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瓊
情志護理干預老年腦梗死患者負性情緒和依從性的分析
張雅瓊
目的 對老年腦梗死患者應用情志護理前后的負性情緒和治療依從性情況進行分析。方法 選擇109例老年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53)和觀察組(n=56),對照組僅使用常規護理方法進行護理,觀察組除使用常規護理方法外,特別給予情志護理。4周后,對比2組患者入院前后的焦慮、抑郁評分和依從性。結果 護理4周后,觀察組焦慮評分為(44.01±3.32)分、抑郁評分為(39.56±2.93)分,對照組分別為(53.37±4.69)分和(48.71±3.45)分,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依從性的比例為62.26%,觀察組為80.36%,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情志護理能顯著調節老年腦梗死患者的負性情緒,并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值得在臨床應用和推廣。
情志護理;老年腦梗死;負性情緒;依從性
腦梗死是老年人多發的疾病之一,患者常伴有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1],并影響到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經研究發現,情志護理具有與調節患者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的作用[2]。為探究情志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負性情緒和治療依從性的影響,在實施常規護理基礎上,對患者采取情志護理方法,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5年3月在江西省人民醫院治療的109例老年腦梗死患者,男58例,女51例,平均年齡(66.8±5.7)歲。入選病例可以排除存在意識與聽覺障礙、癡呆、失語以及患有精神疾病者。在治療過程中,隨機分成觀察組56例和對照組53例。觀察組56例中,男32例,女24例,年齡57~78歲,平均年齡(65.7±4.2)歲;對照組53例中,男26例,女27例,年齡58~77歲,平均年齡(66.3±5.5)歲。經統計學比較,2組入選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觀察指標 在患者入院時,對2組患者的焦慮、抑郁評分進行統計比較,4周后,再對2組患者的抑郁、焦慮評分和依從性進行比較。
1.3 護理方法 2組均采取腦梗死的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除此外,再加以情志護理干預調節,具體內容如下:(1)建立信任關系。護士態度要親切誠摯,深入了解患者現存的和潛在的心理問題、心理需要及心理狀態,及時疏導患者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2)實施辨證施護。針對不同患者的文化程度,選擇運用合適的語言風格闡述分析可能對疾病造成影響因素、病程進展、主要治療方法及其治愈情況展望。患者所產生的負性情緒因人而異,要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態有的放矢開展護理,采用多元文化因人施護。(3)心理暗示。告訴患者其疾病的可愈性,消解病人的負性情緒,減輕患者心理上的壓力,并通過護理人員自身健康、樂觀、積極的言行對病人認知、情緒、行為等方面產生積極影響。(4)家屬思想教育。發揮患者家屬的支持作用,醫護人員要叮囑家屬在感情上和生活上給予患者雙重關懷,使其感受家庭的溫暖,激勵患者產生戰勝疾病的信心。(5)用藥指導。氟西汀與阿普唑侖片具有協同的鎮靜和抗焦慮的作用,對腦梗死患者在聯合使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心理干預,向其講解藥物的效果及服藥后的不良反應,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障礙[4]。(6)肢體功能康復指導。患者在不同肢體功能恢復階段的運動要領為:體位擺放呈良肢位,盡可能鼓勵患者少量進行床上活動。在患者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開展步態和平衡功能訓練計劃,注意對病患的理解和記憶力的訓練。(7)行為干預。向患者講解吸煙酗酒的危害,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以免加重病情。(8)飲食指導。根據中醫劃分的不同證型,給予特異的飲食指導。(9)出院隨訪。調查患者出院后的用藥、飲食及生活情況,評估潛在的危險因素并根據情況適當改變干預方案。
1.4 評定方法及標準 在入院前及4周后,采用抑郁自評量表和焦慮自評量表來測評負性情緒。對于治療依從性的評價包括肢體功能訓練、服藥、生活方式和飲食4個方面[3]。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焦慮和抑郁評分比較 未采取護理措施前,觀察組與對照組組患者的抑郁和焦慮評分均無統計學意義;護理4周后,2組患者的抑郁和焦慮評分均有下降,但觀察組焦慮和抑郁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和抑郁評分比較(x±s)
2.2 2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 對照組中33例(62.26%)患者能配合治療,而干預組中則有45例(80.36%)患者愿意配合治療,經統計學檢驗,觀察組的治療依從性顯著高于對照組,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80,P=0.019)。
腦梗死作為老年患者的一種發病率較高的疾患,其較高的致殘率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較大,而患者的心理狀態往往不佳。祖國醫學的代表作《內經》寫道:“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即負性情緒不利于患者康復。而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在臨床上常常對治療依從性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
近年來對情志護理的研究及探討,發現情志護理對老年患者的負性情緒及治療依從性具有積極的干預作用[4-5]。羅玲[6]認為,在腦梗死常規的護理之外,也需進行心理護理干預,這能有效改善腦梗死患者的抑郁等負性情緒。龍芙蓉[7]等研究發現具有中醫特色的情志護理方法,有利于患者的陰陽調和,具有臨床的實用性和推廣性。有文獻[8]報道,為形成有效的情志護理干預,需加強對護士共情能力的培養,以減少患者的負性情緒。在此次治療中,本院對老年腦梗死患者采用情志護理,發現觀察組患者的負面情緒顯著低于對照組,治療依從性優于對照組,兩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效果良好。所以在進行腦梗死常規護理的同時,情志護理有助于患者保持樂觀快樂的情緒,可以消解焦慮、抑郁等負面的心理狀態,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值得臨床推廣。
[1] 孔巖.老年腦梗死患者的心理狀態分析及臨床心理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9):183.
[2] 王迪,高玲.中醫情志護理的方法及特點[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6):91.
[3] 陳桂華,劉惠茹,付小芹,等.早期情志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負性情緒和康復護理依從性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2):191-193.
[4] 羅雯媛.心理干預對腦卒中后抑郁的臨床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12):10-11.
[5] 潘賢妃,王海英,童巧薇,等.綜合性護理干預對腦出血患者負性情緒、治療依從性和并發癥的影響[J].中國醫學導報,2013,10(33):135-137.
[6] 羅玲.心理護理對腦梗死后抑郁患者預后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2,18(35):115-116.
[7] 龍芙蓉,王芳,包尚懿,等.情志護理對腦梗死急性期患者焦慮和睡眠障礙的影響[J].四川中醫,2012,30(6):121-123.
[8] 胡敦蓉,魏萬宏.臨床護士工作壓力與共情能力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20):13-15.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6.079
江西 337000 江西省萍鄉市湘雅萍礦合作醫院 (張雅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