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蘭
摘要:本文結合中國土地利用的實際情況,對不同的土地利用所產生的生態服務價值進行了分析,并以此為基準計算了我國自土地規劃以來土地使用變化所引起的生態環境價值的變化。通過對得出的數據分析我國土地使用的不同形式以及使用方法的變化所產生的生態服務價值的變化。
關鍵字:土地利用;生態服務價值;環境影響評價
前言
目前我國面臨的生態問題比較嚴重,其中大部分是由我國土地開發利用引起的。土地使用的變化對全世界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國將土地使用變化所引起的環境問題作為研究生態服務價值變化的重要內容。目前國際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小流域,在微觀上考察土地開發利用對土地、生物、氣候、水流的影響,甚至導致其他區域引起連鎖的不良反應。這種微觀上的對土地利用的生態服務價值的考察是進行宏觀考察土地利用所產生的生態服務價值的基礎,確定了生態服務價值變化的時間以及空間特征。
一,我國生態服務價值的現狀
我國自1996年開始實施土地規劃。截止2004年,國家統計局制定了一張關于土地利用引起的生態服務價值變化的計量表。該表顯示,在1996年至2004年時期內,我國土地利用變化所引起的生態服務價值整體上提高了0.19%。其中正方向增長的額度最高的當屬天津市,該區生態服務價值增加了6.1%;負方向減少最多的是上海市,該區生態服務價值下降了2.2%。在土地使用類型發生變化的時期,通過對生態服務價值的增減進行分析,不難發現,生態服務價值中氣候調節功能增長的最快,其在1996~2004年的增長速高達8.9%。生物資源控制的水平下降速度也處于很高的水平,約為5.4%。該研究認為開發我國生態服務用地的速度與數量的提升會導致我國生態服務價值的總體下降。下圖是1996~2004年全國土地利用變化導致的生態服務價值變化的空間分布格局。
二,基于生態服務價值的全國土地利用變化環境影響評價
生態服務價值主要是指人類在改造土地利用時,所能獲得的社會經濟利益。生態服務系統可以為全球生物提供生存的資源,具有較多的社會功能和自然功能。本文主要介紹供給功能、調節功能以及對生態的維持能力,供給功能主要體現在人類可以獲得衣食住行的各種物質,部分具有較強觀賞性的自然景觀還可以提供精神的滿足。人類通過對生態的改造與利用,形成的文化景點,古式建筑等都具有生態價值,這些價值可以表現在美學教育、教育功能、人文情感等方面。調節功能是指生態系統可以不用在人類的操作下,自行進行系統的自我維護和清理的功能,如調節氣候、凈化水源等自我調節性功能,該種功能可以使自然界獲得不斷的更新和再生。生態維持能力主要指自然界大氣、土壤、水文之間的相互轉化以及平衡,生態系統的價值雖然不能直接為人們生產生活中所產生價值,但是它所產生的價值才使得人類得以生存。為了能夠使生態價值表現的更加具體,國際采用影子價格、替代工程、費用效益等多種形式計算生態系統產生的價值。
人類活動與土地利用相關的主要有耕地開墾、礦藏開發、植被砍伐、土地開發、城鎮建設用地等。然而這些土地利用活動卻使得土地資源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土地開墾與植被砍伐,使原有的生態環境被人為的強制改變,農業所使用的化學物質進入生態系統中,動植物體內攝入有毒物質并逐漸積累在體內,人們在將這些動植物作為食物時會間接遭受損害。長此以往,生物多樣性的維持能力也會慢慢降低,同時也嚴重地降低了生態系統對氣候、水域、動植物的調節功能,損壞了土壤的自我保護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降低了生態系統的凈化能力。例如美國西部在1993年所爆發的黑風暴,致使當地95%的動植物死亡,當地居民死亡率也高達40%。據有關資料顯示當時的土地幾乎為黑色;礦藏的開發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能力是最高的。當生物能力多樣性的維護能力降低時,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就會降低,直接損害生物的生存系統,土地硬化和城市建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主要體現在打破了生態平衡,排放污染物,降低了水體的自我清潔與循環的能力,水污染通過飲用水渠道直接危害到人們的身體健康。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土地利用與生態功能是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的。如果土地調整僅是以經濟利益為指向的,必然會導致自然生態系統的破損,使生態系統所產生的價值以負值增長,最終社會因土地得到的經濟利益甚至無法彌補因土地功能修復的高額費用。我們應該明確的是生態系統為我們提供了生存的基礎,在土地的開發利用中不能忽略生態的服務價值,這是經濟、人文、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所必須重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段瑞娟,北京區土地利用與生態服務價值變化研究,2006年9期
2、鄭江坤,基于生態服務價值的潮白河上游土地利用,2010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