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婷
摘要:本論文以《燭之武退秦師》的學情分析為例,來探討語文教學活動中應如何進行學情分析,學情分析的內容是什么?學情分析的分析方法有哪些?學情分析對教學活動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關鍵詞:課前;課中;課后;學情分析
20世紀8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舒爾曼提出“教學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突出對學生的了解。缺少對學生的了解和尊重,缺少對學生主體地位充分體現的設計,無論如何都是失敗的。” 課前學情分析的主要內容有:“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需要、學習興趣和學習策略。
《燭之武退秦師》是一篇敘事性散文,對于散文,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高中生學習文言文和古代文學作品提出了明確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和“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 首先根據“學習需要”來確定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應該為:
1、掌握1——4段的古漢語知識,提升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2、感知燭之武的愛國主義精神。
3、掌握課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和文章的寫作手法。
確定教學內容之后,再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確定教學內容的重難點。《燭之武退秦師》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高中文言文的內容,在進行《燭之武退秦師》這課教學設計之前,我首先通過相關書籍查找初中文言文學習對學生的要求和高中文言文學習對學生要求的不同之處,幫助學生銜接好初高中文言文學習的過渡階段。《課程標準》對高中學生文言文學習的要求和對初中學生文言文學習的要求是不同的,雖然初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文言文的基本要求都是“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但二者的“淺易”程度,實質上是有區別的。教材中的文言文,初中時比較淺易,篇幅比較短小。而高中教材選入的文言文,數量和篇幅都有較大增加。
然后,我又通過查找學生入學時的語文成績,在班中選了三個代表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課前訪談。通過和這三個學生的談話,可以知道無論是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還是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還是學困生,他們都有學習動機,學習動機來源于考試,有了學習動機,也就有了學習文言文的心理需求,但是通過上述談話,可以看出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沒有強烈的學習興趣。然后,筆者制作了課前測試題,通過發放試題,了解學生在預習完本課之后的認知水平,通過批改學生的收集起來的課前測試題,發現以下問題:
1、大多數學生沒有養成學習文言文的好習慣
測試題中的練習有75個學生只做了課下注釋里有的重點字詞和用原文回答問題的這兩個題,只有7個學生在做了這兩種類型題的同時,還通過查閱《古代漢語詞典》完成了一些其他的重點字詞,而剩下的10個學生連課下注釋里有的重點字詞也沒有填寫。由此可見,大多數學生沒有養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過多地依賴聽老師講,沒有積極主動地探究學習意識,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讓學生意識到自主探究學習的重要性。
2、課前測試題的評價結果證明學生語法知識的空白
學生在測試題上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這兩方面的題“零填寫”,課前測試題的評價結果和學生訪談結果是一致的。所以,古漢語知識的掌握將作為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
通過對學生起點的認知,我把節課的教學方法確定為:通過串講、討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分析古漢語中出現的文言常識,歸納并總結他們的判別方法。
課前學情分析是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缺少學情分析的教學設計,是無效的,一節高效高質量的課,不是教師講了什么,而是學生學會了什么?
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學情分析是一種動態分析。在課堂實施過程中,學生的狀態是一種不穩定因素,因此教師要把原來教學活動前的靜態分析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各種動態信息結合起來,必要時,還得對原來的設計進行調整。
教學實施過程中,筆者沿著學生對詞類劃分和句子成分的學習路線,用過程觀法去把握學生學習狀態的發展過程,整節課觀察下來,發現學生對于文中的詞類活用已經基本掌握,對判斷句、省略句的判別也基本過關,但對介賓結構后置句和賓語前置句的判別還有待提高。
除此之外,還觀察學生的學習習慣,但是班里邊學生在聽課時,很少有學生拿筆記下相關知識點,只是跟著教師的思維走,沒有自己的思維。對于一個學生來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促進其提高學習能力及學習效率,如果學生沒有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的話,學習的質量和效率往往就會打折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又臨時加進了行為習慣的教育,告訴學生要學會怎樣預習、怎樣做筆記,怎樣使用工具書等等。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學情分析還需要根據學生的狀態來調整整節的教學設計。
課后學情分析主要是分析學生對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教師根據學生在前兩個階段對學生的學情的把握,通過給學生布置作業來進行課后學情分析,并將大部分學生存在的問題加以記載和梳理,來給再次學習相關內容時作出相關參考。
《燭之武退秦師》這節課結束后,筆者通過收回學生完成的課前測試題來了解學生對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學生人數為92人,總共收回學案數為92份,學生完成情況如下:
1、第1題完成情況:完成并且全部正確的有85份,占總人數的92%,比課前學生對于自學導讀完成的數量和質量都高很多。
2、剩余5個題的完成情況:多義詞和通假字完成情況較好,多義詞完成且全部正確的有80份,占總人數的87%,通假字完成且全部正確的有85份,占總人數的92%,而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完成相對較差,詞類活用全部完成及正確的人數僅有43人,不足總人數的50%,特殊句式完成情況更差,只有35人,僅占總人數的38%。用原文回答問題的完成人數和正確率是最高的,總共完成及正確的人數是87人,占總人數的95%。
通過課后對學生作業的批改,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學生對這篇文言文的學習是有收獲的,學生對于課文故事情節和文章大意的掌握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但對于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的掌握效果還是不理想。筆者認真梳理這些“原生態”的第一手資料,對這節課的內容進行查缺補漏,同時他又為自己在上下節課時提供了一些教學參考。
郵寄地址: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第三中學高中部 電話: 1523576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