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瀟
邵萍,國家二級美術師、女陶藝家、珠寶首飾設計師,畢業于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陶瓷設計專業。現任中國地質大學珠寶學院首飾設計教研室講師。長年浸淫陶瓷和珠寶藝術之中,使她渾身散發著一種溫潤柔和的氣質。
對一個好的珠寶設計師來說,設計就是他們的生活,是他們思考和表達的全部,并將這種思考和表達凝練在作品中。與珠寶的結緣對邵萍來說算是水到渠成,2001年,開始接觸首飾設計專業后,發現非常適合自己。從那以后就開始學習相關知識,并去首飾制作基地廣州番禺、深圳實習。也正是在廣州的學習經歷,讓她結識了她的先生。邵萍笑著說:“在廣州我最大的收獲是找到了自己的先生,他是做生意的,后來我們就一起做起家族生意,我負責設計,他負責買賣,那時候我們主要針對行業內做批發。正是接觸的客戶多了,經常會被問起你為什么不做自己的首飾品牌呀?我先生也認為我到了做自己作品與品牌的時機,于是我的工作室就這樣孕育而生。公司的品牌是“斯菲亞“。我個人的品牌用的是我的名字。”
早年的邵萍一直從事教學工作,而所教內容都與設計有關。最早的裝潢系,后來的建筑系等等這些經歷都為她奠定了很好的設計基礎。也讓她的作品蘊含了更豐富的內涵。但是品牌的經營者與單純的設計師是有一定差異的。邵萍說:“對我來說品牌經營并不是一帆風順,記得剛剛開始設計首飾時,只考慮自己個人喜好,那時我設計了一批黑瑪瑙的首飾,自己很滿意,但銷售經理說太夸張,一般人接受不了,放到我們的專賣店不會好賣。開始我還不信,果然那幾件首飾在公司買了很久都沒賣出去幾個。這件事使我開始對研究市場感興趣,開始從新思考設計師到底應該做什么。設計師與純藝術家有相同點,也有許多不同點。藝術家的作品可以只表達自己某種訴求,而設計師不但要表達自己的某種訴求,還要清楚自己設計的作品的使用功能是否合理;還要了解材料、生產工藝以及市場需求。我認為設計師所做的作品應是藝術與產品相結合的產物。”
在不斷的與市場的磨合中,邵萍也在尋找著自己的設計風格。“我覺得風格是在不停的探索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現在的我的定位就是尋找中國文人氣息的時尚感,怎樣尋找這種氣息;怎樣把這種氣息放到我的作品中,是我正在探索的內容。設計是一個有明確目標的活動,如何達到這個目標?整個過程像是在做游戲,很有意思。設計師所了解的知識越多,他的設計語言就越豐富。所以我認為設計師是不能閉門造車的,要不斷地吸收新的知識,了解新的科學技術。我希望我的設計作品能傳遞一種正能量的美。”
工作之余的邵萍生活很簡單,主要是和家人在一起。“與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站在他的角度看世界,對我來說是最好的享受。”她說。
當職業上的習性被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延伸至生活中時,不用否認與逃避,你已經換上職業病啦!而對設計師來說,他們又會有怎樣可愛的職業病呢?時尚北京對話珠寶設計師邵萍,一起了解設計師的可愛職業病。
《時尚北京》:你認為自己是否患有職業病?
邵萍:對于一個設計師而言,幾乎所有從事設計工作的人幾乎都有一種職業病,那就是對于形式美的要求比較高,甚至是苛刻。
《時尚北京》:你的職業病癥狀主要有哪些?
邵萍:開始主要表現在對設計作品的要求上,是對于細節線條要求越來越高,其實這是作為一個設計師必須具備的精益求精的精神,但這種近乎完美的要求的習慣,會逐漸體現在設計師生活的各個方面。
《時尚北京》:請你詳實地描述下自己發生癥狀時的現實情況?
邵萍:當看到一個物體不美觀時,總想去修改。如果沒有改或不能改,就會鬧心,不舒服。
《時尚北京》:請認真思索下,自己在發生癥狀時的心理活動是什么?
邵萍:其實我的心里很簡單,不明白為什么有些人會把那些丑陋的東西放在自己周圍。
《時尚北京》:在癥狀結束后,自己會有什么樣的感受?舒服?后悔?
邵萍:如果是在自己創作時,這種癥狀是一種享受。如果是面對別人時,會后悔。因為畢竟每個人的要求不同,我不能強求別人按我的意志行事。
《時尚北京》:你認為自己患有的職業病對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影響?
邵萍:就是對自己的生活品質要求越來越高,
《時尚北京》:你認為患有這種職業病與自身性格有什么關系?
邵萍:我性格有點內向,但很陽光,這一點對我審美觀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很多人說我是個完美主義者,但我總覺的自己差得很遠,這是不是也是一種病?
《時尚北京》:你對于患有的職業病是愛呢?還是恨呢?
邵萍:愛恨交加!有時覺得自己病的不夠重!
《時尚北京》:你是否希望治療好自己的職業病?還是繼續放任它?
邵萍:當然是放任其發展。
《時尚北京》:在你之前的所有作品里,你最心儀哪一款/系列?
邵萍: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說那個作品讓自己特別滿意。往往是做完后總覺得還有要改進的地方。(這是不是也是一種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