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廣玉
心臟再同步化治療頑固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分析
蘇廣玉
目的 探討應用心臟再同步化(CRT)治療頑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36例頑固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n=18)。對照組采用常規藥物治療方法,觀察組在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上應用CRT。比較2組患者心功能指標的改善情況、并發癥發生率、死亡率、再住院率以及治療有效率。結果 觀察組患者各項心功能指標的改善幅度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死亡率以及再住院率分別為5.56%、0.00%以及5.56%,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4.44%,高于對照組77.78%,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臟再同步化治療頑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有效緩解患者的心力衰竭癥狀,應用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心力衰竭;心臟再同步化治療;心功能;起搏導線
目前,探索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的有效治療方法并讓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預后得到改善已經成為國內外心血管領域的熱點研究課題[1]。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近年興起用來治療心力衰竭的一種非藥物新手段,國際上已進行過不少臨床試驗并對此表示認可。本文選取36例頑固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研究,探析采應用心臟再同步化治療手段治療頑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6月~2014年2月梅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36例頑固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國心臟病學會(ACC)、美國心臟學會以及歐洲心臟病學會2005年所制定的CHF診斷以及治療指南[2-3]:LVEF≤35%,并且為竇性心律,使用指南推薦藥物進行治療之后NYHA依然為Ⅲ~Ⅳ級,心臟失同步,QRS超過120ms。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n=18)。觀察組中男11例,女7例,年齡37~68歲,平均(57.8±8.4)歲。心力衰竭史1~4年,平均(2.2±0.3)年。對照組中男13例,女5例,年齡41~69歲,平均(58.3±6.5)歲。心力衰竭史2~5年,平均(2.6±0.5)年。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心力衰竭史等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藥物治療方法,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應用CRT進行治療。依據David等介紹的方法進行[4],所有患者均于左鎖骨下進行靜脈穿刺并在冠狀靜脈分支內、右心房耳部以及右心室的心尖部等部位分別置入一根起搏導線。之后進行左心室電極植入:通過冠狀靜脈竇逆行造影充分了解患者分支血管的走行情況后于冠狀靜脈竇側支或后側支植入左心室電極。記錄下此時冠狀靜脈竇內心電圖所顯示的小A大V波,確認心室起搏圖形后,對患者的右心房以及左、右心室的起搏閾值和感知參數進行測試,完畢后使用Y型轉接器將起搏器心室插孔和左、右心室的電極導線連接起來。將起搏器放置在患者左胸前皮下囊袋后仔細將切口縫合。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參照衛生部《心血管系統療效評價指標》[5]對2組患者心功能指標的改善情況進行比較。另外觀察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死亡率、再住院率、生活質量評分以及治療有效率,根據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級情況判定治療效果:患者心功能分級結果改善2級為顯效,心功能分級結果改善1級為有效,心功能分級無改善甚至發生惡化為無效??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心功能指標改善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各項心功能指標的改善幅度均高于對照組,比較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改善情況的比較(±s)

表1 2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改善情況的比較(±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aP<0.05;與治療前相比,bP<0.05
?
2.2 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死亡率、再住院率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死亡率以及再住院率分別為5.56%、0.00%以及5.56%,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死亡率、再住院率的比較[n(%)]
2.3 2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4.44%,顯著高于對照組77.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的比較[n(%)]
心力衰竭為心臟無法有效排出靜脈回流血液而無法滿足機體組織所需所引起的一種臨床綜合征,是各種心臟疾患發展的終末階段[6]?;颊叩闹饕R床癥狀包括水腫、無力以及呼吸困難,若經過治療后患者的心衰情況依然無法獲得緩解,就可能進一步發展為頑固性心力衰竭[7],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并造成生命威脅。頑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以及房室之間的傳導往往會受到阻滯,進而引發不同程度的反流,對左右心室的充盈造成影響。再加上左右心室的收縮無法同步,心力衰竭問題將會進一步加重。許多臨床研究均認為,CRT治療手段可以有效緩解患者雙心室的收縮不同步問題,改善左室充盈,讓心臟的收縮能力得到增強,減輕反流程度[8]。
本次研究的觀察組采用CRT手段進行治療,結果顯示患者的心功能指標得到大幅改善,并且并發癥發生率、死亡率以及再住院率為5.56%、0.00%以及5.56%,與對照組相比均大幅降低,生活質量評分得到提升,原因有以下兩點:第一,雙心室同步起搏可以讓雙心室同時激動,提前左心室的收縮并讓左心室的充盈時間得以延長,這樣房室的收縮順序就得到了優化,同時也消除了心室內的傳導延遲問題,避免了左心室收縮不協調以及收縮期二尖瓣返流等情況的出現。減少心腔內的分流減少之后心肌收縮效率以及總心排量就會隨之增加。第二,雙心室起搏有效增加了心肌的做功效率,并讓心功能得以改善, 減少了刺激因素,讓心功能惡化-神經內分泌激活-心臟重塑-心功能惡化這一惡性循環被阻斷,發揮重塑心臟的作用[9-10]。由于目前尚無明確證據顯示CRT具有增強衰竭心肌收縮的能力,因此本次研究配合藥物治療來協調患者心肌的收縮,以強化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心臟再同步化治療手段可有效優化頑固性心力衰竭患者房室的收縮順序,并避免收縮不協調以及二尖瓣返流等問題,重塑心臟,建立良性循環,緩解患者的心力衰竭癥狀,應用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1] 鐘志雄,李存仁,李斌,等.心臟再同步化治療慢性頑固性心力衰竭12例[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10,3(8):281.
[2] 李曉清.心臟再同步化治療安全性與有效性的性別差異[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13,6(4):488-489.
[3] 李真,王瑩琦,楊東輝,等.心臟再同步化治療頑固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顫動[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0,2(6):151-154,158.
[4] 張海波.心臟再同步化治療術后并發癥的護理干預措施[J].中國實用醫藥,2013,8(4):197,199.
[5] 崔振雙,周冬翠,張曉娟.心臟再同步化治療難治性心力衰竭的效果[J].醫學綜述,2013,16(20):3045-3046.
[6] 楊占彪.老年心力衰竭臨床治療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15):89-90.
[7] 鄭元琦,郭益紅,林美明,等.心臟再同步化治療頑固性心力衰竭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0,16(15):18-19.
[8] 戴成久.難治性心力衰竭的非藥物治療應用進展[J].首都醫藥,2014,10(12):19-20.
[9] 高艷,趙玲.心臟再同步化治療的優化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2,6(11):781-785.
[10] 高文霞,納麗莎,葉晶晶,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臟再同步化治療無應答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3,2(2):115-117.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intractable heart failure. Methods 36 cases of intractable heart failure patients admitted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18 cases in each group .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routine medica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CRT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Heart function indexes,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mortality,rehospitalization rate and effective rate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heart function indexes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mplication rate, mortality and readmission rates were 5.56%, 0% and 5.56%,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4.44%,respectively,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of 77.78%,and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heart failure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symptoms of heart failure with marked application effect.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Heart failure;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Heart function; Pacing lead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9.002
廣東 514000 梅州市人民醫院心血管科 (蘇廣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