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云
品管圈活動在ICU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鄒云
目的 探討品管圈活動在ICU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方法 將98例ICU治療并建立人工氣道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9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品管圈護理模式,比較2組患者的非計劃性拔管率、痰痂形成率、日吸痰次數和血氧飽和度異常率。結果 觀察組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率為2.04%、痰痂形成率為32.65%、血氧飽和度異常率為6.12%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非計劃性拔管率18.37%、痰痂形成率71.43%、血氧飽和度異常率16.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日吸痰次數少于對照組(P<0.05)。結論 品管圈活動能明顯降低ICU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率,確保了患者安全,提高了護理質量,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品管圈;ICU;非計劃性拔管
品管圈即品質管理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一種較為新興的模式,是由同—工作場所的人自動、自發組成數人一圈的活動團體,通過突破工作績效,解決工作問題,運用品管的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解決工作場所文化、管理等發生的問題及課題,達到業績改善的目標[1]。非計劃性拔管(unplanned endotracheal extubation,UEE),又稱意外拔管,是指因其他因素(醫護人員操作不當),或未經醫護人員同意,患者自行將插管拔出,造成插管脫落[2-3]。本研究采用品管圈活動對ICU患者進行護理管理,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2月~2014年8月貴州省黔南州中醫醫院ICU治療并建立人工氣道的患者98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9例。觀察組男27例,女22例,年齡22~60歲,平均(43.1±2.1)歲;建立人工氣道時間54.8~543.1 h,平均(172.3±27.4)h;其中,呼吸衰竭10例,顱腦外傷20例,其他19例。對照組男25例,女24例,年齡21~61歲,平均(42.4±2.3)歲;建立人工氣道時間54.9~543.4 h,平均(172.6±27.6)h;其中,呼吸衰竭12例,顱腦外傷17例,其他20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建立人工氣道的時間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主要方法如下:(1)對患者氣道、口腔及吸痰等進行護理;(2)對患者的表現進行觀察,對癥護理。觀察組采用品管圈護理,組建品管圈小組,進行內容包括:選主題、查看現狀、設目標、擬對策、進行評估、改進等步驟[4]。具體方法有:(1)選主題:選出ICU護理存在的缺陷,并進行總結、分析。(2)擬計劃:找出將非計劃性拔管的主要原因并將此原因的改善設為重點。(3)擬對策:經鼻插管與經口插管比較,更不易發生拔管,故插管時盡可能不選用口插管[5],使用“八字型”膠布和“工型”膠布雙重固定。(4)進行評估:所有醫護人員對護理過程中的細節提出意見和建議,并進行評估及針對性的優化措施,使護理工作達到最佳效果。
1.3 觀察指標 記錄并比較2組計劃性拔管患者的例數、建立人工氣道的第2、4、6天痰痂形成、日吸痰次數、血氧飽和度異常(氣道濕化時其波動幅度>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率比較 對照組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率為18.37%,觀察組非計劃性拔管率為2.04%,觀察組非計劃性拔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率比較[n(%)]
2.2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痰痂形成、日吸痰次數、血氧飽和度異常比較 觀察組患者第2、4、6天痰痂形成率、血氧飽和度異常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日吸痰次數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組別例數痰痂形成[n(%)]日吸痰次數血氧飽和度第2天第4天第6天(x±s,d)異常[n(%)]對照組4917(34.69)22(44.90)35(71.43)7.22±1.218(16.33)觀察組499(18.37)13(26.53)16(32.65)5.71±1.193(6.12) t/χ2值6.83227.349030.12796.22825.2305 P值0.00890.00670.00000.00000.0221
人工氣道的建立能保證呼吸困難的危重患者的基本呼吸,但人工氣道的建立畢竟是一項侵入性的操作,常會因種種因素導致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非計劃性拔管,目前已成為各醫院安全管理的重要問題之一。品管圈活動不斷融入醫院細節管理中[6],是持續改進護理質量的護理方式,它使工作效率更高,流程更順暢[7]。護理人員在品管圈活動中能提高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護理質量[8]。ICU病房對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要求高,品管圈活動可實現全員參與并使其質量持續改進,同時患者也能得到更全面、更優質的護理服務[9]。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給予品管圈活動會后,觀察組非計劃性拔管率為2.04%,明顯低于對照組非計劃性拔管率18.3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看出,實施品管圈活動后能有效降低建立人工氣道患者的非計劃性拔管率,說明品管圈活動能有效、經濟地達成效果,使ICU工作順利進行。觀察組第2、4、6天痰痂形成率及血氧飽和度異常率低于對照組(P<0.05),且日吸痰次數也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知,品管圈活動在ICU人工氣道護理中能明顯降低對患者的影響,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護理質量,促進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品管圈活動護是理人員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方式,能為患者提供更優質安全的服務,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1] 劉庭芳,劉勇.中國醫院品管圈操作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3.
[2] 潘燕.品管圈活動在降低ICU中心靜脈置管患者非計劃性拔管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5):11-14.
[3] 梅偉樂,鄭麗亞.品管圈在ICU降低機械通氣意外拔管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35):4372-4373.
[4] 孫妍,施英.品管圈活動提升門診藥房藥學服務品質的作用[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20(1):4345.
[5] 杜桂茹,齊秀云.氣管插管患者意外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吉林醫學,2008,29(10):828-829.
[6] 王玉瓊,郭秀靜,雷岸江,等.品管圈在護理工作中的應用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21):1945-1946.
[7] 陳少敏,王密芳,陳潔,等.品管圈活動促進ICU護患溝通的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12):57-59.
[8] 唐麗黎,何艷,肖明.品管圈活動在提高RICU環境質量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7):109-111.
[9] 孫多妹,王玉秀.品管圈在舒心示范病房中應用探討[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5):99-100.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6.075
貴州 558000 貴州省黔南州中醫醫院消毒供應室 (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