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要】:我們在進行環境治理的過程中,不斷的發現在不同地理結構中會出現一定程度上的不同,而這對于我們在進行可持續發展中,有了一定的影響。而在進行社會的科學發展過程中,也會大量的產生出問題來。我們在進行城鎮的環境保護改良中,也需要進行這些層面的關注。
【關鍵字】: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
自從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在進行大力的發展過程中,就已經對環境造成了大量的破壞,但是這是歷史必然的結果,是沒法改變的。與此同時從上世紀60年代起,我國的人口數量激增,對于資源的利用都需要大量的新生能源來完成相關的生存需求保障。而從我國的地理結構上看,我國用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而且還有富余,這就是一個值得驕傲的發展歷程。下面我們針對此中的一些問題進行一些簡單的論述。
一、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背景理論
當人類發展的腳步超越了任何一個時代,同時,產生了大量的生存空間問題,這就導致了我們必須用一種新的生存態度進行自身的發展,即可持續發展。
伴隨著人類人口的不斷增長,人類活動的范圍也出現了大量的遷移活動,從而引發了全球性的世界資源問題。人口資源的不均等問題,已經導致耕地越來越少,而我國作為世界人口大國,對于這一問題的涉及也是世界上最為嚴峻的一個。而與此同時資源問題上,也呈現著一定的嚴峻困乏,我國的原始森林面積在不斷的減少,同時淡水資源在出現了緊缺,而為了保證人口飲食,不合理的農耕以及畜牧,都導致了大量的耕地草原退化,從而影響了我們的生存環境。
而近年來我們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也是專門針對這一現象問題的一項重要措施,旨在保證生存環境不發生根本上的改變的同時,能夠有效的發展自身的科技。而這些都是我們在進行此類研究中所必須要經歷的。
二、可持續發展和地理學的關聯
地理學是一門針對人類生存發展的一項研究學科,對于人類生存的空間進行相應的研究。我們在進行地球表面的研究中,不難發現人類的因素已經影響到了更多的自然生存問題,而我們在側重于人類活動研究的過程中,也需要針對人類的活動進行簡單的分析。
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因為地理學科有著不同時期的分支,但是不論是哪一個分支,都是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一種本質研究,從天圓地方到地球中心論,其實也是人們對宇宙的一種自我求知。
由上可以看出,地理學實質上還是專門針對人類的生存空間進行一種研究,而我們在進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研究中,也需要針對人類的生存環境進行相應的研究,這就導致了兩者的關聯性。
我們在根據人類的社會前沿發展中,可以根據全球變化然后確定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我們在根據環境的變化進行相應的開發過程中,也應該考慮到自身在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外表因素,確定水資源以及生物和土地資源的相關空間論述,這樣在根本上完成我們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三、加強環境保護以及生態修復確保可持續發展的正常建設
我們在進行城市以及農村的環境建設過程中,應該針對其過程進行有效的監督,我國現階段的農村環境狀態在實施環境保護的過程中,也呈現著意識困乏的程度。環境監測以及環境的監管力度,還沒有真正的做到位。在實施城鎮的建設中,我們需要針對以下形式來加強城鎮建設的步伐。
1.加大基礎群眾的環保意識宣傳
我們在進行農村建設發展中,更應該注意基層的知識宣傳,讓人們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從而在進行生產的過程中,盡量的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這樣對于人類自身生存環境也具備著較好的保護意識。我們在進行著一項培訓的過程中,更多的應該注意其中農戶對于生產的認識,從根本上減少對耕地以及林地的侵害。
2.產業結構調整實施綠色農業
近年來我們在進行農業的發展中,主要針對的就是機械化以及綠色農業的大力發展,綠色農業主要就是針對農業的結構上進行環境的自我控制,在減少了化肥的依賴的同時,也減少了大量的環境損害。我們提倡的就是在進行農業生產中,更注重生產技術,以及生產中的各種病疫的自然妨害,減少對農藥等人類產物的依賴。這樣對于發展自然生態系統來說,也具備著相應的有利條件。
3.在鄉村之間,建設責任保護制度確保相關責任
我們在進行農村的建設中 ,很大程度上是監管不力,而在進行農戶的監督中,因為人口眾多,土地也分布廣泛,這就加重了我們在進行這一類建設中的一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一類的相關問題呢?這就對我們在進行村鎮城市建設中的監管,有了一定的認識。我們過去在進行環境監管中,更多的是應用相關部門進行監管,這樣不僅加重的監管部門的任務,也不能夠有效的治理大面積的范圍。但是個戶的責任承包制度,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同時可以解決很多在進行生產中的一些人為因素。能夠卻之有效的推廣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
4.改善農村的自我生活環境,從發展的角度上進行貫徹
我們在進行經濟社會建設的過程中,主要以建設為主,這對于鄉鎮發展來說,過去曾一度沒有作為重點建設目標,這就導致了我們在進行此類建設中,不能夠較好的完成責任目標。而現在我們在進行相應的建設中,應該更加的認識到其中的問題所在,確定自身的結構,大力的推廣環保技術,同時進行優惠下鄉改造,確保鄉鎮居民也能夠感受到管徑保護的好處,這樣對于我們在進行此類改造中,也能夠有效的完成基層設施建設,減少人們對資源的浪費。這里我們舉沼氣取暖以及照明為例,在過去農村以煤炭鍋爐進行取暖以及用煤油燈和白熾燈進行照明,這對于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上都有一定的影響,而我們在大量推廣了應用沼氣進行取暖和照明等生活改變以后,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同時對于化肥的依賴也減少了,不僅改良了突然,對于自身農耕中的一些消耗也減少了,對于整體的發展也有了更好的發展。
四、可持續發展對生態的內在表現
伴隨著人們的發展,生態環境不斷的發生惡化,這也是對人們生存的一種威脅。過去很多企業為了一己之私,很少會考慮到環境的影響,對于污水和廢棄物都不會進行處理,這就加重了環境的負擔,在進行后期的管理中,也就加重了我們的負擔。這才導致了現在的生態環境惡化。
如今我們要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其根本目的仍舊是為了保證生態機構不被破壞,從而導致我們在進行生產的過程中,能夠較好的完成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設。這是利國利民的戰略部署。
結語:
我們在進行現代城鎮建設的過程中,因要考慮到自身的生存問題,這就需要針對環保意識進行更為深進的利用,在進行環境的保護上,也需要進行更多的自我消費意識,在進行各種利益管理中,也應該多針對城鎮的環保意識建設進行更多的教化。從各地的現實結構上,一邊改進,一邊進行建設,這樣也能夠更好的確保其中的基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保證人們能夠完成自身的生產需求的同時,也能夠更好的完成相應的城鄉信息建設。最主要的還是,保證在進行建設的過程中,能夠確保周邊的環境不被影響。
參考文獻:
[1]王峻峰.可持續發展框架下的中學地理教育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7.
[2]楊國武.中學地理教學中德育教育滲透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3]江學謙,張榮勤.我國環境保護教育現狀及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4,(5):47-48.
[4]賈金萍,張淑莉.利用鄉土地理教材加強地質環境保護教育 --以河北省滄州市為例[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5,21(3):94-95.
[5]阮素琴.讓地理教學由理論走向實踐--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J].學園,2014,(1):112-112.
[6]崔秀芝.地理教學與環保教育[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33):262-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