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泉
全下肢分次曝光與單次曝光X線成像的對比研究
李清泉
目的 探討全下肢分次曝光和單次曝光X線成像的影像學差異。方法 回顧性分析行全下肢X線成像的80例患者,其中40例患者行分次曝光(分次曝光組),另40例患者行單次曝光(單次曝光組),對比2組患者X線成像情況。結果 在股骨粗隆處分次曝光的圖像M值(104.22±1.41)、B值(1.03±0.18)顯著優于單次曝光的(109.48±2.83)和(10.82±1.6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外踝皮膚處分次曝光的圖像M值(105.76±3.95)、B值(10.03±0.12),顯著優于單次曝光的(113.45±12.02)和(13.57±1.4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脛骨外側平臺的測量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在全下肢X線成像中采用分次曝光能夠更好地顯示下肢關節,并提供更均勻的成像密度,為臨床診斷提供更好的影像學參考。
全下肢;分次曝光;單次曝光
在臨床開展下肢矯形手術前需要常規性X線攝影檢查,以明確患者下肢具體情況。相關研究也認為在負重位下行全長X線攝影是術前必要和首選的檢查手段[1]。在單次曝光攝影時,局限于X線膠片規格導致拍攝效果不佳,因此提出了分次曝光的技術,以提高拍攝效果。本研究將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間全下肢分次曝光和單次曝光X線成像的資料整理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間在湖北省十堰市張灣區人民醫院行全下肢X線成像的80例患者,其中40例患者行分次曝光(分次曝光組),另40例患者行單次曝光(單次曝光組)。其中分次曝光組患者男25例(62.5%),女15例(37.5%),年齡17~64歲,平均年齡(34.2±3.7)歲;單次曝光組患者男24例(60%),女16例(40%),年齡19~65歲,平均年齡(35.6±3.9)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X線攝影采用的是購自德國西門子公司的AXIOM Aristos TX型數字平板探測器系統。用鋼球對Mark進行標記,同時也標記號防護設備、測量儀等。囑患者站立于X線攝影機前,共進行3個測量點對比,分別是1號股骨粗隆、2號脛骨外側平臺以及3號外踝皮膚。設置焦片距200cm,而濾過板厚度為1mm。其中分次曝光組40例患者采用7次曝光方案,FOV設置為10cm×10cm,管電壓設定在55kV,管電流在10~20mAs間。單次曝光組10例患者具體方案為取3個暗盒出入槽中(規格14cm×43cm),FOV設置為43cm×98cm,管電壓設定在55kV,管電流為15mAs。根據X線攝影的圖像計算放大率(M)和畸變率(B)。測量Mark影像直徑(D)、真實直徑(R),計算放大率(M):M=D/R×100%;測量Mark影像2條相互垂直的直徑R1、R2,計算畸變率(B):B=(R1-R2)/R×100%。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統計處理。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2組正態計量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2組患者在3個測量點的M值和B值,在股骨粗隆以及外踝皮膚處測量點分次曝光的優勢顯著優于單次曝光(P<0.05),而在脛骨外側平臺測量點2種曝光方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患者拍攝結果對比(±s)

表1 2組患者拍攝結果對比(±s)
注:與單次曝光組比較,aP<0.05
組別股骨粗隆脛骨外側平臺外踝皮膚處M B MBM B單次曝光組109.48±2.8310.82±1.64104.57±4.191.01±0.07113.45±12.02 13.57±1.48分次曝光組104.22±1.41a 1.03±0.18a104.86±4.381.02±0.05105.76±3.95a10.03±0.12a
在影像的邊緣,放大率與斜射線效應關系極為密切。影像畸變往往是由被攝體的幾何投影醫技X線入射角度這2個因素綜合決定的。臨床X線拍攝時,要確保FOV斜射線和中心線之間的夾角在20°以下,且陰陽極端強度差值也應當以小于60%為宜,才能保證拍攝的結果有較小的畸變率[2],否則畸變率太大,對臨床的參考意義不大。X線攝影時的一次曝光技術應用于全下肢拍攝已經相當普及,然后實際的應用過程中,髖、踝關節組織厚度差異較大,一次曝光成像密度不均,分次曝光成像參數調節更具靈活性[3],因此傳統的一次曝光技術下的成像結果出現密度不均勻的情況時有發生,故而采用多次曝光對于改善密度不均的情況有很好的作用[4]。盡管密度對測量最終結果沒有根本的影響,但施成像的圖像分辨力卻大大降低,直接導致了骨端界定出現比較大的誤差。多次曝光的優勢在于更具靈活性,通過多次的拼接優化可以使成像密度更均勻,同時能保持較高的分辨率[5],分次曝光法時能夠充分利用照射過程中的中心線來進行垂直投照,從根本上可以減小甚至是杜絕影像的變形失真情況發生,使得圖像分辨率保持較高的水平。采用200cm膠片距,能達到以下2點目的,首先是符合下肢X線測量的要求,其次是在明顯加大焦片距的同時減小了影像放大導致的圖像失真;小焦點及小照射野投照的效果與狹縫掃描技術相類似,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確保圖像的真實和高分辨率。分次曝光原理則是利用光圈及照射野的良好配合以實現在同一張膠片上的多次曝光口,整個過程中所需要的設備建議,操作也較為方便,易于操作人員接受,在各級醫院均能廣泛應用;然而劣勢紫玉存在偽影相對嚴重、患者輻射劑量大幅增加、檢查所需時間較長等缺點,所以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改進。分次曝光技術更需對拼接點及標記物進行重疊攝影[6-7],以減少誤差達到最佳顯像效果。通過上述研究可知,設置3個不同的測量點,在股骨粗隆以及外踝皮膚處測量點分次曝光的優勢顯著優于單次曝光(P<0.05),而在脛骨外側平臺測量點2種曝光方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臨床對于組織厚度不一處分次曝光要顯著優于單次曝光。
綜上所述,分次曝光X線攝影技術可以有效地控制和減小影像邊緣放大失真的情況,但不可避免地會使輻射劑量增加[8],臨床可以更加具體地對拍攝部位進行選擇。未來有望實現全息影像的功能,更好地為患者和臨床服務。
[1] 凌壽佳,黃仲奎,龍莉玲,等.全脊柱CR單次曝光與多次曝光成像的比較[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6,22(10):1285-1287.
[2] 馬海英.單次曝光彩色數字全息術的發展[J].中國印刷與包裝研究,2009,1(5):62-66.
[3] 王亮,馮少彤,聶守平,等.基于多次濾波技術的單次曝光三維物體數字全息[J].激光技術,2007,31(4):354-357.
[4] 劉昌盛,李茂進,鄭曉華,等.兒童肺部CT曝光參數及其輻射劑量的比較分析[J].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2005,25(5):460-462.
[5] 陳曉飛,周晟,汪新柱,等.全下肢分次曝光與單次曝光X線成像的對比[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1,27(9):1938-1939.
[6] 蔣青,宋知非,駱東山,等.雙下肢全長負重位X線片在全膝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骨科雜志,2002,22(5):284-287.
[7] 馬國軍,于淑靖,張軍,等.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前瞻性心電門控成像:100ms與200ms曝光時間窗對圖像質量及輻射劑量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刊,2011,13(2):193-194.
[8] 王學香.X線自動曝光系統在DR四肢骨關節成像中的規范應用[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21):219.
10.3969/j.issn.1009-4393.2015.5.032
湖北 442002 湖北省十堰市張灣區人民醫院放射科 (李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