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東 曾春蘭 王琳 袁春雷 戴潔萍 黎細根
不同手術路徑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CK 19的研究
朱惠東 曾春蘭 王琳 袁春雷 戴潔萍 黎細根
目的 探討不同手術路徑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CK 19的檢測結果,為今后的臨床治療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方法 選擇經病理確診為乳腺癌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40例。入組后,試驗組患者接受改進Auchincloss術,對照組行Auchincloss術,均于術前、術中、術后1周采取靜脈血5 mL,對CK 19展開檢測,并對檢測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經對比發現,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手術前后、手術中CK 19檢測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中,淋巴結檢測結果陽性與陰性患者手術前后、手術中CK 19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試驗組患者中,淋巴結檢測結果陽性者術中CK 19檢測結果高于淋巴結陰性患者(P<0.05)。結論 對乳腺癌患者實施改進后的手術路徑實施治療,可有效減少為轉移,臨床價值顯著,值得關注并推廣。
不同手術路徑;Auchincloss術;乳腺癌;外周血清;細胞角蛋白19
乳腺癌為目前臨床上最為常見的一種女性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對女性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均構成了嚴重的威脅。調查結果顯示[1],現階段,我國有12.8%的女性存在乳腺癌的發病風險。美國國家研究所檢測結果顯示[2],乳腺癌的發病率為每年每10萬個女性中有123.8個患乳腺癌。臨床上,針對乳腺癌的治療多以綜合治療手段為主,臨床療效顯著,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死亡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依舊有40%以上患者,在治療后會出現局部復發的可能,甚至會出現遠處臟器轉移現象。引起乳腺癌患者死亡的原因主要為復發、轉移等,因此轉移予以早期發現,可為降低乳腺癌死亡提供可靠信息。近幾年有學者指出[3],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細胞角蛋白19(CK 19)為微轉移的主要指標。本次研究中,出于對不同手術路徑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CK 19的檢測結果進行分析探討,為今后的臨床治療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的目的,對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展開了分組治療,并對其治療效果、外周血中CK 19含量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中資料來源于本院2014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均經病理確診為乳腺癌患者,共計選擇其中的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
40例。80例患者均為女性,其中對照組患者年齡18~72歲,平均(43.5±12.5)歲,中位年齡49歲。試驗組患者年齡18~71歲,平均(44.1±11.2)歲,中位年齡48歲。病理納入標準[4-5]:(1)肝腎等各項指標均在正常的范圍內;(2)患者未合并其他重大疾病;(3)符合2009年AJCC制定的乳腺癌分期標準,TNM臨床分期在Ⅰ~Ⅲa期。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臨床檢查,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研究符合醫學倫理道德。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試驗組患者接受改進Auchincloss術,對照組行Auchincloss術,均于術前、術中、術后1周采取靜脈血5 mL,對CK 19展開檢測,并對檢測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1.2.2 治療方法 對照組:Auchincloss術。患者采取仰臥位,患側上肢外展90°,對患者展開常規消毒、麻醉,以腫瘤位置為依據,分別采取Haslted-Meyer切口或Stewart切口,對切口兩側皮瓣進行游離,保證皮瓣厚度,并保留薄層脂肪。將乳腺組織、胸大肌筋膜自鎖骨下位置,自上而下,自內而外進行解離,解離至胸大肌外緣之后,將標本翻向外側,對腋窩淋巴脂肪組織、胸肌間淋巴脂肪組織進行清掃。術野經蒸餾水進行沖洗,常規引流,對皮瓣進行縫合。
試驗組:改進Auchincloss術。患者采取仰臥位,患側上肢外展90°,對患者展開常規消毒、麻醉,依據腫瘤位置,分別采取Haslted-Meyer切口或Stewart切口,對切口兩側皮瓣進行游離,保證皮瓣厚度,并保留薄層脂肪。將胸肌筋膜、乳腺組織自外上向下進行解離,在胸大肌近肱骨部分外緣將篩狀筋膜玻璃,對腋靜脈進行暴露,在胸小肌外側、深面將喙突腋筋膜剝離出,由內向外清掃LevelⅡ、LevelⅠ組淋巴結,并廓清胸肌間淋巴結。在清掃的過程中力爭保留肋間臂神經、胸長神經、胸背神經以及肩胛下動脈,將腋靜脈骨骼化,最后將整個乳腺組織連同胸肌筋膜由上至下、由內至外解離,整塊移除標本;術野使用蒸餾水沖洗;常規放置引流,縫合皮瓣[6-7]。
1.2.3 檢測方法 采集患者術前、術中外周血標本5 mL,經10%EDTA抗凝,立即送檢,術中采血應遵循無菌、無瘤手術原則。檢測所需儀器為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現有流式細胞儀。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外周血CK 19檢測結果比較經統計發現,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手術前后、手術中CK 19檢測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外周血CK 19檢測結果比較(x±s)
2.2 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淋巴結陽性、陰性外周血CK 19檢測結果比較 經對比發現,對照組患者中,淋巴結檢測結果陽性與陰性患者手術前后、手術中CK 19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試驗組患者中,淋巴結檢測結果陽性者術中CK 19檢測結果高于淋巴結陰性患者(P<0.05)。見表2。
臨床上,乳腺癌為女性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近幾年的調查結果顯示[8-9],乳腺癌的發病率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對女性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國外曾有學者[10-11]出全身性疾病理論,乳腺癌自疾病開始變被視為全身性疾病,發病早期,血液、淋巴、骨髓便可出現微轉移,在實施臨床治療的過程中,若是操作不合理,則很容易引起腫瘤播散,腫瘤微轉移等。近幾年,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使得人們對乳腺癌微轉移受到了高度的重視。近期有學者指出,在乳腺癌患者中,CK 19對乳腺癌微轉移的檢出具有重要意義[12]。
本次研究中,出于對不同手術路徑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CK 19的檢測結果進行分析探討,為今后的臨床治療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的目的,對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展開了分組治療,并對其治療效果、外周血中CK 19含量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發現,接受改進Auchincloss術治療的試驗組患者與接受Auchincloss術治療的對照組患者在手術前后、手術中CK 19檢測結果比較均存在明顯差異,表現為手術前后、手術中試驗組CK 19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患者中,淋巴結檢測結果陽性與陰性患者手術前后、手術中CK 19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試驗組患者中,淋巴結檢測結果陽性者術中CK 19檢測結果高于淋巴結陰性患者。這一結果與相關文獻[13-14]報道結果相似,由此證實,對乳腺癌患者實施改進后的手術路徑實施治療,可有效減少為轉移,臨床價值顯著,值得關注并推廣。
通過本次調查我們發現,改進后的Auchincloss術,首先將腫瘤細胞轉移途徑切斷,從而使由于擠壓牽拉而進入到外周血的循環腫瘤細胞含量得以顯著降低,最終達到降低手術操作引起乳腺癌微轉移的效果。在降低乳腺癌微轉移的風險中,改進的Auchincloss術優勢明顯。針對淋巴結陽性的患者,對腋窩淋巴結進行清掃的時候,動作要盡量輕柔,減少由于動作粗暴而牽拉、擠壓淋巴結,對血管、淋巴管予以盡量結扎,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乳腺癌轉移的風險。今后的臨床診治工作中,應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15]。
[1] 邱梅婷.腫瘤標志物聯合檢測在乳腺癌檢監測中的應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3206-3207.
[2] 蔡鑫澤,喬瑩,陳洋,等.應用二維電泳和質譜技術鑒定乳腺癌相關蛋白[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1,21:23-27.
[3] 張志強,孫曉明,胡成進,等.乳腺癌患者CA 15-3、CEA 臨床應用價值探討[J].實用醫藥雜志,2010,3:84-85.
[4] Park Y,Kitahara T.Does surgery for breast cancer induce angiogenesis and thus promote Metastasis[J].Oncology,2011,81(3-4):199-205.
[5] 蘇潔之,梁慶模.乳腺癌微轉移檢測的研究進展[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0,10(19):3778-3381.
[6] Oloomi M,Yardehnavi N,et al.Non-coding CK19 RNA in peripheral blood and tissue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J].Acta Med Iran,2013,16(51):75-86.
[7] 趙亞新,劉潔凡.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 19 mRNA表達濃度監測的意義[J].中華普外科雜志,2012,8(27):656-659.
[8] Sandri MT,Zorzino L.Changes in Circulating Tumor Cell Detection in Patients with Locatized Breast Cancer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J].Ann Surg Oncol,2010,17(6):1539-1545.
[9] Daskalakis M,Mavroudis D.Assessment of the effect of surgery on the kinetics of circulating tumou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operable breast cancer based on cytokeratin-19 mRNA detection[J].Eur J Surg Oncol,2011,37(5):404-410.
[10] 駱成玉.乳腺癌乳腔鏡腋窩淋巴結清掃手術的臨床實踐與思考[J].中華腔鏡外科雜志,2010,3(1):47-56.
[11] 李世超.循環腫瘤細胞評估乳腺癌手術致微轉移風險及輔助治療療效的臨床初步研究[D].第三軍醫大學,2012.
[12] 畢麗榮,楊明,王悅增,等.COX-2 在乳腺癌組織的表達及其臨床病理意義[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1,15:1569-1571.
[13] 樂華幫.腫瘤標志物聯合檢測對乳腺癌早期診斷的意義[J].當代醫學,2011,17:41-42.
[14] 魏文波,謝祥紅,陳緯,等.腫瘤標志物聯合檢測在乳腺癌早期診斷中的應用[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1,11:1754-1756.
[15] 張華,項明潔,毛順露,等.三項腫瘤標志物聯合檢測在乳腺癌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1,15:96-98.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6.011
項目資助:江西省衛生廳科技計劃項目( 20143293)
江西 342500 瑞金市人民醫院 (朱惠東 曾春蘭) 330006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王琳 袁春雷 戴潔萍) 330304 永修縣人民醫院( 黎細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