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體祥 胡紹振 劉小雙 吳祖 韓洪錦 陳長江 李偉
摘要:面對當前土建類行業對應用型人才需求量大,素質要求高的現狀,本文重點分析徐州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在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改革課程體系、構建個性化培養與創新實踐平臺等方面做出一系列探索與實踐,旨在為培養土建類高素質應用型本科人才提供案例。
關鍵詞:土木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一、概況
徐州工程學院作為新建本科院校,面臨本科辦學經驗不足,辦學質量和辦學實力與研究型、教學研究型高校存在諸多差距等問題進行了積極改革與探索。土木工程學院作為徐州工程學院最早建立的院系,在學院人才培養上改變過去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上“專而精”的口徑較窄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專業人才培養上強調“博而專”的培養模式。在教師隊伍,課程設置,創新實踐課等領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培養出一批既懂專業理論知識,又能實地操作,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操作能力的應用型人才【1】
二、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建立“雙師型”教師團隊
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師資要求不同于教學型與教學研究型高校。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定位是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的應用型人才,這對教師能力方面要求應當具備一定的工程運用能力,而不是單純的從事理論教學研究。目前,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隊伍中缺乏一批有工程經驗背景的“雙師”型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缺乏工程實際應用經驗,針對這一實際情況,徐州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院更加注重“雙師”型教師培養計劃以及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秉承”引進名師、培訓骨干、校企合作、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建設理念,通過校企合作平臺選派青年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校企共建實驗基地,企業提供相應的資金和軟件條件,教師在此基礎上完成綜合科研項目,積累實際工作經驗,提高工程應用能力和教學實踐能力。學院先后選派40多名教師到企業單位培養,交流參與企業工作,了解學習了最新知識、工程技術等,并邀請企業帶頭人、經理等技術人才為學院做專題報告,使校企實現“優勢互補,合作雙贏”的局面。提高了教師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軟實力”保障。截止2014年底,學院高級稱職教師比例達到40.82%,“雙師型”教師人數占總教師人數的64%。一個教學團隊獲批江蘇省“青藍工程”科技創新團隊。
三、調整專業分布,強化課程建設
(1)以學科建設為支撐,調整改善專業分布。隨著我國建設行業快速發展,城市輕軌、高鐵等交通工程建設邁入快速道;地下空間工程成為城市發展建設的新方向,面對城市發展趨勢和最新動態以及當前城市地下工程人才匱乏的實際情況,貫徹“創建專業特色,主抓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方針,土木工程學院緊盯學科發展前沿,開設了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徐州工程學院同時也是江蘇省較早一批開設城市與地下空間工程專業的地方本科院校。目前土木工程行業中多學科間的交流合作成為普遍現象,這就要求我們培養的學生既要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又要具有較寬的專業知識面,因此“厚基礎,寬口徑”的通才型教育思想及社會需求成為主導。2014年土木工程學院將原開設的工程項目管理與工程投資與造價專業合并成工程管理專業,培養同時具備工程管理能力和工程造價能力的應用型人才【2】。
(2)強化與注冊工程師相銜接的課程建設,以課程改革為核心。推進專業系列課程、教材、課程網站建設。強化優秀教師在專業基礎和專業主干課的教材編寫工作。目前已建立省級精品課程1門,校級精品課程2門,課程建設過程中加強了實際工程及案例分析,突出應用性為主的專業課程知識。
四、強化個性化教育及創新能力體系培養
(1)基于學院特色,開設公選課著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學院共開設了人文、自然、社科、藝術等類型共506種公選課,其中76種藝術類課程。體育公選課增加了橋牌、舞龍舞獅、沛縣武術等一系列特色精品課程供學生選擇,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到校擔任兼職老師為學生傳授“非遺”知識。
(2)學校創新實踐平臺建立“基礎建設-工程實訓-學科競賽-科技訓練”互動模式。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創新實踐活動,形成“理論教學與創新實踐相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外科技活動及學科競賽相結合”的創新教育體系。構建開放的“實訓+就業”的實踐教學體系。校企合作,企業參與專業建設,提供教學案例,提供實訓崗位及獎助學金,學生接受專業技能培訓,實現畢業就上崗。將校企建設成學校的實習基地,研究基地和就業基地,學院已經在12家企業建立穩定的基地,與47家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基本滿足專業實踐需要。創造出理論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工程環境,使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能力。
(3)緊密圍繞“五個一工程”,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提高應用型人才科學素養、人文素養,學校圍繞讀講一本書、學習一門樂器、愛上一項體育活動、參加一次社會實踐、參加一個科技創新團隊的“五個一工程”引導學生學習生活。在江蘇省第十八屆運動會高校部競賽上,土木工程學院學生獲得三項金牌。2014年獲得省級大學生科技訓練計劃項目立項項目4項。
五、結論
本文以徐州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為背景,學院通過優化師資隊伍,進行校企合作,培養工程能力和教學科研能力兼備的“雙師型”教師;教學上以實際工程案例導入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工程應用能力;積極實施大學生“五個一工程”,全面提升大學生文化素質。注重個性化教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了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緊盯行業發展前沿,調整專業分布,以“寬口徑,厚基礎”的教育理念為指導思想,打造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開展創新實踐活動等諸多實踐與探索,也為地方經濟建設發展輸送了一批優秀人才。目前,527名應屆畢業生中,就業率上升致99%,學士學位授予率為96.8%。
參考文獻
[1]劉志勇,姜慧,牛鴻蕾.土木工程專業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15年24卷第1期
[2]王超,楊蓮紅,孫萬麟,地方高校新建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策略[J].高師理科學刊,2015(01)
作者簡介:宋體祥(1994-),男,漢,江蘇徐州人,徐州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院本科生在讀,主要從事工程結構與材料方向研究
地址:蘇省徐州市云龍區富春路徐州工程學院中心校區6A樓401室
郵編:221000 宋體祥(收)
聯系電話:13815374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