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雪云
抄起手邊的散文卷,漫步在東山魁夷先生如詩如畫的自然之境里,心情煩亂、俗事雜塵地牽絆早已變得微不足道,那一方洗滌心靈的凈土總能讓筆者經歷一場生死輪回地蛻變。
讀罷東山先生的散文《一片樹葉》,一股清新淡雅之氣不由迎面襲來。優美的文字、深邃的哲理意蘊、獨特的構思技巧、以及那妙不可言的意境描繪,無不以其獨特而又幽雅的方式展示著一位如詩人般的內心世界。在筆者看來,其創作的精髓亦可用“美、深、巧、妙”四字來概括。此中的“美”即語詞雕琢之美;“深”即蘊含哲理之深;“巧”即表情達意手法之巧;“妙”則是其創作描繪的意境之妙。一篇簡短的文章卻將散文創作中的極致之美表現地淋漓盡致,由此我們便可尋到一條成功創作散文的絕妙之徑。
“美”——語詞雕琢之美
散文素有“美文”之稱,語言優美凝練、修辭巧妙,且風格多樣。簡短的語句、巧妙的修辭,往往構成極其富有韻味的表達效果。其行文風格亦不拘一格,或以豪邁雄奇、沉郁頓挫示人;或以本色平實、樸素無華展現;更可有浪漫唯美、清新自然的意向構成。散文創作者只有在雕琢語詞、熟練掌握創作技法的基礎上才可登至創作的佳境。
東山先生可謂是用詞擬句的高手,在《一片樹葉》中:
春天終于來了,萬木高高興興地吐翠了。/幸好,你平安地迎來了暑天,而今正同伙伴們織成濃密的青蔭,遮蔽著枝頭。
東山先生分別以“吐翠”、“織成濃密的青蔭”、“你”等詞形象、生動地將一片樹葉生死枯榮的四季輪回過程表現出來。極其普通的詞語一旦運用得當便可顯露出絕妙的文采,散文創作中創作者不可缺少對語詞選取、雕琢的獨有心得。
修辭手法地成功運用,是創作語言能夠散發典雅、靈動之美的絕好途徑,因而創作者必須要懂得如何讓讀者在輕松、活躍的狀態下領會創作者的意圖,并能使之進入作者所營造的意境中。在《一片樹葉》中,東山先生所用修辭恰到好處:
一日清晨,微雨乍晴,我看到樹枝上綴滿粒粒珍珠,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著雨水閃閃發光。于是我感到百草都在催芽,春天已經臨近了。
浸潤著雨水的幼芽被比喻成粒粒珍珠,形象生動,使讀者讀文的同時似乎也能感受到那幼芽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喚起一種珍惜生命的熱情。
散文的字里行間透露著作者行文的創作風格,或雄奇、或平實,或浪漫唯美,或清新自然。創作者選擇何種創作風格也會形成其相應的讀者群,喚起相應讀者群特有的品讀體悟。如魯迅的散文往往帶有一種平實樸素之感。而同樣是散文寫作,徐志摩先生卻追求一種唯美浪漫的藝術美感。徐志摩似乎與東山魁夷先生有出奇的相合之處。在這種創作風格的影響下,讀者永遠也不會忘記屬于徐志摩的那抹雨后虹,也不會忘記屬于東山先生的那片懂得輪回的樹葉。這就是散文創作風格的獨特魅力。
“深”——蘊含哲理之深;“巧”——表情達意之巧
散文往往意境深邃,注重在散亂自由的創作外表下蘊含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一個成功的散文創作者必須具備“以形寫神”的傳神技巧。在這一方面,“美、深、巧、妙”中的深和巧是緊密聯系的。為了表現“深”,即文章的哲理性以及作者的意圖,創作者必須將“巧”發揮到極致。在這個過程中,象征手法往往是創作者極其偏好的“寵兒”。
在文學文本層次中,文學的意蘊層可謂是最高境界。象征手法的運用,往往能夠以巧妙的方式揭露深刻的哲理。在東山先生的《一片樹葉》創作中,作者也巧妙地運用了象征手法。以一片樹葉的生死輪回,象征人生的生命輪回。
“一葉墜地,絕不是毫無意義的。正是這片片黃葉,換來了整個大樹的盎然生機。這一片樹葉的誕生和消亡,正標志著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轉化。同樣,一個人的死關系著整個人類的生?!?/p>
作者以一片普通的樹葉,象征了自己對人生的獨特感悟,使讀者在品讀的過程中,以物思人,達到人與物,外物與自身情感的共鳴。
“妙”——創作描繪的意境之妙
創作者在創作中,借助想象與聯想,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以極其巧妙的方式,營造出獨特的意境,才能表達其真情實感,實現物我的統一。
在筆者看來,萬事萬物必然會擁有一定的哲理,當創作者選取自然中的事物構成一個個意象時,讀者往往能夠從他們所熟知的自然物中找到自我的映像,就是在這種自我映照的過程中,讀者發現了隱藏在意象中的自我價值,從而產生了一種美感。當然,當人產生了這種美感的的時候,也就會不自覺地使自己與創作者所構造的種種意境產生共鳴。因而,一個散文創作者能否營造出具有與讀者相映照的意境,成為了決定其創作成敗的關鍵。
東山先生在《一片樹葉》中,對“月映櫻花,櫻花望月”意境的營造傳遞了一種自然界的和諧之美:
東山浸在碧青色的暮靄里,山前面一株枝條垂掛的櫻樹,披著緋紅色華美的春裝,仿佛將京都的春色完全凝聚于一身似的。地面上,不見一朵落花。
山頭一片凈明,月亮微微空出頭來,靜靜地升上絳紫色的天空。這時,櫻花仰望著月亮,月亮俯視著櫻花。剎那之間,消盡了游春的燈火和雜沓的人影。四周闃無人聲,只給月和花留下了清麗的好天地。
櫻花盛開,月亮升起,本是自然界再普通不過的情景,但一經作者筆觸,便將兩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讀者讀到作者的文字時,不由在腦海中自己塑造起一個個唯美的意境,產生珍惜生命,熱愛生命的體悟。在散文的經典意境中,我們總不能忘記朱自清先生筆下的那一方荷塘月色。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對于月下荷塘的描寫,巧妙生動,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優美的畫面。尤其是那一句“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將月光的細膩溫柔傳神地表現出來,使讀者似身臨其境,拂袖而過,牛乳打身。
散文如畫,畫繪人生。一片樹葉承載了東山先生一種超然的生活態度,寄予了一種深刻的人生哲理。創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只有達到散文創作“美、深、巧、妙”四大境界,才能真正將散文繪制成一幅美麗的圖畫,才能使這幅圖畫蘊蓄深刻,而又意味深長,永遠保持一種新鮮感,永遠不會被時代所拋棄,永遠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般美妙、如魯迅的《野草》那般不屈,如徐志摩的《雨后虹》那般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