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勇
推拿按摩在小兒腦癱康復中的應用分析
姚志勇
目的 探討推拿按摩在小兒腦癱康復應用中的療效。方法 選擇診治為小兒腦癱的患兒48例,所有患兒均予以推拿按摩方法治療,分析治療前后患兒踝關節的活動度和GMFM評分情況。結果 治療后患兒的踝關節的活動度(71.86±9.52),優于治療前(76.93±11.96);且患兒的GMFM評分情況(22.97±2.23)分,優于治療前(32.36±2.4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小兒腦癱患者的康復治療中應用推拿按摩方法,成效顯著,具有一定臨床應用價值。
推拿;按摩;小兒;腦癱;康復
腦癱是小兒腦癱的簡稱,主要指受孕至出生的一個月,因各類原因造成非進行性的腦損傷。腦癱的主要表現為姿勢異常、中樞性運動障礙,通常會伴癲癇、智力低下、感知覺障礙和行為異常等。其癥狀多在2歲之前出現,以痙攣型最為常見,腦癱康復是一個艱難漫長的過程,包括功能,心理,智力,語言等多方面的訓練,治療的周期比較長[1]。推拿按摩能消除患兒肌肉痙攣,增加局部的血液供應和舒筋活血,是腦癱患兒康復的主要方法。本文對行按摩推拿康復治療的48例腦癱患兒的康復情況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河南柘城縣人民醫院診治的腦癱患兒48例,包括男28例,女20例,年齡9個月~9歲,平均年齡(4.00±2.87)歲。患兒均確診為痙攣性的小兒腦癱。采用Ashworth肌張力方法行評定,其中Ⅳ級患兒1例,Ⅲ~Ⅳ級患兒12例,Ⅱ~Ⅲ級患兒24例,Ⅰ~Ⅱ級患兒11例。
1.2 方法 所有患兒均采取關節活動、肌力恢復、捏脊等按摩方法進行康復治療。每次按摩時間30 min,每天2次,20 d為 1個療程。按摩時需要結合患兒的年齡和體質等情況掌握推拿按摩次數、力度、方向和頻率等;并輔助使用護膚油等潤滑油,以免損傷患兒皮膚。對肌緊張患兒進行推拿按摩之前予以肌肉放松相關治療,緩解肌緊張程度。
1.3 康復評分標準
1.3.1 踝關節的活動度標準 患兒采取仰臥位,屈髖屈膝90°,護士或家屬分散患兒的注意力。在患兒下肢輕松時,醫生右手握患兒小腿,左手的掌跟貼足跟部,使用中度力將患兒足掌壓到最大的程度,使用量角器進行足背和小腿夾角的測量,并進行間接性測量3次,取平均值為患兒的踝關節的活動度值。
1.3.2 腦癱粗大的運動功能的測試量表(GMFM)評分標準 分為5個能區共88項。每項采取4級進行評分,0分表示沒出現動作跡象,1分表示完成動作的10%的活動跡象,2分表示完成動作的10%~90%的活動跡象,3分表示動作全部完成。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均用SPSS 18.0軟件包進行處理,正態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患兒的踝關節的活動度優于治療前,且治療后患兒的GMFM評分情況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兒治療前后踝關節的活動度和GMFM評分情況(x±s)
中醫學認為小兒腦癱的主要發病的原因是先天因素。現代中醫學治療小兒腦癱,通常是臟腑辨證分型,益肝腎補脾氣達到調養心神,促進患兒正常發育,降低運動姿勢異常的目的[3]。痙攣性的腦癱主要因患兒腦癱導致肢體、肌肉麻痹等,最終造成患兒缺失運動能力,影響患兒正常的生活。
中醫學中的推拿按摩治療,主要特點是細化且創新了腦癱的中醫治療模式,推拿按摩以健脾益氣、點穴循環、活動關節等各種按摩療法進行患兒的治療。推拿按摩能夠促使恢復患兒的肌張力,提升患兒的關節活動度。在進行按摩推拿時需要同時播放舒緩音樂并以藍色或綠色基調,不僅能夠分散患兒注意力,而且能夠緩解患兒肌緊張的程度,促進患兒配合治療,提高治療效果。
本研究表明,治療后患兒的踝關節的活動度情況優于治療前,表明經推拿按摩后,踝關節恢復良好。治療后患兒的GMFM評分情況優于治療前,說明患兒的預后及生活質量良好。
綜上所述,在小兒腦癱患者的康復治療中應用推拿按摩方法,治療效果顯著,且預后及生活質量良好,具有一定臨床應用價值。
[1] 劉月平,徐永濤.康復訓練對腦癱患兒的臨床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 l 0,16(16):61-62.
[2] 楊麗英,高寶勤,李萍,等.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下肢H反射量化痙攣的初步研究[J].國際兒科學雜志,2009,27(4):379-380.
[3] 馬熙勝.中醫推拿治療小兒腦癱臨床療效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3,18(2):246-252.
[4] 楊軍.1歲以內小兒腦癱156例康復治療療效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3,27(5):456-457.
[5] 尤仲敏.綜合康復治療小兒腦癱效果觀察(附230例報告)[J].山東醫藥,2011,19(14):382-383.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massage used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rehabilitation. Methods 48 cases with infantile cerebral palsy were selected. All this children were given massage. GMFM scores and the activity of ankle joint were analyz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activity of ankle joint was (71.86±9.52), better than the (76.93 ±11.96) before treatment; And GMFM score was (22.97±2.23), better than the (32.36±2.41) before treatment.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It is effective and clinical valuable that massage was used in the rehabilitation for patients with pediatric cerebral palsy.
Massage; Children; Cerebral palsy; Rehabilitation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6.097
河南 476200 河南柘城縣人民醫院小兒腦癱康復科(姚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