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梅
呼吸內科危重癥患者24h連續護理的效果分析
楊冬梅
目的 探討呼吸內科危重癥患者24h連續護理的效果。方法 選取重癥患者50例,隨機均分為2組(n=25)。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以24h連續強化護理,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結果 2組實施不同護理干預后患者的恢復情況及輔助檢查指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實施包括心理、環境、藥物等全方位的24h連續護理,并實施應急護理預防措施,可明顯提高患者的恢復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重癥患者;呼吸內科;護理
呼吸系統疾病一般病程較長,且病情不穩定,容易反復發作,短時間內容易惡化,甚至導致生命危險的系統性疾病[1],呼吸系統疾病患者中晚期多會出現發紺,呼吸困難等癥狀,嚴重患者治療效果較差,病情在短時間內惡化,甚至呼吸衰竭而死[2-3]。重癥呼吸衰竭患者實施個性化護理措施[4]很大程度上影響內科重癥患者治療效果。本研究選取重癥患者50例,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進行不同的護理措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吉林省人民醫院干五科收治的呼吸疾病重癥患者50例,隨機均分為2組(n=25)。其中觀察組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45~77歲,平均年齡(64.8±3.1)歲,病因:COPD伴呼吸衰竭7例,ARDS8例,重癥肺炎6例,其他4例;對照組中男14例,女11例,年齡44~76歲,平均年齡(63.5±2.9)歲,病因:COPD伴呼吸衰竭9例,ARDS7例,重癥肺炎5例,其他4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方法進行護理,而觀察組患者則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進行24h連續強化護理,比較2組患者接受不同護理后,病情的恢復情況以及一些輔助檢查指標的變化情況。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安全隱患的護理 呼吸內科重癥患者活動后常常會出現氣促、胸悶的癥狀,生活中很容易因為一時的不慎而引發意外的發生[5],故應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24h的觀察和監測,特別注意觀察患者的脈搏的頻率、節律,呼吸、血壓與痰的顏色、性質變化,發現患者的情緒發生變化,睡眠及生活習慣的改變等變化,要引起重視,及時與患者或其家屬進行溝通,及時向主觀醫師進行匯報。
1.2.2 心理護理 因患者對所患疾病了解少,易引起負面情緒,護理人員,應先干預患者的心理活動,根據患者的病情和疾病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向其講解治療方法,預后等等知識,讓患者對此病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知道怎么去配合醫生的治療,才能使病情恢復更快,排除患者緊張、恐懼的心理,樹立治愈疾病的信心。在治療過程中要積極主動接觸患者,并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1.2.3 呼吸道護理 吸痰處理能保證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被清理干凈,呼吸道暢通,在吸痰時要注意導管的無菌,防止感染等情況出現。每天給予生理鹽水給患者漱口消毒。預防口腔并發癥的產生。而對于多痰的患者,必要時輔助以止咳化痰等措施,鼓勵患者咳嗽、咳痰,定時幫助患者翻身拍背,促進痰液的排出。
1.2.4 急性發作的護理 每例患者的床邊準備好急救藥、除顫器與起搏器以有效配合搶救,當患者出現喘息、發紺急性發作的癥狀時,可采用解痙平喘藥物進行對癥處理。同時還需要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方式,重點指導老年患者有規律的放松呼吸,配合治療[6]。特別注意如肺栓塞并發癥意外發生。
1.2.5 藥物護理 在藥物治療的過程之中,須嚴格掌握藥物的使用量,控制血藥濃度,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會造成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是導致死亡,所以要嚴格在用藥前注意觀察這些事項,防止發生意外。
1.3 療效評價標準[7](1)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輔助檢查結果恢復正常;(2)顯效:臨床癥狀出現好轉或消失,輔助檢查結果大致正常;(3)有效:臨床癥狀大部分好轉,輔助檢查結果大致正常;(4)無效:臨床癥狀沒有發生變化,輔助檢查結果仍不正常??傆行?(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1.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情況比較 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進行連續24h強化護理后,觀察組治療效果有明顯改善,總體治療有效率92.0%,與對照組的80.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情況比較(n)
2.2 患者護理后pH值、血氧飽和度、呼吸、心率比較觀察組進行強化24h護理和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措施對比,患者的生命體征恢復明顯較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1);觀察組患者pH值明顯改善,PaO2明顯升高升高,呼吸頻率、心率明顯改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經過1個月連續實施連續24h強化護理后,患者病情有了明顯的好轉,精神面貌良好。
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醫學模式也逐漸向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轉變,人們開始逐漸重視護理的重要性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因為僅僅采用醫學知識對患者進行治療是遠遠不夠的,藥物和手術無法消除患者因疾病造成的心理創傷,所以還需要通過心理護理以及健康教育來對患者進行綜合治療。護理干預治療模式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不斷發展并逐漸得到重視,它由護士實施,旨在對患者進行系統管理和健康教育,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藥物治療效果并改善患者的疾病轉歸和預后。

表2 2組患者護理后pH值、血氧飽和度、呼吸、心率比較(x±s)
臨床上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十分高,重癥患者積極的護理措施配合以安全有效的治療,對提高患者的預后有很大的意義。每位護理人員只有全面了解了每位患者的病情,掌握疾病的特點,密切觀察每一個患者的病情變化,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需求,做好各項基礎護理和特殊護理,才能及時搶救患者。同時加強對護理的認識,積極學習一些急救的策略及預防措施,提高救治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8]。
通過本次研究的結果可以看出,觀察組采取24h連續化護理后,患者的生命征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明顯提高了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所以,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上24h連續強化護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預后情況,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 胡其秀.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體會[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2,16(16):39-40,46.
[2] 何春梅.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對策及注意事項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1):765-766.
[3] 孔彬,馮瓊.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臨床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1,9(8):334-335.
[4] 劉曉青,戴建平.護理干預在呼吸內科重癥患者救治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醫藥前沿,2013,3(19):262-263.
[5] 姜慧芬,鄭云仙.護理風險管理在呼吸內科病房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5):67-68.
[6] 鄭淑華.呼吸內科老年患者住院常見護理問題調查及對策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9):56-57.
[7] 趙波,劉紅梅.責任制整體護理在呼吸內科優質護理服務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3):71-73.
[8] 鄭淑華.呼吸內科老年患者住院常見護理問題調查及對策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9):56-57.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0.083
吉林 130021 吉林省人民醫院干五科(楊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