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倫 趙汝梅 周燕
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鏡子宮切除術效果觀察
羅倫 趙汝梅 周燕
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發展,在婦科手術中運用腹腔鏡技術已經較為普及,但手術中較容易產生二氧化碳氣腹現象,容易誘發高碳酸血癥,導致患者出現血壓升高或者心率加快[1]。在腹腔鏡手術中,較為常用的方法是常規麻醉方法,例如全麻,而脊椎硬膜外聯合麻醉屬于一種新型的麻醉方法,具有起效快以及鎮痛效果好等特點[2]。本研究選取需要實施腹腔鏡子宮切除的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針對2種麻醉方法在腹腔鏡子宮切除術中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石洞中心衛生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間收治需要實施腹腔鏡子宮切除的患者60例。對照組30例患者,年齡22~58歲,平均年齡為(40.6±7.5)歲,體質量52~67kg,平均體質量(54.6±2.5)kg;觀察組30例患者,年齡21~59歲,平均年齡(41.2±6.4)歲,體質量51~66kg,平均體質量(55.2±2.4)kg。2組患者的年齡、體質量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組患者在實施手術前8h禁食,保證手術室的溫度為21℃~23℃,患者在接受手術前0.5h內需要肌注0.1g苯巴比妥鈉以及0.5mg阿托品,且所有的患者均需要實施靜脈誘導用藥,在插管前應當檢查患者的肌肉是否已經完全麻醉。
對照組給予的麻醉誘導為:先給予0.04mg/kg咪達唑侖,隨后注射2μg/kg芬太尼,最后注射2~3mg/kg異丙酚以及0.1mg/kg維庫溴銨。采用面罩緊閉加壓吸氧去氮輔助通氣大約3~5min,當患者的狀態熵值逐漸下降到60且患者的下頜逐漸放松后,行氣管插管,正確的調整導管位置及深度,隨后檢查是否有漏氣的現象,將通氣的頻率控制在8~12次/min,吸入的氧流量控制在2L/min,隨后將呼氣末二氧化碳的值控制在35~45mmHg。給予患者七氟醚來維持麻醉的效果,在手術實施的過程中,應當保證患者的SE值范圍在45~60,假如SE超過了60或者是低于45時,且需要維持的時間超過60s,就需要調整七氟醚的濃度,每次調整的幅度不宜過大,應當控制在0.5%,使用微量泵持續泵入瑞芬太尼續0.1~0.3μg/(kg·min),假如SE值在45~60,RE值或者是SE值>10,就需要增加瑞芬太尼的濃度。
觀察組患者給予脊椎硬模外麻醉,在實施麻醉前30min給予患者靜脈注射乳酸鈉林格液300~500mL,并取右側臥位選擇L2-3間隙進行脊椎硬膜外麻醉,穿刺成功后,在蛛網膜下腔給予布比卡因12~15mg,預留長度大約為3cm的導管,調整患者的體位或者硬模外強追加藥物,麻醉平面應當控制在T6平面,當麻醉平面固定后,進行全身誘導,誘導和術中維持的方式與對照組相同,在2h后需追加0.79% 5mL羅哌卡因,手術結束后需經硬模外導管推注0.2%羅哌卡因15mL術后鎮痛,隨后拔出硬模外導管。
2組患者在接受手術的過程中需要注射乳酸鈉林格液,選擇頭低腳高20°的體位,手術結束后應當改變為平臥位,調整氣腹的壓力至13~15mmHg之間,當醫師縫合創口時不再給藥。
1.3 觀察指標 術后觀察2組患者的清醒時間與自主呼吸恢復時間,并進行實時記錄。此外還需對患者在手術48h內出現的不良反應以及患者滿意度等進行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包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處理。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清醒時間以及自主恢復時間對比 觀察組患者經過脊椎硬膜外麻醉后,患者的清醒時間為(8.6±4.0)min,自主恢復時間為(3.2±1.0)min,拔出導管的時間為(6.4±2.4)min,均比對照組短,2組患者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清醒時間以及自主恢復時間對比(min)
2.2 2組患者臨床表現以及追加鎮痛藥物情況對比 觀察組術后沒有追加鎮痛藥物,對照組追加了鎮痛藥物,2組患者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近年來,腹腔鏡技術得到有效的推廣,在婦科疾病的治療過程中逐漸得到廣泛的應用,腹腔鏡具有恢復快且創傷小等特點,超越了傳統的手術形式,還減少了患者的疼痛感[3]。在臨床中,患者接受腹腔鏡手術后,會出現不同的應激反應,通常以兒茶酚作為相關的敏感指標,一般的麻醉方式無法阻礙手術部位的傷害性刺激向機體中樞傳導的過程,由此導致患者體內的兒茶酚增加[4]。而采用及脊椎硬膜外麻醉能夠有效的影響患者的脊神經,阻止傷害性刺激向機體中樞的傳導,且全麻能夠降低患者的應激反應,二者相結合能夠達到最好的麻醉效果[5-8]。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經過脊椎硬膜外麻醉后,患者的清醒時間為(8.6±4.0)min,自主恢復時間為(3.2±1.0)min,拔出導管的時間為(6.4±2.4)min,均比對照組短,2組患者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者術后出現躁動的患者為2例,術后出現嘔吐的患者為5例,對照組術后躁動的患者為6例,術后出現嘔吐的患者為8例,觀察組患者術后未追加鎮痛藥物,對照組患者有16例增加了鎮痛藥物,2組患者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于需要實施腹腔鏡子宮切除的患者來說,采用脊椎硬模外麻醉聯合全麻的形式,麻醉效果較好,且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較少,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表2 2組患者臨床表現以及追加鎮痛藥物情況對比[n(%)]
[1] 郭剛.不同麻醉方式下腹腔鏡精索靜脈高位結扎術療效比較[J].中國內鏡雜志,2010,32(4):42-43.
[2] 高玉亮.兩種麻醉方法對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中應激反應變化的比較[J].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1,11(11):22-24.
[3] 周穎.不同麻醉方法對腹腔鏡子宮切除術患者血清皮質醇及兒茶酚胺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2,41(14):53-55.
[4] 王建國.射頻熱凝靶點消融術治療胸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0,26(9):42-43.
[5] 周穎.不同麻醉方法對盆腔手術患者應激反應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43(10):64-65.
[6] 何巍.七氟烷吸入麻醉對腹腔鏡子宮切除術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3,19(8):66.
[7] 王苗級.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鏡子宮切除術患者的效果評價[J].當代醫學,2014,20(21):71.
[8] 涂其忠.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鏡子宮切除術患者的效果探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3(9):170-171.
10.3969/j.issn.1009-4393.2015.5.050
四川 646103 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石洞中心衛生院麻醉科(羅倫 趙汝梅 周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