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康福
子宮切除術中不同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評價
陳康福
目的 對子宮切除術中不同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進行評價。方法 選取進行子宮切除術治療的65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運用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觀察組(n=33)和對照組(n=32),對照組患者僅實施硬膜外麻醉,觀察組患者實施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對比2組患者的麻醉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各項麻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治療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2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對行子宮切除術治療的患者實施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具有鎮痛效果好、起效快以及安全性高的優點,且能夠有效降低并發癥,可在臨床中廣泛推廣。
子宮切除術;全麻;腰硬聯合麻醉;并發癥
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是臨床中新型的一種椎管內麻醉技術,不僅能夠將腰麻效果充分發揮出來,完全松弛肌肉,而且能夠經硬膜外導管注藥,擴大麻醉平面,延長麻醉時間,給患者術后鎮痛提供較大便利[1]。本研究對33例行子宮切除術治療的患者實施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取得較好麻醉效果,詳細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在于都人民醫院進行子宮切除術治療的65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的ASA分級均為Ⅰ~Ⅲ級。運用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觀察組(n=33)和對照組(n=32),其中,觀察組:年齡33~50歲,平均年齡(40.1±6.4)歲;體質量45~75 kg,平均體質量(65.0±4.3)kg。對照組:年齡34~51歲,平均年齡(40.3±6.5)歲;體質量46~76 kg,平均體質量(65.2±4.5)kg;排除高血壓、糖尿病以及使用激素的患者。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術前半小時,對2組患者均肌內注射0.5 mg阿托品和5 mg咪唑安定。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實施硬膜外麻醉,對L2~3穿刺點進行穿刺,成功穿刺后朝頭部置管3 cm,并注入2%的鹽酸利多卡因3 mL,根據麻醉平面與患者實際情況,逐漸增加注入量,最多增至15 mL;觀察組患者實施腰硬聯合麻醉,在L2~3間隙運用硬膜外聯合穿刺針進行硬膜外穿刺,成功穿刺后,運用25 G腰穿針穿破硬脊膜,將針芯拔出,如流出腦脊液后,在腰穿針內注入0.75%的布比卡因1.5 mL與10%的葡萄糖1 mL,按照0.1 mL/s的速度注入,拔出穿刺針后,經硬膜外向頭置管3 cm,運用體位法對麻醉平面進行調整,控制麻醉平面于T6~8,對麻醉平面進行嚴密監測,如效果不好,那么追加2%的鹽酸利多卡因,進而有效實現麻醉效果。術中,2組患者均給予鼻導管吸氧,如有必要,對患者靜脈推注10 mg麻黃素,進而有效改善血壓狀況。
1.3 觀察指標[2]觀察對比2組患者的麻醉平面達T6時間、阻滯顯效時間、局麻藥物使用量、麻醉達最高平面時間、肌松滿意度、鎮痛率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等指標。
1.4 鎮痛效果評定標準[3](1)優:患者無痛感,且不需要應用輔助藥物;(2)良:患者能夠忍受疼痛,但不需要應用輔助藥物;(3)差:患者不易忍受疼痛,需要改變麻醉方式或者加深麻醉程度。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與分析,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的各項麻醉指標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局麻藥物用量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麻醉平面達T6時間、阻滯顯效時間、麻醉達最高平面時間等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肌松滿意度和鎮痛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的鎮痛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優29例,良4例,差0例,優良率為100.0%;對照組患者優19例,良5例,差8例,優良率為75.0%。觀察組患者的治療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3 2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組患者2例發生惡心、嘔吐,3例出現頭痛,1例發生低血壓,2例腰背痛,并發癥率為24.2%;對照組患者4例發生惡心、嘔吐,2例出現頭痛,3例發生低血壓,2例腰背痛,并發癥率為31.3%;2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子宮切除術主要對下腹部、盆腔部位進行操作,因此,對肌肉松弛程度、鎮痛效果以及阻滯范圍大小等具有較高要求。特別是要求麻醉平面要達到T6~8,才能夠松弛腹肌,使腸管塌陷,并防止發生惡心、疼痛、鼓腸等不良反應[4]。以往子宮切除術主要在術中、術后實施單純硬膜外麻醉,但用藥劑量比較大,且阻滯平面多處于T8~L4范圍內,不能完全阻滯,導致出現內臟牽拉反應[5]。腰硬聯合麻醉將腰麻、硬膜外麻醉優點互相融合,起效較快,肌肉松弛滿意,且能夠獲得顯著麻醉效果,有效完善骶神經阻滯,并減少局麻藥物應用劑量,不會給呼吸循環系統帶來較大干擾;另外,其術后鎮痛效果較好,如麻醉平面不能達到理想效果,或者術中麻醉平面下降,減退肌肉松弛作用,那么能夠在預先留置好的硬膜外導管位置追加局麻藥物進行銜接,進而能夠有效降低寒戰等并發癥;此外,還能夠控制麻醉平面于T6以下,進而能夠緩解給呼吸循環系統造成的抑制,并避免降低血壓[6-7]。麻醉過程中,要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進行嚴密監測[8]。本組研究中,對照組患者僅實施硬膜外麻醉,觀察組患者實施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觀察組患者的局麻藥物用量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麻醉平面達T6時間、阻滯顯效時間、麻醉達最高平面時間等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肌松滿意度和鎮痛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治療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2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在子宮切除術中應用腰硬聯合麻醉,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綜上所述,對行子宮切除術治療的患者實施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具有鎮痛效果好、起效快以及安全性高的優點,且能夠有效降低并發癥。

表1 2組患者的各項麻醉指標對比(x±s)
[1] 譚鳳翠.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鏡子宮切除術效果比較[J].中國實用醫刊,2014,41(2):101-102.
[2] 邱平洋,張鑫,任路,等.評價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鏡子宮切除術患者的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4,10(9):189.
[3] 張曉佳,紀欽泉,周贊得.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鏡子宮切除術患者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4,14(2):87-88.
[4] 陳廣巖.觀察異氟烷吸入麻醉復合丙泊酚靜脈麻醉在腹腔鏡子宮切除術的應用[J].中國衛生醫學,2014,1(21):110-111.
[5] 王苗級.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鏡子宮切除術患者的效果評價[J].當代醫學,2014,10(21):71.
[6] 彭皓月.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與開腹全子宮切除術的臨床療效及并發癥比較[J].當代醫學,2013,14(21):63-64.
[7] 徐寧恒,許朝堅.兩組不同的麻醉用于全宮切除術的比較[J].當代醫學,2011,17(20):78.
[8] 習社盈.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鏡子宮切除術患者的效果對比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2,31(18):91-92.
江西 342300 于都人民醫院 (陳康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