂肪間隙不受侵犯起了一定的作用,增強程度比周圍型肺癌明顯,比周圍型肺癌提早出現峰值。周圍型肺癌,邊緣可有細短毛刺、較深分葉、鄰近胸膜凹陷征、支氣管血管集束征,縱隔內淋巴結和肺門腫大;結核球,可見遠心性空洞或點片鈣化,密度較高,周圍常有衛星灶,部分局部可見胸膜肥厚粘連及鈣化,增強掃描邊緣強化或不強化;球性肺炎,病灶呈圓形,邊緣較淡中央密度高,周圍可見斑片影,血管紋理多且粗。炎性假瘤鈣化,邊緣無長毛刺,衛星病灶少見,增強程度及增強形態均與結核球和球性肺炎不同。
3.3 臨床特點 本組40例中,咳嗽、咳痰、痰中帶血、胸悶、胸痛,是常見表現且病程較長,后期癥狀加重時,大多伴有38℃~39.2℃低、中度發熱。多數人曾應用抗生素進行治療,詳細的臨床資料能夠提高該病的診斷準確率。
[1] 梁世妙,張本固.肺炎性假瘤的診斷與治療[J].罕見病雜志,2008,15(2):52-55.
[2] 馮仕庭,陳境弟,孟悛非,等.肺癌,肺結核球和炎性假瘤螺旋CT動態增強掃描的影像特征(附44例分析報告)[J].癌癥,2006,25(3):348-351.
[3] 甘新蓮,王秋霞,周濤,等.肺及氣管炎性假瘤的CT和MRI診斷[J].醫學影像學雜志,2006,16(7):694-696.
[4] 畢純龍,萬霞,楊立國.肺炎性假瘤的CT診斷與鑒別診斷[J].CT理論與應用研究,2007,16(1):77-80.
[5] 王學成.肺炎性假瘤的CT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04,14(7):539-541.
[6] 李強.單發不典型肺炎性假瘤的CT診斷[J].醫學影像學雜志,2004,14(3):245-246.
[7] 蘇建文,喬英,周海龍,等.肺部炎性假瘤CT表現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08,15(4):417-418.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6.054
湖南 415100 湖南省常德市第二人民醫院 (周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