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據6月17日出版的《湖南日報》報道,劉濤,1981年出生于湖南省慈利縣東岳觀鎮跑馬村,北大畢業,先后在共青團張家界市委、團省委、省委統戰部工作,30歲出頭就被任命為臨澧縣副縣長。出人意料的是,春風得意之時,他卻辭去副縣長職務回鄉創業,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大大的問號與感嘆號。
劉濤回到村里,成立農業公司,在當地率先建起了紅心獼猴桃種植示范基地。他想通過示范,帶動鄉親們一起發家致富,還想把村里的鄉村旅游做起來。他說:“等發展起來了,還要給村民買社保,將來干不動了,每月還可領到生活費。”
恢復高考之后30多年,從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數以百萬、千萬計,大多農村大學生離開家鄉后,便很少回來,留在城市里發展,有的當了官,有的從了商,很多都混得有模有樣,但他們忘記了家鄉的哺育之情。筆者覺得劉濤辭官回鄉,值得關注的亮點并不是官員辭職,而是他對家鄉的“反哺”之情。
有些人當了領導,手中握有一定權力,但對家鄉卻不聞不問;有的領導“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三姑六婆,兒時玩伴,都予以特殊照顧,這是在將權力變成牟利與“做人情”的工具。劉濤的做法值得稱贊。每位在外學有所成的人,都應“反哺”家鄉,帶領家鄉人民一起發家致富。當然,不一定都像劉濤那樣,辭職回鄉務農,更需要做的是,多為他人著想,多為公共利益考慮。
□本欄編輯/張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