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鈺潔
摘要:公共氣象服務涉及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產生活和氣象防災減災的各個方面。如何提高公共氣象服務能力、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能力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為社會和公眾提供準確、及時的氣象服務,有效抵御和減輕氣象災害及因氣象事件引發的次生災害已成為政府和氣象部門面臨的新的重要課題。圍繞我國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建設的目標,對比分析國內外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和公共氣象服務產品的發展現狀及氣象科技發展支撐公共氣象服務能力的未來趨勢,以及我國當前面臨的公共氣象服務的能力與供給不相適應的問題,提出推進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公共氣象服務能力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氣象;服務;能力
從消費者角度考慮,公眾對氣象服務的支付意愿應該受個體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經濟因素的顯著影響。通過以上研究可知,在公眾對氣象服務支付意愿中,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的公眾在愿意支付方面存在顯著性,其中,年齡因素對是否愿意支付費用方面呈負相關,文化程度和收入因素對是否愿意支付呈正相關,并且,通過自變量貢獻率分析可知,在以上三個顯著變量中,年齡因素的貢獻最大,其次是文化程度因素和收入因素;在支付多少方面,性別、年齡、對氣象的關注程度、氣象預報的及時性、氣象信息的準確性、總體氣象服務滿意度、文化程度以及收入因素都是具有顯著性影響的,其中,總體滿意度、文化程度、收入因素對支付多少方面呈正相關,性別、年齡、關注程度、天氣預報的準確性、及時性呈負相關,并且,通過自變量貢獻率分析可知,在顯著變量中,收入因素的貢獻最大,其次是文化程度因素,以及年齡因素和性別因素。綜上研究結論,也即公眾對氣象服務的支付意愿確實受到個體因素、心理因素以及收入因素的顯著影響,因此,利用公眾支付意愿視角評估公眾氣象服務的經濟效益是有效的。
在現代社會,氣象探測數據、氣象信息和產品已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國家安全保障領域,公共氣象服務工作對公共安全、生態安全、水資源安全以及能源、國防、食物、空間安全提供了越來越有效的科技支撐。建設公共氣象對國家安全的支撐體系,要以氣象基本業務系統為主要依托,以資料和信息共享為主要特征,建成氣象、海洋和空間三位一體的全程、連續、滾動的綜合氣象服務系統,以現代通信和信息技術為基礎,建成高度共享的大容量的數據存儲系統及相應的災難備份系統,實現對各種觀測資料的快速采集、傳輸、存儲、加工處理和產品分發,最終達到面向國家安全相關領域的服務手段現代化、服務產品專業化、服務隊伍專職化、服務管理規范化。開展未來全球氣候變化對我國敏感經濟部門和敏感地區綜合影響的定量評估;建立雷電監測預警預報業務;雷電防護設備等綜合研究;建立空間天氣監測預警預報業務,提高全方位空間環境變化監測和分析能力;加強海洋氣象工作,在我國海域島購布設自動氣象站,收集氣象數據料,為我國遠洋航行和海洋資源開發作好氣象服務等工作,在國家和社會安全領域提高公共氣象服務水平。
具體而言,如天氣預報、氣象災害及氣象次生災害預報警報、公 的氣象探測資料、數據、等就是典型的純公共產品,有時又稱國家氣象事業。還有如人工增雨(雪)、人工防雹、旅游氣象服務、水電氣象服務、城市污染指數氣象服務、交通氣象服務、農業氣象服務、大型工程建設的專項服務、風景區天氣預報服務、局部森林火險天氣預報、水文氣象、農業氣候區劃等專題專項氣象服務產品,是準公共氣象服務產品,有的又稱地方氣象事業。還有少量為企業單位或個人單獨提供的專業有嘗服務產品,在國外,有私人氣象公司,專門為私人提供氣象服務,還有專門為某商場、公司、企業生產和提供的氣象服務產品,則屬于私人產品,由使用者付費。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公共氣象服務產品的提供方式和手段也產生了革命性的進步,由過去比較單一的提供方式變為通過電視、網絡、手機短信、報紙、災害預警系統等傳播渠道的十多種提供方式。公共氣象服務能力是以氣象現代化為依托,以發展現代氣象業務為核心,氣象工作圍繞有效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增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促進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能力。
公共氣象服務能力主要包括氣象預測預報能力、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能力、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等四個部分。氣象科技發展的進程是公共氣象服務能力的重要支撐,社會需求是公共氣象服務能力的重要牽引,公共氣象服氣象在人們生產生活、經濟社會發展、國家安全、資源利用、氣象災害防御等事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社會對公共氣象服務的項目不斷增多,對公共氣象服務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在應對氣候變化、防災減災和公共氣象服務“三農”等方面,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視,國家和社會公眾對公共氣象服務的需求空前增長。
公共氣象服務不僅國內需求增長,而且國際需求也在增長,公共氣象在應對氣候變化、氣象災害防御和安全諸領域,日益受到國際社會共同關注,對公共氣象服務的共同需求斷增加,合作日益加強,我國公共氣象不僅為中國人民服務,還為世界人民服務,中國氣象工作也在相關國際事務中為中國爭得了話語權。
公共氣象服務涉及工業、農業、國防等及為廣泛的領域,新的服務領域不斷拓展,服務產品不斷增加,服務水平不斷提高,高科技、精細化、多層面的氣象服務格局正在形成,在氣象基礎業務、氣象科技創新、水電氣象、交通氣象、風能太陽能資源調查、開發論證、烤煙氣象、農業氣候區劃等方面,均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服務領域不斷出現,針對本地特色和需求的公共氣象服務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王謙.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
[2]崔運武.公共事業管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任潔.公共服務能力[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4]張康之.公共行政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楊欣.公共服務外包中政府責任的省思與公法適用.中國行政管理[J]. 2010.
[6]孫鴻烈.把握科技趨勢緊扣國家需求加快中國氣象事業發展[N]. 2004.
[7]秦大河、孫鴻烈.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總論卷[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4.
[8]陳振明.公共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9]金太軍,等.政府職能梳理與重構[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
[10]曹劍光.公共服務的制度基礎 [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