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萍 林珍珍 周海英 鄭菊仙 毛海英
體位干預對婦科腹腔鏡患者術后胃腸蠕動功能影響的效果分析
王萍萍 林珍珍 周海英 鄭菊仙 毛海英
目的 研究體位干預對婦科腹腔鏡患者術后胃腸蠕動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取婦科行腹腔鏡手術的患者94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實驗組除此之外還進行體位干預護理處理,包括主動翻身、腹部按摩、穴位按摩、康復鍛煉、背部按摩、體位指導。比較2組患者的腹脹情況、以及胃腸蠕動功能情況。結果 體位干預護理后,實驗組腹脹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以及胃腸蠕動開始時間均顯著小于對照組患者,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 體位干預護理可明顯改善腹腔鏡患者術后胃腸蠕動功能的恢復,且有效緩解腹脹情況。
體位干預;腹腔鏡;胃腸蠕動
隨著醫療條件的不斷改善以及人們對治療效果要求的增高,腹腔鏡手術由于其出血少、創傷小、恢復較快、并發癥少等優點已廣泛應用于臨床[1-2]。但由于術中人工氣腹的建立以及麻醉藥物的使用,術后患者多發腸蠕動功能消失以及腹脹,不利于患者機體功能的恢復,直接影響患者的預后[3-5]。本研究觀察了體位干預護理活動對于此類患者術后胃腸蠕動功能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江西省廣豐縣中醫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94例婦科行腹腔鏡手術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患者46例,年齡26~53歲,平均年齡(38.71±6.21)歲;實驗組:患者48例,年齡25~54歲,平均年齡(37.24±5.61)歲。患者納入標準:患有子宮肌瘤、異位妊娠、不孕癥、卵巢囊腫等需要行腹腔鏡手術治療患者;未合并心腦肝腎等重要器官系統嚴重并發癥,且精神認知功能正常、機體運動功能健全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參加本研究。經比較兩組患者在年齡、例數、文化程度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組患者行腹腔鏡手術后均接受常規護理,而實驗組患者除此之外,還加以體位干預護理。主要包括的內容有:(1)主動翻身:指導患者雙手按壓腹部傷口自主進行床上翻身運動,左右翻身運動5~10次,為避免傷口裂開或腹腔內出血,應囑咐患者量力而行。(2)腹部按摩:避開患者手術部位,按照順時針方向按摩患者腹部約5min左右,每天3次。若患者有異常反應,應立即停止按摩并報告醫生給予及時處理。(3)穴位按摩:患者手術后過6h,對患者足三里穴、三陰交、內庭穴和中脘穴進行按摩3min,用大拇指壓力局部按摩,力度適度由輕微逐漸加重,穴位按摩使得患者產生酸、麻、脹、痛的感覺后再按壓10s為宜,每天3次。(4)康復鍛煉:指導患者由少到多逐漸進行如屈肘、屈膝和抬腿等肢體活動,為避免造成手術傷口破裂,囑咐患者不要盲目鍛煉。(5)背部按摩:術后1d后對患者實施脊椎腰背至雙肩穴位按摩10min,每天3次。(6)體位指導:術后1d,患者可采取俯臥位頭低腳高使臀部高于胸部每次30min,有助于氣體從上腹部分散至下腹部位并且吸收。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2組患者的術后2d不同程度腹脹發生率,腹脹程度的評價指標參照參考文獻[1]中腹脹的評價指標執行,0級為沒有腹脹感,腹脹發生率為1,2,3級患者例數之和/總例數;以及比較2組患者的胃腸蠕動開始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以及排氣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數據組間比較采用t與χ2檢驗,P<0.05時,為差異具有統計學差異。
2.1 2組患者的術后2d腹脹情況比較 實驗組腹脹發生率為29.16%,對照組腹脹發生率為56.52%,經比較,實驗組腹脹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術后2d腹脹情況比較[n(%)]
2.2 2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以及胃腸蠕動開始時間均顯著小于對照組患者,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情況比較(x±s,h)
隨著腹腔鏡技術的出現,婦產科宮外孕手術、附件切除術、子宮切除術等常規開腹術均逐步被出血少、創傷小的腹腔鏡手術所替代。但患者由于受到腹腔鏡手術中麻醉藥物、手術的創傷和氣腹建立的影響了患者胃腸蠕動功能,患者出現腹脹、腸蠕動功能消失情況較多,這對患者的機能的恢復和病情改善都有嚴重的阻礙作用[6]。常規的腹腔鏡術后護理方法忽略了患者胃腸蠕動功能的改善,因此對于此類病人如何進行術后護理干預對促進術后的康復對于患者身心都有著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臨床治療中為了更好的改善腹腔鏡術后患者胃腸功能的減弱,減少患者身體和精神上的不適,術后體位干預護理越來越受到重視,應用于腹腔鏡術后患者的護理中。因此,本研究通過在婦科腹腔鏡患者術后加以體位干預護理觀察了對患者胃腸蠕動功能中的影響。研究發現:體位干預患者腹脹發生率為29.16%,常規護理患者腹脹發生率為56.52%,體位干預患者腹脹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患者,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體位干預患者胃腸蠕動開始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以及腸鳴音恢復時間較常規護理患者明顯縮短(P<0.05),這一結果與之前周玲玲[1]、郭靜[3]報道的結果一致。這表明體位干預護理可明顯縮短婦科腹腔鏡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和胃腸蠕動開始時間,也有效緩解腹脹情況。文獻報道也指出,對于此類患者進行術后體位干預、腹部按摩等能促進患者身心多個系統代謝的增強、提高副交感神經的張力、降低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增強腸蠕動、減輕腹脹,從中醫角度來看,根據反射原理、血液循環原理、生物全息論和經絡原理,對足三里穴、三陰交、中脘穴和內庭穴等穴位按摩也可以增加腸管蠕動,使胃腸功能提前恢復[7-10]。并且術后背部按摩由于通過刺激腰背部體表的特定部位穴位,可疏通經絡、氣血,對內臟的功能活動起到調理作用,是一種十分廣泛的物理療法,從而促進術后患者肛門盡早排氣和胃腸功能盡早恢復。因此,這些術后的護理干預活動均可有效改善胃腸道功能,促進患者術后的康復,對于患者身心都有著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綜上所述,對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采用主動翻身、腹部按摩、穴位按摩、康復鍛煉、背部按摩、體位指導等體位干預活動可降低患者的腹脹情況,明顯改善患者術后胃腸道蠕動功能,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1] 周玲玲.體位活動指導對婦科腹腔鏡患者術后胃腸蠕動功能恢復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850-851.
[2] 徐豐菊.腹腔鏡在婦科中的應用及護理措施[J].當代醫學,2010, 16(4):114-115.
[3] 郭靜.護理干預對腹部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0,15:74-76.
[4] 馮秀泉.老年糖尿病患者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腸蠕動恢復的觀察及護理[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0,9(15):1144-1145.
[5] 彭秋琴,許春霞,何美清.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早期護理干預對腹脹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2,18(35):119-120.
[6] 鄭雪吟,吳文燕,侯彥文.婦產科手術者術后促進胃腸功能早期恢復的臨床研討[J].上海護理,2008,5(3):46-48.
[7] 郭臻.體位活動護理對婦科腹腔鏡患者術后胃腸蠕動功能恢復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11):2491-2493.
[8] 陳瓊.體位活動護理對婦科腹腔鏡患者術后胃腸蠕動功能恢復的作用[J].健康之路,2014,13(5):214.
[9] 邱慧蓮.護理干預對婦科腹腔鏡術后腹脹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0, 16(36):121-122.
[10] 早期進食和活動干預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術后胃腸蠕動功能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7):103-105.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6.066
江西 334600 江西省廣豐縣中醫院外科 (王萍萍) 江西省廣豐縣中醫院血透科 (林珍珍) 江西省廣豐縣中醫院內二科 (周海英) 江西省上饒市人民醫院婦產科 (鄭菊仙) 江西省廣豐縣中醫院婦產科 (毛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