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坤 顧盼盼
摘要:絲綢之路青海道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魏晉南北朝時期吐谷渾汗國大力經營拓展其境內的道路,使絲綢之路青海道興盛、繁榮并一度成為絲綢之路的主道。這給吐谷渾汗國和中西方都帶來了顯著的影響。
關鍵詞:青海道;吐谷渾汗國;繁榮
中國古代陸上絲綢之路主要分為河西道、草原道和青海道。我們多關注絲綢之路河西道,對草原道和青海道的關注則相對較少。其實絲綢之路之前就有東西交通的道路即和田玉之路的存在,喇家遺址出土的石罄說明了先秦時青海與西域已有交流。齊家文化時長途販運能力“從青海樂都柳灣墓地出土的產自南海的海貝中可見一斑” ?!赌绿熳觽鳌烦蓵趹饑甏话阏J為作者經過青海道 。秦漢時期青海道就“向北橫切河西走廊至蒙古草原, 向東經湟水流域至中原, 向東南經崛江至四川, 形成了三條主要的交通路線” 。張騫“欲從羌中歸” 足以說明其時絲綢之路青海道已然存在。這些說明由湟水經青海湖穿過柴達木盆地到達新疆的道路很早就已形成,在河西道因戰亂等原因衰落時,絲綢之路青海道又在一定時期(如吐谷渾和唃廝啰時期)一度取代河西道成為中外經濟、文化等交流的主道。
3世紀末吐谷渾部落西遷至今甘肅、青海和四川一帶,逐漸建立起吐谷渾汗國。全盛時期的吐谷渾汗國包括今青海全部和甘肅、四川、新疆部分地區。吐谷渾抓住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不斷但其國境內相對比較安定的有利時機“與北朝相安,與南朝同好,頻繁通使往來,吸收先進文化,發展社會經濟” ,使得青海境內“形成了葉脈擴展般的道路網絡” 。
一、魏晉南北朝時期青海道繁榮的具體表現
(一)文獻記載。
1.大批使者行走于青海道,使者充塞青海道。這些使者主要包括如下幾類:
(1)吐谷渾汗國朝貢南北朝的使者。據統計,魏晉南北朝時期吐谷渾汗國遣使至南北朝諸政權達到百余次。如吐谷渾漢國王阿豺于劉宋少帝景平元年遣使由河南道到南。這些朝貢尤其是向北魏的朝貢還“主要是一種貿易關系” ,更促進了青海道的繁榮。
(2)柔然與南朝諸政權互遣使者。柔然“常由河南道而抵益州” ,從居延路或蒙古草原南下,經甘肅酒泉、張掖,過澆河后沿西頓山北麓至龍涸后順岷江入四川。南齊時柔然“與南齊之間為建立抗魏同盟,相互遣使” 也多行走于青海道。
(3)西涼、北涼遣使至南朝。東晉安帝義熙元年西涼太祖李暠“遣舍人黃始、梁興間行奉表詣” 經柴達木盆地取道河南道后至益州后往建康。北涼曾先后3次遣使由高昌、鄯善、伏俟城后沿河南道到達四川后到南京。
(4)西域其他政權遣使至南朝諸政權。如南梁時期波斯、嚈噠、龜茲和于闐等政權至少14次遣使經青海道到南京。
2.青海道及相關道路沿途的貿易十分興盛和發達。吐谷渾積汗國積極引導和護送西域商使,參與東西貿易,物資中轉和商旅過往在青海道數見不鮮。西域商人與東魏、北齊的貿易路線也多為青海道——伏俟城——居延路——柔然——陰山——鄴,沿途多有吐谷渾人引導并護送。吐谷渾商隊規模十分可觀,有一次有“商胡二百四十人,駝騾六百頭,雜彩絲絹以萬計” 。
3.僧侶也常行走于青海道。魏晉南北朝時期中西交流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佛教,青海道也可見到佛教徒的身影。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法顯“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發至長安。西渡流沙” ,“經蘭州、西寧、大通、門源,越祁連山,過張掖,赴印度求經” 。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印度乾陀羅僧人阇那崛多等10人經和田、柴達木、西寧、樂都后到長安。
4.和親公主和相關人員也常行走于青海道。東晉安帝義熙八年南涼禿發傉檀女嫁西秦乞伏熾磐,雙方和親。和親公主修整青海道、整頓沿途驛站和協調青海道沿線政權的關系,吐谷渾與隋唐的和親使“自長安到吐谷渾的通道被開辟了出來,并逐步得到了修整和拓展” 。
5.和青海道相關的軍事行動也反映了其時青海道的興盛。這些軍事攻擊往往還伴隨著吐谷渾王族和部落的遷徙,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北魏兵分3路征伐吐谷渾,吐谷渾王慕利延“驅其部落渡流沙。(拓跋)那進軍急追之,慕利延遂西入于闐” ,一年后沿原路返回,在這次部落遷徙后,“經由青海路往來于西域者,文獻記載頗多,” 絲綢之路青海道的繁榮程度逐漸超過河西道。
(二)考古發現。
1.青海西寧發現的古波斯錢幣。1956年青海西寧城隍廟街出土薩珊波斯卑路斯王朝76枚古幣,這是當時青海路興盛并成為中西商業和交通重要的通道、西寧成為中西貿易重要的集散地和中西交通線路上重要市鎮有力的實物佐證。
2.青海都蘭發現的古墓群。1983年青海省文物考古隊在青海都蘭熱水發現了大量魏晉南北朝時期到隋唐時期的文物,如“在柴達木盆地前后出土三枚羅馬帝國金幣……其中一枚金幣屬東羅馬帝國多奧西斯二世時代” 。同時還出土了一些當時的絲綢,近些年都蘭發現的6世紀到9世紀時期的絲綢數量至少有350件(約8成為中國制造,約2成產自中亞),這些絲綢帶有明顯的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特征。
3.青海德令哈郭里木發現的棺板畫。2002年8月,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柳春誠在青海德令哈巴音河南岸郭里木古墓葬里發現了棺板畫,有很多是反映當時吐谷渾汗國與東西方交往和貿易的場景,從細節上給我們還原當時青海道繁榮的景象。
綜上,魏晉南北朝時使者、商人、僧人、軍隊等頻繁活動于絲綢之路青海道上,物資尤其是絲綢頻繁運輸于青海道,它們共同展現著其時青海道繁榮的景象。而這些活動反過來也促進了絲綢之路青海道及吐谷渾道等道路的進一步繁榮。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青海道興盛和繁榮的原因
絲綢之路青海道自然環境比較惡,宋云西行時至日月時“不生草木……其山有鳥鼠同穴……西行二十三日,渡流沙,至土谷渾國。路中甚寒,多饒風雪,飛沙走礫,舉目皆滿” 。青海道的自然環境和客觀條件都不足比擬河西道。那么青海道為什么會在魏晉南北朝時候興盛呢?本人認為原因主要有如下幾個:
(一)這一時期,河西地區相繼出現了前涼、后涼、南涼、西涼、北涼等政權,各政權之間相互攻伐不斷使絲綢之路河西道的不安全因素增加,河西道常常被隔斷。吐谷渾汗國戰亂少且相對安定,青海道也相對安全。
北魏統一北方后,柔然興起,南方則是南朝諸政權并立,這時“南朝政權欲與西方交往, 柔然與南朝聯合, 共抗北魏, 都要經過吐谷渾所據青海地區” 。南朝政權也“力圖打通與西方的交通,以便與西方貿易” 。
(二)吐谷渾汗國的大力經營。吐谷渾汗國大力拓展和經營其境內的道路是青海道繁榮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原因。吐谷渾汗國的經營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修筑橋梁等以方便商旅。吐谷渾曾經在公元5世紀上半葉“于河上作橋,謂之河厲。長一百五十步……橋在清水川東,此河上握橋之始也” 以保護交通。
2.向南北朝諸政權遣使,吐谷渾與四方各國都能保持著良好的外交關系。這可以有效的避免戰爭以保存自己的實力,從而為絲綢之路的暢通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證。
3.遷都。伴隨著青海道和吐谷渾道的興盛和發展,吐谷渾原來的都城已經不能滿足商業和交通的需要,所以夸呂時期吐谷渾汗國遷都至伏俟城,從而進一步推動了絲綢之路青海道的發展。
4.某些軍事行動及其所導致的部落遷徙也促進了吐谷渾汗國境內道路的開通與發展。如北周武帝建德五年,北周乘吐谷渾內亂由宇文赟率大軍沿青海湖濱西上,攻占伏俟城,夸呂西逃,所行即青海道。
5.派兵保護青海道沿線重鎮,引導護送商團,積極參與貿易。吐谷渾曾“于鄯善置兵戍守” ,對來往于境內的商人大多不征稅。
6.鼓勵民間貿易與推動互市。吐谷渾汗國對民間貿易和互市也加以支持和鼓勵。例如吐谷渾汗國“地與益州鄰,常通商賈,民慕其利,多往從之” 。這些民間貿易與互市活動也拓展了吐谷渾境內的道路交通。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青海道興盛與繁榮所帶來的影響
(一)青海道的興盛與繁榮改變了吐谷渾汗國。首先青海道的興盛為吐谷渾汗國的興盛奠定了物質基礎。吐谷渾汗國“在十六國南北朝時期成了西域和西方諸國同中原各朝進行經濟聯系的重要樞紐” 。其次青海道的興盛改變了吐谷渾人的生活方式,使得“漢族的先進文化也傳入了吐谷渾”。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青海道的繁榮加強了青海與內地中國的聯系,吐谷渾以青海道為橋梁,將西域、中原包括西藏聯系在一起,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青海道的繁榮對聯系中西文明及軍事、政治活動中起了重大的作用,不僅促進了中西文化的發展,也促進了青海古文明的發展進步。 青海道的繁榮使得東西文化在吐谷渾融合、保存、消化和改造,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文明的傳播,推動中西文化交流、傳播了人類文明,最突出的是僧侶經青海道西行取經促進了佛教文化在中原內地的發展與傳播。
(三)吐谷渾對青海道的發展對青海道的發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吐谷渾道上承古青海路羌中道,下啟宋時的青唐道,傳承著青海道路交通的發展,是整個青海道路交通史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
青海道與吐谷渾汗國息息相關,吐谷渾汗國對今青海境內道路交通的發展在青海交通史、整個青海歷史以及中西交流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筆。
隋朝統一后,雖然在吐谷渾的經營下,青海道仍然發揮著作用。但是由于河西道的暢通,受客觀自然條件限制,加上吐谷渾汗國不斷遭遇戰爭等原因,青海道的繁榮不及河西道,河西道又恢復了中西交流主導的地位,青海道的繁榮程度已然不及魏晉南北朝時期。
作者簡介:
徐小坤(1989—),男,漢族,江蘇淮安人,江蘇省海門市固定資產投資審計中心辦事員。研究方向:青海區域史。
顧盼盼(1991—),女,漢族,江蘇淮安人,洪澤縣老子山鎮九年制學校。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政權與政治。
郵寄地址: 江蘇省海門市行政中心北京中路600號 徐小坤
226100 13951306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