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麗冰
海絲建設持續推進,產能合作恰逢其時
□ 文/陳麗冰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自提出兩年來,中國與海絲沿線國家圍繞“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成果。但在全球經濟轉型升級、中國與東盟友好關系不斷發展的當下,中國與東盟國家又該如何探索出新的合作路徑,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注入新的動力?
在剛剛落幕的第12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眾多專家學者認為,當前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經濟正駛入快車道,需要加強雙方的產能合作,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提升裝備制造能力,讓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路徑變得更加清晰。
“國際產能合作是產業的輸出,是能力的輸出,不是簡單地把產品賣到國外,而是把中國的產業整體輸出到不同的國家去,同時幫助這些國家建立更加完整的工業體系、制造能力,所以說中國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的合作,核心就在于通過這樣的合作把產品的貿易、產品的輸出推進到一個產業的輸出和能力的輸出上來。”中國國家發改委外資司司長顧大偉如是說道。
中國外交部國際經濟司副司長劉勁松則認為,國際產能合作不是一錘子買賣,中國不僅輸出優質裝備制造產品,還將提供基礎設施建設、工業裝備生產、技術轉移、人才培養、經營管理等一條龍服務。
正如上述專家所言,中國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即通過與包括東盟各國在內的相關國家對接發展需求,合理轉移優勢產能,例如通過投資建廠,建設生產線、改善基礎設施等方式,增強這些國家的工業能力,提高其制造業發展水平。其重點在于把產品和貿易合作延伸到產業和投資合作上來,將從以往單一的輸出產品轉變為綜合的轉出能力,從線性的“大進大出”轉變為有序的“優近優出”,從“授人以魚”轉變為“授人以漁”。
那么,國際產能合作該如何操作?企業又該如何切中題意?從2015年5月頒布的《國務院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可以找到相關的答案。
《意見》提出,將以與中國裝備和產能契合度高、合作愿望強烈、合作條件和基礎好的發展中國家作為重點國別,將鋼鐵、建材、鐵路、電力、化工、輕紡、汽車、通信和海洋工程等作為重點行業,分類實施,有序推進;在有市場需求、生產能力不足的發展中國家,以投資方式為主,結合設計、工程建設、設備供應等多種方式,建設水泥、平板玻璃、新型建材、新型房屋等生產線,提高所在國工業生產能力,增加當地市場供應;加快鐵路“走出去”步伐,拓展軌道交通裝備國際市場;積極參與有關國家風電、太陽能光伏項目的投資和建設,帶動風電、光伏發電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等。
“當前世界經濟處于深度調整之中,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是中國自身經濟加快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是促進世界經濟復蘇的重大措施,是中國與東盟國家合作共贏的必然要求。”在2015年9月19日召開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論壇”上,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寧吉喆的話引起了在場專家學者的共鳴,同時也反映了許多國家與中國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的共同期許。
“產能合作對東盟經濟顯然是有好處的,因為經濟發展既要有供給,也要有需求,產能合作、基礎設施的建設實際上是在供給方面制造潛力,同時在當地建廠也為投資、消費創造了需求。當前一些東盟國家的工業基礎十分薄弱,而中國有雄厚的工業基礎,實現中國和東盟國家之間進行有效的配置,是國際產能合作的要義所在。”泰國正大管理學院中國東盟研究中心主任湯之敏說。
在當前的全球經濟形勢下,中國與海絲沿線國家都有為發展提速換擋、提質增效的需求,尤其是大多數東盟國家目前還處在工業化初期,亟待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對外來資金、設備、技術有著巨大而迫切的需求。而中國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經濟體量大,產業體系全,裝備水平處在全球產業鏈的中端,性價比高。據悉,目前中國裝備制造業總體規模大概是全世界裝備制造業總量的1/3,并有22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居全球第一。
在此背景下,雙方進行產能合作,不僅是互有需求、互有優勢,還有著厚實的合作基礎。截至2015年6月底,中國企業在東盟累計簽訂承包工程合同總額已達2134億美元。尤其是在鐵路、汽車、化工等領域,雙方的投資合作項目在不斷增多,中老、中泰等一批鐵路合作項目正在積極推進,中國與東盟國家鐵路聯運量持續快速增長。
因此,中國與東盟這兩大經濟體展開產能“握手”,既是合作共贏的舉措,也將使國際產能合作的路徑變得更加具體明晰。

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在資源配置中起到主導的作用,因此在國際產能合作中也將會以“主角”的身份登臺亮相。
“國際產能合作,關鍵是要發揮企業的市場主體作用。對于政府而言,要進一步簡政放權,主動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服務。”顧大偉表示,下一步,將發揮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作用,設立業務覆蓋全球的股權投資公司。同時,充分發揮絲路基金、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中投海外直接投資公司等作用,以股權投資、債務融資等方式,積極支持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項目。
不僅如此,《意見》也明確指出,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和金融機構通過發行股票、債券、資產證券化產品在境內外市場募集資金,用于“走出去”項目。此外,相關部門也將提供國別風險和領事保護,在貨物通關、人員出入境、貨幣結算、司法、稅務合作方面跟不同國家建立多雙邊的合作機制。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12屆東博會期間舉行的國際產能合作項目洽談對接會上,來自中國與東盟各國的企業都表示對國際產能合作很有興趣,并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柬埔寨有豐富的自然和勞動力資源,對于中國先進的產能和裝備制造有需求,雙方進行產能合作可以合理地避開貿易壁壘,同時有利于實現優勢互補,給相關企業帶來新的機遇。”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有限公司招商一部副科長朱趁義說。通過洽談會等形式,不少東盟國家的企業與中國的太陽能、鋼鐵、電纜等領域的企業達成合作意向,中國與東盟國家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的序幕正在逐漸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