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華
同期與序貫放化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對比研究
李麗華
目的 分析采用同期放化療和序貫放化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擇40例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按照數字隨機法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n=20)。觀察組患者采取同期放化療法治療,對照組患者采取序貫放化療法治療。對比觀察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生存情況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在顱內和顱外的治療有效率與對照組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的1年生存率與對照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在2年生存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白細胞減少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對于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采取同期放化療法治療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減少白細胞減少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同期放化療;序貫放化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
肺癌是目前人類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其中非小細胞肺癌占到75%~80%。肺癌早期患者大多沒有癥狀,而在發現時已經到了中晚期,并且合并遠處轉移,因此失去了手術治療的時機。在所有轉移中,腦轉移是最為常見的,占30%~50%[1-2]。目前,相關研究發現,單純采取放療和化療的治療效果較差,而同期放化療和序貫放化療的報道并不多見[3]。本研究選擇收治的40例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對比分析采用同期放化療和序貫放化療的臨床療效?,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宜春市人民醫院2006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40例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按照數字隨機法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n=20)。觀察組男12例,女8例,年齡62~83歲,平均年齡(70.3±5.7)歲;伴皮膚轉移1例,伴腋下淋巴結轉移2例,伴縱隔轉移3例。對照組男13例,女7例,年齡60~84歲,平均年齡(71.4±5.4)歲;伴皮膚轉移1例,伴腋下淋巴結轉移3例,伴縱隔轉移4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癌細胞轉移情況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所有患者均初診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未給予任何治療。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放化療前有明顯高顱壓者先進行降顱壓,給予甘露醇、糖皮質激素和利尿藥脫水治療,從而預防高顱壓。對照組患者先采取3周的誘導化療,之后進行胸部放射治療,5次/周,2 Gy/次,總量60 Gy/次,治療6周。放射治療結束后進行化療,1個周期。觀察組患者在第1個周期化療的同時開始與對照組放射治療方法相同。均采用6 MVX線照射,照射范圍有包括原發灶、同側肺門和縱隔。病灶位于上葉時照射下野在隆凸下5 cm,病灶位于下葉時下界達膈面,前后對穿野照射,40 Gy后避開脊髓兩斜野照射,如有鎖骨上淋巴結轉移則加照鎖骨上區。對于顱腦的放療根據腫瘤轉移部位和大小、數目選用全顱放療,放射劑量50 Gy/(5次/周)。2組化療均采用順鉑(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 37021362)進行靜脈滴注30 mg/m2,在第2~4天改靜脈注射1000 mg/m2。
1.3 療效判定標準 按照WHO實體瘤的近期療效判定標準進行判定:(1)完全緩解:患者的腫瘤完全消失,各項體征恢復正常;(2)部分緩解:患者的腫瘤縮小一半以上;(3)無變化:腫瘤縮小為一半以下或者擴大在1/4以內;(4)惡化:腫瘤產生新的病變,增大為1/4以上。有效=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無效=無變化+惡化[4-5]。
1.4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在顱內治療有效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在顱外治療有效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情況比較(n=20)
2.2 2組患者生存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1年生存率為55%(11/20),對照組患者1年生存率為50%(10/2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的2年生存率為30%(6/20),對照組患者2年生存率為15%(3/2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2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白細胞減少發生率為10%(2/20),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30%(6/2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在其他不良反應發生率情況無統計學意義。
對于晚期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來說已無手術治療可言,主要的治療方法是進行化療,然而在進行化療的過程中,人體的造血及免疫系統都會遭受損害,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5]。盡管在化療治療后具有靜脈炎、胃腸道、脫發以及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給患者也帶來巨大的痛苦,但是化療仍然是目前較為合適的治療手段。腦轉移是肺癌治療失敗的重要原因,腦轉移瘤主要是血行播散,其生長速度比較快,患者如果不進行治療,生存時間僅為3個月左右。因為患者不能夠進行手術治療,采取全腦照射、立體定向放療聯合全身化療來控制肺部原發病灶和轉移病灶[6]。
常用的化療方法有3種,分別為同期化療治療、交替化療治療和序貫化療治療。本研究采用同期化療治療的觀察組2年生存率為30%(6/20),對照組患者2年生存率為15%(3/20),2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白細胞減少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梢姴扇⊥诨熤委煹哪褪苄愿?,其主要原因是觀察組患者的肺原發灶和轉移灶都同時得到控制,但是患者的一般情況有時間得到改善,所以對治療的耐受性得到顯著提高[7]。
綜上所述,對于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采取同期放化療法治療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減少白細胞減少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1] 楊國旺,王皓,韓磊,等.中醫辨證論治方案聯合化療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91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14,55(3):209-213.
[2] 邵青,楊衛兵.治療獲益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生活質量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遵義醫學院學報,2014,37(1):106-110.
[3] 李朋朋,王麗萍.甘露聚糖肽聯合靜脈化療治療肺癌惡性胸腔積液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刊,2014,41(6):117-118.
[4] 何興端,朱金峰,馮應勤,等.CYP 2C 19基因多態性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紫杉醇聯合順鉑方案的療效影響[J].中國實用醫刊,2014,41(1):8-10.
[5] 陳歡歡,周建婭.非小細胞肺癌化療患者生活質量與負性情緒的關系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7):8-11.
[6] 尹梅,賴寒,羅朝朗,等.吉西他濱單藥治療老年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觀察[J].腫瘤藥學,2014,5(3):197-200.
[7] 張永紅,王玉強,郭全合.中藥組方聯合化療治療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效果觀察[J].腫瘤研究與臨床,2014,26(5):345-347.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7.041
江西 336000 宜春市人民醫院腫瘤科(李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