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 馬蘇琰
摘要:在居住小區的規劃建設過程中,時有發掘出古墓葬等文物的情況發生,而作為設計師,我們應該怎樣去處理類似的情況?本文以揚州市佳家花園二期景觀設計為例,探討在保護古墓前提下的小區景觀設計方法。
關鍵詞:景觀設計;居住小區;古墓;文物保護;揚州
相關概念解析:
《城市規劃原理》第四版對居住小區的定義:“是以住宅樓房為主體并配有商業網點、文化教育、娛樂、綠化、公用和公共設施等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居民生活區,并不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由此可見,居住小區是人們生活的區域,其必須滿足居民一定的物質及精神需求,包括舒適的居住環境、良好的心理感受等。
古墓一般是指具有代表性和研究價值的的古人墳墓。因此,一般情況下,古墓都屬于文物的范疇,需要對其采取相應保護措施。
項目概況:佳家花園二期工程位于揚州市市區北側,是市區政策保障性住宅區。小區中心區綠地占地約7000平方米,內有一座名人古墓——汪中墓,是清代揚州名人“汪中”之墓,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筆者有幸接到該小區中心區綠地的景觀設計任務,以下結合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對該項目的具體設計進行探討。
設計原則:
在現場勘探、深入了解現狀后,筆者對本案提出如下設計原則:
1、文物保護原則。文物的保護是必須處理的首要問題,其他任何矛盾都要為其讓路。早在1962年5月汪中墓就被揚州市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但由于汪中墓地理位置較偏,又疏于管理,導致現狀破損嚴重,亟待保護。
2、綠地對內、古墓對外的分開管理原則。該中心綠地是小區內部的綠地,主要供小區內部居民使用;而古墓作為文保單位,需要對公眾開放。這就要求對兩者進行分開管理。
3、陰宅、陽宅互不影響原則。考慮到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部分居民尤其是緊鄰古墓的住戶,會因住宅附近有墓地而感到心理上的不適。因此,結合風水學原理,把古墓對居民產生的心理焦慮減到最小,將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出于對逝者的尊重,也應為逝者提供一個安寧的長眠場所。
4、改善景觀環境原則。場地現狀樹木雜亂無章,雜草叢生,環境臟亂。改善環境是景觀設計工作的基本目標,也是該項目是否成功的一項重要評價標準。
5、滿足居民使用功能原則。小區內部僅有此處為集中綠地,小區內部的戶外休閑活動基本集中于此,因此綠地內部應布置適量的硬質廣場及休息設施。
設計內容:
結合基地現狀,本案提出“碧水繞綠島,弱水隔陰陽”的設計理念。即把汪中墓及其周圍設計為一個綠樹掩映的綠島,四周以池水環繞;水池外側為小區居民的使用場地。水池兩邊僅以南側一個木棧橋相連,以此把古墓與居民使用區域分隔開來。池水取“弱水”之意,古人認為“弱水”是天下最弱的東西,連鵝毛都承受不起,當然更不能載舟,那“弱水”兩邊的往來便無從談起,從而從心理上達到陰陽相隔的目的。
綠島面積約1900平方米,邊緣除南側外均設計為高起的土坡,上密植喬灌木。郁郁蔥蔥的樹木環抱之內,是面積約300平方米的硬質場地,其以青磚鋪地,從而營造出一個古樸、靜瑟的世外桃源般的空間。“汪中墓”便靜靜的躺在這中間。硬質場地南側,一條青磚小路蜿蜒穿過小樹林,接于木棧橋,跨過池水,與池外側的場地相連。中國風水講究“忌直沖,宜回旋”,彎曲的小路減弱了“煞氣”,避免了從小區南門進來之后直對古墓的尷尬。
綠島之外便是“弱水”,是“陽間”與“陰間”的劃界之水。由于本案地勢北高南低,高差達1米左右,所以水池在南北方向上設計為三個梯段的疊水。此舉在解決基地南北高差問題的同時,又豐富了景觀層次。考慮到安全問題和對古墓的保護,水池深度較淺,池底到水面的標高約為0.4米。池底及池壁尤為注重防水的處理,以防池水滲漏對古墓造成破壞。水池駁岸鋪設卵石,結合置石與植物,營造出自然、流暢且富有變化的的駁岸形式。
水池的南側,是小區的南入口廣場。廣場以半圓形的結構深入水池內部,從而為游客提供更大面積的觀水空間。廣場中央布置一小片綠地,其內布置保安亭(實際工程中,保安亭因故未能實施)以便小區管理,其在為廣場親水空間營造一個相對安靜環境的同時,也為汪中墓與小區南入口之間提供一個障景,減弱古墓與小區入口之間的相互影響。
由南側的入口廣場兩側,各有一條彎曲的道路環繞水池,最終通過北側場地接于水池南側的小區道路。散步于道路之中,可觀水觀綠島,為居民提供一個愜意的散步空間。水池北側沿小區道路布置了人行道路空間,以達到人車分流的目的。此處為小區內人流量及車流量最大的區域,同時也是居民活動最集中的區域。因此,該處做了較大面積的硬質場地及休息設施,以供居民交流、休息等戶外活動。西側設計為圓形的廣場,沿水一側布置樹池坐凳,是居民進行小型集會活動的區域;東側為扇形廣場,因其北側為小區的北入口,所以此處重點考慮北側視線的對景處理,在扇形廣場的西南方向隔水池布置假山跌水。此舉在營造入口對景的同時,也把汪中墓藏于其后,從而在視覺上最大程度的分隔了古墓與北側入口廣場空間,做到了陰、陽互不影響。在東、西兩個廣場之間,是一個濱水的景觀亭,其成為小區道路邊緣的一個“驛站”,為居民提供遮風擋雨的戶外空間,亦是沿路的一個視覺焦點。
結語:通過對該項目的實踐,筆者認為,對于類似的案例,文物保護與居民需求(包括生理與心理的需求)是最重要的兩個因素,并且兩者之間并非具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因此,只要把握住原則與重點,對場地現狀有足夠充分的了解,通過精心分析,我們便能得出合適的解決方法,設計方案便在這“不斷地分析與解決矛盾中”自然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