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居暉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腸內外聯合營養與完全胃腸外營養的臨床療效比較
王居暉
目的 探討腸內外聯合營養(enteral nutrition and parenteral nutrition,EN+PN)與完全胃腸外營養(parenteral nutrition,PN)對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患者的治療效果,為今后的營養支持治療提供思路。方法 以53例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患者作為本組研究的觀察對象,按照營養支持方式將其分為EN+PN組(n=39)與PN組(n=14),治療后對比2組采用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Ⅱ(APACHE Ⅱ)對2組患者的健康狀況以及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總蛋白、白蛋白、氧合指數等營養指標進行綜合對比。結果 治療前,2組的BMI、氧合指數、總蛋白、白蛋白營養指標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EN+PN組的BMI、氧合指數、總蛋白、白蛋白營養指標顯著高于PN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EN+PN組的APACHE Ⅱ顯著低于PN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患者的營養治療中開展腸內外聯合營養支持,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營養指標,有利于患者的康復。
營養支持;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腸內外聯合營養;完全胃腸外營養;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Ⅱ(APACHEⅡ)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為防止重建后的膽道、胰腺及胃腸道通路瘺的發生,經常需要留置胃管,通過胃管鼻飼或經胃管滴注配置好的腸內營養液,給予患者充足的營養支持,促進術后身體的康復[1]。本文中將探討腸內外聯合營養與完全胃腸外營養對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患者的治療效果,為今后的營養支持治療提供思路,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吉林市中心醫院2007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3例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患者作為本組研究的觀察對象,按照營養支持方式將其分為腸內營養聯合腸外營養(enteral nutrition and parenteral nutrition,EN+PN)治療組(EN+PN組,39例)與完全胃腸外營養(parenteral nutrition,PN)治療組(PN組,14例)。EN+PN組中,男26例,女13例;年齡41~77歲,平均(50.46±5.65)歲;PN組中,男10例,女4例;年齡41~79歲,平均(49.72±6.53)歲。2組患者均為自愿參與本組研究,且在性別、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PN組 采取鎖骨下靜脈或頸外靜脈給予營養支持方法,配方總熱量167.36~188.28 kJ/(kg·d)[(40~45 keal/(kg·d)][2],熱氮比(150~250)∶1,蛋白質1.2~1.5 g/(kg·d),糖類占總熱量的50%~55%,氨基酸(2.1±0.7)g/kg、葡萄糖(7.8±2.1)g/kg,脂肪乳劑(1.8±0.6)g/kg,連續治療5~17 d,平均(7.5±0.6)d,同時每天補充維生素、微量元素及電解質,及時更換穿刺部分的敷料及輸液管,保持管道通暢。
1.2.2 EN+PN組 在PN組的基礎上,應用EN,在X線引導下插管,指導患者配合變換體位,旋轉推送鼻空腸管,將空腸管頭端送至十二指腸降部以遠,再退出導絲,減輕患者的惡心、異物感;給予整蛋白型腸內營養劑(能全素,國藥準字J 20040077),d 1試滴注5%葡萄糖500 mL,d 2,腸鳴音正常,腸功能恢復,改小劑量鼻飼,初始劑量10 mL,并以2 mL/d的速度增加[3];d 7行食管碘水造影,拔除胃管經口喂養。
1.3 觀察指標 對比2組患者的營養指標(BMI、氧合指數、總蛋白、白蛋白)及APACHEⅡ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統計學分析包括對本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2組各項營養指標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EN+PN組的BMI、氧合指數、總蛋白、白蛋白營養指標顯著高于PN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EN+PN組的APACHEⅡ顯著低于PN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營養指標對比(x±s)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患者無法正常進食,導致營養不良,長期的營養不良會造成患者機體免疫力低下,如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還會導致肺感染、貧血等[5],提高死亡率。通過給予適當的營養支持可以維持營養狀況、增加體質量,促進創口愈合。
近年來有大量報道稱[6]腸外營養(PN)的臨床應用過程中存在違背人體生理要求的弊端,經常會導致患者肝臟功能損害,腸道黏膜免疫屏障功能障礙等,因此,完全腸內營養(EN)配伍生長抑素制劑的營養方式在臨床中的應用程度越來越高。EN在提供營養支持的同時還能降低消化液的分泌水平,減少消化道瘺的發生[7]。
PN與EN是臨床中常用的營養治療方法,PN是將熱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劑)、氨基酸、維生素、電解質及微量元素等營養要素經靜脈途徑提供給患者[8];PN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與造血指標,減少低血糖率發生,降低血膽紅素濃度。EN是經胃腸道提供營養物質。在營養支持中要注意以下原則:(1)嚴格控制熱量攝取量,一般以20 Kcal/(kg·d),對于體型消瘦者可酌情增加,對于肥胖或長期臥床者應酌情減少,以助于保持患者的血壓、血脂水平,避免營養不良、低血糖的發生。(2)營養支持早期禁忌給予含有葡萄糖、蔗糖、麥芽糖的營養液,不利于病情穩定,可以給予燕麥、玉米等多糖類食物。(3)適量的膳食纖維能夠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促進新陳代謝,還能預防脂質代謝紊亂及便秘的發生。
營養支持方式的選擇主要考慮營養支持治療的時間長短、患者的胃腸道功能恢復情況、精神狀態等。EN可以明顯提高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腸道微生態環境的穩定性,加快腸黏膜細胞對營養的吸收與利用,更符合生理特點,而且EN的成本要明顯低于PN。術后早期給予PN與EN治療可以促進營養的吸收與利用,加快生理機能的恢復,同時可以有效保護腸黏膜結構的完整。
本組研究中,EN+PN組的BMI、氧合指數、總蛋白、白蛋白等指標均顯著優于治療前(P<0.05),而且APACHEII評分較PN組有明顯下降(P<0.05),說明在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患者的營養治療中開展腸內外聯合營養支持,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機體免疫力,改善營養指標,有利于患者的康復。
[1] 鞠衛強,周健,何曉順,等.肝胰十二指腸器官簇移植圍手術期營養支持療法探討[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2,4(20):74-77.
[2] Kornberg A,Kupper B,BaRhel E,et a1.Combined en-bloc liverpancreas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and insulin-dependent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Transplantation,2009,87(4):542-545.
[3] 張敏,張鈴.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早期行腸內營養的護理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3,13(19):28-29.
[4] 史愛玲,韓艷.鼻胃腸管在食管癌術后早期應用的護理體會[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1,34(2):89.
[5] 梁忠喜.胃腸道術后早期胃腸內外營養的效果研究[J].當代醫學,2011,11(17):63-65.
[6] Carey S,Storey D,Biankin AV,et al.Long term nutritional status and quality of life following major upper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A crosssectional study[J].Clin Nutr [Epub ahead of print],2011:30.
[7] 湯友珍,吳文輝,葉惠韶.早期腸內營養聯合腸外營養在結腸癌術后患者中的實施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19):72-73.
[8] 李顏升,孫同會.胃腸道手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0,12(19):802.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9.015
吉林 132011 吉林市中心醫院普外科 (王居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