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啟德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骨科疾病中的臨床治療效果
譚啟德
目的 探析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骨科疾病中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將120例骨科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2組,各6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負壓引流技術治療,觀察組應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對2組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觀察組的創面愈合率和感染復發率分別為100.0%、1.7%,而對照組的創面愈合55例(91.7%),對照組患者感染復發4例(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在住院時間方面,對照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24.4±6.2)d,費用為(7128.4±363.1)元,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18.3±5.1),住院花費為(5683.7±313.5)元;與對照組相比較,觀察組的感染復發率低、住院時間短、花費低,更具有經濟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上運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對骨科疾病患者進行治療,不僅可以降低感染復發率、縮短住院時間,在一定程度上還能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生活質量。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骨科疾病;治療效果
骨科疾病是臨床上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誘發該類疾病的因素有很多,發病機制比較復雜,患者發病后,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往往會使病情進一步發展惡化,甚至導致殘疾[1],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臨床上治療骨科疾病方法多樣,治療效果也不相同。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是西醫一種比較常見的骨科疾病治療法,它是通過PVA泡沫包裹,然后運用透性粘貼將引流區封閉,從而形成一個負壓封閉引流裝置[2]。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討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骨科疾病中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株洲市中醫傷科醫院2012年2月~2013年9月收治的120例骨科疾病患者,隨機分為2組,每組60例。對照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41~75歲,平均(47.2±0.9)歲,病程1~7個月,平均(4.4±3.2)個月,其中15例為股骨骨髓炎,20例為創面感染,10例為脛骨骨髓炎,10例為踝關節潰瘍,5例為開放性骨折術后感染。觀察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38~79歲,平均(48.9±1.5)歲,病程1.4~6個月,平均(3.6±2.5)個月,其中18例為股骨骨髓炎,22例為創面感染,11例為脛骨骨髓炎,5例為踝關節潰瘍,4例為開放性骨折術后感染。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組患者入院后,均進行常規檢查,其中包括藥敏試驗、尿常規、病原學檢查以及血常規檢查,做好術前準備。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負壓引流技術治療,手術后,對患者進行常規的抗感染、止痛等對癥治療。而觀察組應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具體操作如下:手術前,運用雙氧水和生理鹽水徹底清除碎骨、壞死組織以及創面異物,并對術區皮膚進行反復消毒和沖洗,以患者實際骨折情況為基本依據,確定固定材料,根據患者的創面大小,對材料進行裁剪,確保可全部覆蓋創面,并讓泡沫與創面完全接觸,使創面得到更好的修復。然后將內置多側孔硅膠引流管末端從皮下開孔處導出,經三通接頭與普通輸液管相連接,并運用生理鹽水對創面進行清洗,引流管繼續保持負壓吸引狀態[3],此時,對負壓引流管進行密切關注,確保其通暢性,一旦發現堵塞,應該及時采取有效處理措施。治療期間,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和生命體征變化,7~10d后,以患者的實際病情為依據,將負壓封閉引流及VSD材料去除。同時對患者創面肉芽組織的生長情況進行觀察,適當給予修剪,對于未感染、肉芽組織新鮮、無骨外露以及創面清潔的患者,可對創面進行修復或行游離植皮。對于創面感染、肉芽組織生長較差以及創面不清潔的患者,需要再次進行細菌培養和藥敏實驗,對創面藥物進行更換時,一定要堅持無菌原則,并嚴格按照醫囑,給予抗感染和止痛等對癥治療。
1.3 觀察指標 治療期間,醫護人員要對2組患者的引流管更換次數、創面愈合情況、感染復發率、住院時間以及醫療費用等進行密切的觀察,并認真做好記錄。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創面愈合及感染復發情況比較 2組患者治療觀察時間為25~30d,觀察組的創面愈合率為100%,感染復發率為1.7%,而對照組的創面愈合率為91.7%,感染復發率為6.7%,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引流管更換次數較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骨科疾病患者創面愈合及感染復發情況比較
2.2 2組患者住院時間及醫療費用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短,醫療費用較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d) 醫療費用(元)對照組 6 0 2 4 . 4 ± 6 . 2 7 1 2 8 . 4 ± 3 6 3 . 1觀察組 6 0 1 8 . 3 ± 5 . 1 5 6 8 3 . 7 ± 3 1 3 . 5 t值 0 . 8 9 8 6 1 . 2 7 2 5 P值 <0 . 0 5 <0 . 0 5
骨科疾病是臨床上比較常見和多發的一類疾病。近年來,我國骨科疾病患者的數量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臨床上治療骨科疾病的方法有更換敷料、外科治療以及局部清創等[4],治療效果也各有千秋。與常規負壓引流技術比較,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具有諸多的優點。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將PVA泡沫作為主要材料,在引流的過程中,可確保其通暢性,并且引流后,治療效果也比較顯著。所謂負壓封閉引流技術,主要指的是應用裝有引流管的化海藻鹽泡沫敷料、聚乙烯酒精水對軟組織缺損皮膚及創面進行填充或者覆蓋,并采用生物半透膜進行封閉,構成密閉空間,從而實現引流的一種新型治療方法[5]。該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將高分子泡沫材料作為創面與負壓引流管之間的主要中介,在引流管的作用下,高負壓直接傳遞到醫用泡沫材料上,并在醫用泡沫表面均勻分布,由于泡沫材料的可塑性較強,引流區的每1個部位都有負壓分布,從而形成整體、全面的引流[6]。
臨床研究表明,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具有換藥次數少、愈合時間短、住院時間短以及感染概率小等優點,在各種急慢性創口的處理中被得到廣泛運用[7]。但是有研究報道[8],不正確的引流不僅會影響治療效果,還會誘發諸多并發癥,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所以臨床上運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骨科疾病時,醫務人員要對引流適應證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盡量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一般認為該技術適用于急慢性骨髓炎、潰瘍、軟組織損傷、化膿性感染、軟組織挫傷、開放性骨折、褥瘡以及術后切口感染等患者。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創面愈合率高、感染復發率低,治療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臨床上運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對骨科疾病患者進行治療,不僅可降低感染復發率、縮短住院時間,還能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生活質量,具有一定的推廣和運用價值。
[1] 滕家松.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骨科臨床中的應用[J].中國美容醫學,2012,12(5):106-107.
[2] 岳恒.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骨科疾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3,9(11):111-112.
[3] 尹擁軍.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骨科疾病中的臨床治療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4,5(9):169-170.
[4] 劉翔飛.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骨科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14,17(7):2195-2196.
[5] 李壽斌.負壓封閉引流技術(VSD)在治療骨折術后感染中的臨床療效觀察[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2012.
[6] 孫建,尚蘭花.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骨科臨床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2013,11(4):893.
[7] 羅占云.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骨科臨床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工程,2013,10(12):131.
[8] 覃家永,陸耀宇,甘龍飛,等.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骨科臨床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13,28(5):3697-3699.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0.053
湖南 412000 株洲市中醫傷科醫院(譚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