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
對演員來說,出戲后再說角色是很難的事兒。往好了說,還是往壞了說?最起碼應該是往真處說。
靳東說他最喜歡榮石和黃志雄,因為這兩個角色有赤子的真。在我看來,榮石在那樣匪夷所思的劇情里,有種罕見的沉穩;而黃志雄寥寥數筆,卻給觀眾以最濃的孤獨。而沉穩與孤獨,也是靳東本人給我的印象。當然,他很豐富,是那種言之有物的豐富。做他的訪問,眼前展開的是對演員認知的全新境界。
選擇做演員是靳東理性衡量自己的各項技能后,用排除法一一刪除之后,剩下的最終結果。選擇完了,剩下的就簡單了,只是努力地去演,盡情地去演,至于能不能成名,能不能走紅,那只是過程中的插曲和額外驚喜,“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對于表演,靳東是極其熱愛的,他說演戲是他的樂趣,也是一種情感表達方式,“我希望通過表演傳遞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既能影響別人,又豐富了自己的思想。”
在靳東看來,如果在表演上有天賦但不努力,倒不如天賦平平而后天勤奮努力來得實際。“其實比起天賦這種不確定的東西,后天的努力和修煉是最重要的。我是在16歲那年有幸參演電視劇《東方商人》,第一次接觸表演,是很偶然的一個機會。后來又陸續接拍了幾部戲,在這個過程中我充分確定了自己對表演的喜愛,然后決定去系統學習表演,后來我選擇了中戲。”
回想起中戲的四年,靳東說那四年是自己成長最快的階段。除了來自學術和專業的訓練,他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產生了一個很大的轉變。“我覺得我是拿一種非常嚴肅的、認真的態度在對待我的追求,我經常會說到一句話:‘我是一個職業的演員,這是我的工作,是一個非常神圣的職業,我覺得嚴肅都不足以代表這個,不允許任何人來褻瀆。我想我感受最大的就是,中戲給我提供了一片土壤,在這片土壤里生活的四年時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在我所讀過的三四百個劇本里,讓我挖掘到一種人性的東西。”
畢業之后的靳東片約不斷,一部又一部戲的磨練,再加上四年的專業深造,他在表演上的成長讓人有目共睹。甚至在2004年他首次出演電影《秋雨》,就以出色的演技,完美的呈現了男主角“何鳴”,而獲得第十一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新人獎提名以及雅爾塔國際電影節金獎。
而后,無論是《闖關東》里的“龜田一郎”、《開天辟地》里的“青年周恩來”,還是《箭在弦上》里的“榮石”、《溫州一家人》里的“黃志雄”……一部又一部戲,一個又一個角色,靳東都演繹的近乎完美。靳東說,其實演戲的過程,本身也是自身修煉成長的一種經歷。表演,其實就是一個征服的過程。“從最初只是覺得拍戲好玩、好奇,到后來能真正的去體會演戲的樂趣,通過演戲去表達一種態度,去探討人性,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提升,我很享受這個過程。”
靳東的現實人生相比戲里人生,似乎簡單得不值一提,從小學到大學,成績都是班里的尖子,文科成績尤其的好。業余生活中,靳東多數時間里都是安靜的,樂趣之一是讀書,從《三字經》到《莎士比亞》,從魯迅、老莊到《金剛經》,甚至是中國歷史上100多位皇帝的生猝年代和大事記年表他都可以如數家珍。他笑稱自己是個“雜食動物”。像大多數男人一樣,他也為足球狂熱過,失望過。但是最愛的一項游戲是臺球,他解釋為臺球是訓練人理性思維和通盤考慮問題能力的最佳游戲。
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平時寫繁體字,讓人以為他泥古不化;而又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他也喜歡玩哈雷、挎子,是個十足的機械控。看似動靜差異極大的兩件事,其實需要的是一種專注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