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芹
早期與延遲腸內營養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比較研究
馬小芹
目的 探究早期與延遲腸內營養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臨床效果。方法 收集44例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臨床資料進行詳細探究,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2組,22例觀察組患者入院24 h內接受腸內營養治療,22例對照組患者入院48 h后接受腸內營養治療,比較2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血清總蛋白、白蛋白等生理指標水平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APACHEⅡ評分(7.1±3.1)顯著低于對照組(9.9±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血尿淀粉酶恢復正常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早期腸內營養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營養狀況與免疫力水平,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
早期;延遲;腸內營養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
臨床上,重癥急性胰腺炎是較為常見的急腹癥,該病起病急、發病快、臨床表現多樣性且病死率較高[1]。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多伴有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等癥狀,加強患者營養治療非常重要[2]。目前來說,對于選擇腸內營養治療時機問題,醫學界尚存一定爭議,未達成一致意見,合理的腸內營養時機對于全面改善患者預后有重要作用[3]。為了進一步探究早期與延遲腸內營養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臨床效果,本研究對44例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臨床資料進行詳細探究,現將研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山東鄆城誠信醫院收治的44例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臨床資料作為研究對象,上述患者均與重癥急性胰腺炎臨床診斷標準相吻合[3],并排除合并嚴重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等患者。其中,將上述患者隨機均分為2組(n=22),對照組22例,其中,男11例,女11例,患者年齡29~78歲,平均年齡(50.8±4.6)歲。觀察組22例,其中,男9例,女13例,患者年齡27~77歲,平均年齡(51.5±4.0)歲。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上述患者均接受吸氧、抗感染、糾正電解質平衡等綜合治療,22例觀察組患者入院24 h內接受腸內營養治療(120∶1~150∶1熱氮比,28 kcal/kg),經鼻置入腸營養管,先滴注500 mL生理鹽水,然后給予患者肽氨基酸營養制劑勻速滴注,結合患者具體情況調整滴注速度與營養合劑類型。22例對照組患者入院48 h后接受腸內營養治療,具體方法同上。
1.3 觀察指標 (1)比較2組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血清總蛋白、白蛋白等生理指標水平;(2)比較2組患者APACHEⅡ評分,分數越低,患者預后狀況越好;(3)比較2組患者血尿淀粉酶恢復正常時間以及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數據處理軟件進行綜合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生理指標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血清總蛋白、白蛋白等生理指標水平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生理指標水平比較(x±s)
2.2 治療前后2組患者APACHEⅡ評分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APACHEⅡ評分(7.1±3.1)顯著低于對照組(9.9±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2組患者APACHEⅡ評分情況(x±s)
2.3 2組患者血尿淀粉酶恢復正常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患者血尿淀粉酶恢復正常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血尿淀粉酶恢復正常時間以及住院時間(x±s)
急性胰腺炎的臨床發病率非常高,但是,其臨床表現無顯著特異性,嘔吐、惡心、上腹部疼痛是其主要臨床表現。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常出現代謝功能紊亂、機體環境紊亂等癥狀,進而出現全身感染甚至休克。在疾病急性反應期,機體生長因子、白介素等水平分泌不足,如無及時營養支持會出現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甚至導致患者死亡[5]。因此,加強合理營養治療,對于疾病預后有重要作用。
營養支持是目前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方式,主要包括場外營養與腸內營養兩種。腸外營養支持雖然能有效改善患者預后,但是,長期應用該種方式會改變患者腸道菌群平衡,容易導致腸粘膜萎縮,進而破壞腸粘膜自身的屏障功能[6]。然而,現在醫學界尚無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相關定量,對于營養時機選擇也持有不同意見。部分學者主張,如果早期增加腸道飲食,會進一步加重患者胰腺負擔,導致腹脹發生,加重患者病情。相關研究資料證實,腸內營養治療能為患者提供全面的營養與能力支持,與此同時,能夠有效保護腸道菌群與胃腸道功能,積極調整腸道內細胞分泌,有效降低各種炎癥反應。患者入院24小時內腸內營養支持,能夠有效調節患者蛋白氮、血清總蛋白水平,積極改善患者低蛋白血癥,有效抑制血清CRP分泌,在降低腸道粘膜損傷、炎癥反應基礎上,改善患者健康狀況[7]。陸文等研究結果證實,早期營養治療能有效縮短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ICU住院時間與死亡率,與本文研究結果相吻合[8]。通過本文研究證實,觀察組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血清總蛋白、白蛋白等生理指標水平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APACHEⅡ評分(7.1±3.1)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血尿淀粉酶恢復正常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重癥急性胰腺炎治療中,早期腸內營養治療的重要作用,通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能有效調節患者有機體內ALB、TP水平分泌,有效糾正患者低蛋白血癥。與此同時,能有效抑制血清CRP分泌與生成,進而降低腸粘膜功能損傷以及腸道炎癥反應,有效促進患者各項臨床體征恢復,改善患者預后,降低病死率。
綜上所述,與延遲腸內營養治療相比,早期腸內營養治療療效顯著,可顯著提高患者免疫力、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改善患者預后情況。目前來說,對于如何開始腸內營養支持,還有必要進行深入的循證醫學探究。
[1] 苗祥,昝建寶,宋康頡,等.早期腸內營養對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CRP及T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J].肝膽胰外科雜志,2013,25(2):116-l 18.
[2] 季占峰,李月華,張紅霞,等.早期要素腸內營養與腸外、腸內階段性營養治療急性重癥胰腺炎的對比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4):581-583.
[3] 徐叻,汪飛,周發春.早期腸內營養對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臨床預后的隨機對照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4):801—803.
[4] 張圣道,雷若慶.重癥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J].中華外科雜志,2007,45(11):727-729.
[5] 徐毅暉,陳墾,崔淑蘭,等.促炎和抗炎因子在急性胰腺炎發病機制中的研究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0,18(18):1912-1918.
[6] 許春芳,黃曉曦,沈云志,等.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對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腸屏障功能影響的比較[J].中華內科雜志,2011,50(5):370-373.
[7] 劉杰鋒,何志國,陳澍,等.早期腸內營養輔助治療重癥胰腺炎的臨床療效分析[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3,13(27):5279-5281.
[8] 陸文,薛樂寧,陸建云,等.早期腸內營養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臨床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9,13(5):85-86.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6.055
山東 274700山東鄆城誠信醫院 (馬小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