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芹
末梢血和靜脈血在血常規檢驗中的臨床觀察
莊芹
目的 探討末梢血和靜脈血在血常規檢驗中臨床結果的差異性。方法 選取 96例采血患者,隨機均分為靜脈組(應用靜脈采血,n=48)和末梢組(應用末梢采血,n=48),分析對比2組患者的血常規檢查指標。結果 經檢測顯示,靜脈組與末梢組WBC、Hb、Hct、RBC、MCV、MCHC、PLT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MCH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采用靜脈血和末梢血進行血常規檢驗存在較為明顯差異,血常規檢驗時采集靜脈血所得結果更為精確,臨床應用價值更高。
血常規檢驗;靜脈血;末梢血;檢驗結果
血常規檢查在臨床中是最基礎的一種化驗檢查方法,為全身體檢的最基礎檢驗項目。對血常規檢查時主要指標為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及血紅蛋白等[1]。對細胞數量及形態分布情況進行檢查,可以及早發現全身性病變情況,對于病情診斷具有促進作用[2]。本研究選取96例采血患者,對末梢血和靜脈血在血常規檢驗中的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婺源縣地方病防治院2012年1月~2013年8月96例采血患者,隨機均分為靜脈組(應用靜脈采血,n=48)和末梢組(應用末梢采血,n=48)。靜脈組中,男23例,女25例,年齡10~65歲,平均年齡(38.5±3.1)歲。末梢組中,男24例,女24例,年齡12~64歲,平均年齡(37.6±3.2)歲。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組患者均于早起空腹狀態下采集血液檢測,靜脈組采集靜脈血液,末梢組患者則采集末梢血液,所采集血液樣本均放置到真空試管內,且經稀釋液充分稀釋,搖晃均勻后放置到抗凝管中,應用血液分析儀對血液樣本實施血常規檢測,注意樣本均在采集2 h內完成全部指標檢測。
1.3 觀察指標[3]2組患者血液樣本血常規檢測指標主要為白細胞計數(WBC)、血紅蛋白(Hb)、紅細胞比容(Hct)、紅細胞(RBC)、平均紅細胞體積(MCV)、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血小板計數(PLT)、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應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血常規指標對比 2組患者血常規指標顯示,靜脈組與末梢組WBC、Hb、RBC、Hct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WBC、Hb、RBC及Hct水平對比(x±s)
2.2 2組患者CV值比較 2組患者平均CV值顯示,靜脈組與末梢組MCV、MCHC、PLT水平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MCH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患者MCV、MCHC、MCH及PLT水平對比(x±s)
目前,臨床中對疾病進行診斷治療時,應用血常規檢查已經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檢查措施,而且由于臨床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醫療診斷水平也在不斷提高,血細胞分析儀在臨床中具有較為廣泛應用。此分析儀存在較為明顯的優勢,相比常規檢驗方法,此方法在分析時速度明顯加快,測定結果更為準確,而且經多次重復測定后所得結果一致性較高[4]。有研究顯示,對血液進行血常規檢驗過程中,應用末梢采集的血液作為樣本,在檢查時顯示血小板、白細胞直方圖出現程度不一情況,有時數量虛升或虛降,但10 min后對血樣檢測顯示數值回復到正常水平。近年來很多報道說明不同血液樣本應用血細胞分析儀實施血常規檢測時所得結果出現一定差異性[5]。
末梢血是自末梢毛細血管處采集的血液,此位置出血量通常較少,不容易進行采集,對末梢血進行采集時往往予以微量吸管完成血樣吸取,存在較為明顯的人為因素,受穿刺位置因為受到擠壓,使得組織液及空氣極有可能混入,造成誤差發生率較高[6],特別是對血小板水平檢測時所受到的影響更為明顯,數值存在假性降低現象,且自指尖處采集血液,因空氣及組織液混入的影響,使得儀器應用壽命及精密度均受到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經指尖采血時,“十指連心”[7],往往使得被檢驗者出現明顯的痛苦,因此末梢處采集血液檢測方法應該盡可能地減少。由靜脈采集血液時經真空試管進行血液收集,真空負壓管含有抗凝水劑[8],使得血小板不會出現快速聚集現象,而且不會在長時間放置后發生變化,抗凝劑和血液構成比具有固定值,即便其對血液存在稀釋效應,也由于具有明顯的封閉效果,不會與外界空氣發生接觸,使得人為因素所產生的影響明顯降低[9]。雖然環境會發生改變,但靜脈血液內各種成分并不會因此受到不良影響。采集到體外的靜脈血與體內靜脈血的成分、性質以及構成比例均保持較高的相似性,可以較為明確地反映機體血液循環的真實情況。采集的靜脈血通常量較多,可以進行多次測定,重復性較為理想。
本研究結果顯示,靜脈組與末梢組患者采集血液標準進行血常規檢驗時,2組患者WBC、Hb、Hct、RBC、MCV、MCHC、PLT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MCH值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導致此種情況發生的原因通常認為是末梢血放置時間過長而造成的,也說明對末梢處采集血液進行血常規檢測時期穩定性明顯不如靜脈血樣。總之,在臨床中實施血常規檢驗時采集靜脈血效果更為明顯,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1] 史加圣.末梢血與靜脈血在血常規檢驗中的比較分析[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1,12(11):563-564.
[2] 范英華.兩種采血方法在血常規檢驗中的臨床應用比較[J].中國醫藥指南,2011,12(24):674-675.
[3] 張依軍.末梢血與靜脈血在血常規檢驗中的比較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2):53-54.
[4] 肖莉.血常規標本采集對檢驗結果影響分析[J].中國健康月刊,2011,30(5):28-29.
[5] 陸培育,劉麗萍.末梢血和靜脈血與血小板測定比較[J].包頭醫學,2011,35(3):138.
[6] 韓秋青,王愛玲,韓鳳杰.不同采血方式進行血常規檢驗在臨床應用中的研究[J].當代醫學,2010,16(21):85-86.
[7] 韓品江.靜脈血與末梢血在血常規檢驗中的對比分析[J].當代醫學,2014,20(30):150-151.
[8] 李晶.靜脈血與末梢血在血常規檢測中的結果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6):91-92.
[9] 何昭霞,李靈,陳杰.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規檢驗中的應用比較[J].河北醫學,2012,18(10):1504-1506.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9.021
江西 333200 婺源縣地方病防治院 (莊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