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鶴
魏晉南北朝分裂時期,都城建設開始有了離開長安洛陽一線而發生南北位移的現象,這可以算是后來首都偏離東西軸線之濫觴。北朝仍然可以有建都長安洛陽的可能,南朝則只能建都于長江流域了。而在長江流域最適宜做半壁江山首都的地方非秣陵(即今南京)莫屬。南京既在富庶地區之內,其地理環境又前據大江,南連重嶺,憑高據深,形勢獨勝,三國之后的帝王都認為這里是最合適做首都的地方之一。孫權改秣陵為建業,作為吳國都城前后達60年之久。從東晉起,經南朝宋、齊、梁、陳四代,南京作為以上6個朝代都城達330年之久。與此同時的今北京一帶,由于地處中原邊緣,既不可能被選擇為中原王朝的首都,也不可能作為占據北半個中國的政權的都城。北京作為中原王朝的陪都以至首都,是邊疆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后逐漸形成的。
就自然條件而言,北京山前小平原處于華北平原的最北端,從北方而下,既已進入中原,可以控扼天下,又背倚邊疆民族的發源地。往北可進入蒙古草原,往東北可進入松遼平原,往南可直達中原地區核心。清人入主關內,出現的依然是遼金元的政治態勢。清的龍興之地在東北,在建立了全國性的一統王朝之后,舍北京外,沒有其他更合適的地方作為首都。可以說,除了西安以外,全國沒有第二個城市作為首都之氣勢可以與之相比。西安是以西駕東,而北京則是以北臨南。唐以前是東西力量的對峙;宋以后則是南北的對峙。東西對峙以西安為上,南北對峙則以北京為上。中國首都的選擇,形勢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
與金對峙的南宋按照前朝的慣例似乎應該建都南京,但宋高宗沒有恢復全宋的雄圖,故偏安杭州。這是割據南方的政權的一個例外。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以應天府即今南京為首都。這是因為南京有帝王之宅的形勢,離他的根據地淮西老家也很近。但朱元璋之子朱棣從其侄子手中奪取帝位后,就打算遷都北京,原因可能有幾方面:一是北京是其龍興之地,他封燕王,在北京有比較牢固的政治基礎;二是他的帝位按中國傳統觀念是篡奪而來的,他自然要避開嫌疑是非之地的南京;三是明朝的主要外敵是北逃的蒙古勢力,建都北京有利于抗敵。但是,南京是明太祖欽定的首都,永樂帝又不便立時改變。所以明朝前期,在北京與南京之間有過一場曠日持久的往復階段,從明朝建立到正式定都北京經過了70多年時間。
永樂元年(1403)改北平為北京,此時的北京只是陪都。朱棣在永樂七年、十一年與十五年3次巡幸北京,都是從南京出發的。第三次巡幸以后再未回南京,首都機能開始轉移。十九年正式遷都北京,改稱京師,而原京師改稱南京。洪熙元年(1425),又改北京為行在,有南遷之思,經宣德朝至正統朝,南遷始終未能實現,于是正統六年(1441),北京官廳去“行在”二字,北京最后正式定為首都。
清朝代明而興,選擇北京為首都沒有任何遲疑之處。由于清代所建立的多民族大帝國疆土遠遠超過漢唐盛世,北京的地理位置也與元代一樣,不像過去那樣偏向北部,而顯得相對比較適宜。進入民國時期,北洋政府的政治基礎在北方,定都北京自然是不二的選擇。但由國民黨建立的國民政府,其政治基礎卻在江浙,自然選擇南京作為首都。但作為一個領土廣袤、人口眾多的多民族國家的首都,北京的地理區位顯然優越于偏于東南一隅的南京,這是自古以來的定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