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澄
中老年腦小血管病危險因素分析
黃 澄
目的 分析中老年腦小血管病的相關危險因素。方法 選取腦小血管病患者100例(SVD組),其中腔隙性腦梗死(LI)患者40例,缺血性腦白質病變(WML)患者40例,LI合并WML患者20例。另外,隨機選取與腦小血管病組同期在神經內科住院并行頭顱MRI檢查正常及符合排除標準的患者100例為對照組。觀察并比較2組患者高尿酸血癥、高脂血癥、高同行半胱氨酸血癥的發生率,并對腦小血管病的危險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SVD組患者中高尿酸血癥23例,高脂血癥75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45例,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單因素分析顯示血糖、UA、TG、LDL-C、Hcy、吸煙是SVD的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高血壓、糖尿病、LDL-C水平、高Hcy血癥均是SVD的獨立危險因素,高血壓、高LDL-C水平、高Hcy血癥也是LI和WML的獨立危險因素,高尿酸是WML的獨立危險因素。結論 高血壓、高LDL-C水平、高Hcy血癥均是SVD、LI和WML的獨立危險因素,糖尿病是SVD的獨立危險因素,高尿酸是WML的獨立危險因素。
中老年;腦小血管??;危險因素
腦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SVD),又稱為腦微小血管疾病[1],是指腦內的小血管病變所導致的疾病,病變累及小動脈、微動脈、小靜脈及毛細血管,是近幾年在臨床上頗受重視的腦血管疾病[2]。該病分為微出血與缺血2種類型。由于本病的癥狀較為隱匿,在臨床上不易發現,因此如果不對該病的相關危險因素實施早期干預治療,往往會給患者造成嚴重的后果[3]。本研究旨在通過分析與腦小血管病可能相關的指標,探討這些指標的增高或者下降與腦小血管病之間的關系,為早期預防、診斷與及時干預腦小血管病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4年8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江濱醫院收治的腦小血管病患者100例(男76例,女
24例),年齡54~86歲,平均年齡(65.5±10.5)歲,平均身高(166.2±13.4)cm,平均體質量(56.0±9.7)kg。根據影像學表現分為腔隙性腦梗死(LI)患者40例,缺血性腦白質病變(WML)患者40例,LI合并WML患者20例。另外,隨機選取與腦小血管病組同期在神經內科住院并行頭顱MRI檢查正常及符合排除標準的患者100例(男69例,女31例)為對照組,患者年齡52~81歲,平均年齡(63.5±8.5)歲;平均身高(165.9±15.3)cm,平均體質量(57.1±10.6)kg。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身高、體質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對入選患者詳細詢問病史,有無吸煙飲酒史;監測患者血壓,于入院后24h內采集空腹血樣,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患者血清中的血糖、UA、TG、TC、LDL-C、HDL-C、Hcy等生化指標。
1.3 療效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2組患者高尿酸血癥、高脂血癥、高同行半胱氨酸血癥的發生率,并對腦小血管病的危險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高尿酸血癥、高脂血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發生率的比較 SVD組中高尿酸血癥23例,高脂血癥75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45例;對照組中高尿酸血癥8例,高脂血癥42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20例。SVD組患者中高尿酸血癥、高脂血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2組患者相關危險因素比較 SVD組患者中的血壓、血糖、UA、TG、LDL-C、Hcy、吸煙的統計結果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相關危險因素比較±s)

表1 2組患者相關危險因素比較±s)
注:與對照組相比,aP<0.05
?
2.3 2組患者相關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篩選出的相關危險因素作為自變量,SVD組及其兩個亞組LI組、WML組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得出高血壓、糖尿病、LDL-C水平、高Hcy血癥均是SVD的獨立危險因素,其OR值分別為7.045、6.342、12.031、1.588。即合并高血壓、糖尿病、高LDL-C水平、高Hcy血癥的個體患SVD的相對危險度分別是沒有高血壓、糖尿病、高LDL-C水平、高Hcy血癥個體的7.045倍、6.342倍、12.031倍和1.588倍。此外,高血壓、高LDL-C水平、高Hcy血癥也是LI和WML的獨立危險因素,其OR值分別為5.737、15.852、1.097和1.292、7.712、1.543。高尿酸是WML的獨立危險因素,其OR值為1.395。

表2 2組患者相關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SVD的臨床表現包括靜灶腦梗死、各種腔隙綜合征及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4],影像學表現包括腔隙性腦梗死、腦白質疏松、微出血以及血管周圍間隙擴大,是一組腦小血管本身的病變性疾病[5]。該病起病隱匿,患者臨床癥狀輕微,因此容易被患者或醫生忽略,如果起病早期未及時對患者進行有效地干預治療,往往會延誤患者病情,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后果[6]。本研究通過對SVD的相關危險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強調對SVD的伴發疾病或因素進行積極控制,有利于控制本病的遷延進展。
將單因素分析中篩選出的可疑因素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高血壓、糖尿病、LDL-C水平、高Hcy血癥均是SVD的獨立危險因素,其OR值分別為7.045、6.342、12.031、1.588,即合并高血壓、糖尿病、高LDL-C水平、高Hcy血癥的個體患SVD的相對危險度分別是沒有高血壓、糖尿病、高LDL-C水平、高Hcy血癥個體的7.045倍、6.342倍、12.031倍和1.588倍。此外,高血壓、高LDL-C水平、高Hcy血癥也是LI和WML的獨立危險因素,其OR值分別為5.737、15.852、1.097和1.292、7.712、1.543。高尿酸是WML的獨立危險因素,其OR值為1.395。本研究認為,本病和多種老年慢性病有關,長期重度吸煙也是該病發生率升高的重要原因[7],因此在臨床工作中一旦發現患者存在腔隙性梗死灶或腦白質病變,一定要詳細詢問患者既往病史,追蹤檢查結果,重視血壓監測,發現患者忽略的潛在性疾病,并對這些因素實施早期控制,從而延緩SVD的發展[8]。
綜上所述,SVD是由多種疾病或多種因素在患者腦部引起的不良后果。近年來,腦血管疾病呈現逐漸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其治療重在預防,尤其對在體檢中發現患者有SVD的影像學表現卻無明顯的認知功能障礙或偏癱時,臨床醫師應引起高度重視,完善各項相關檢查,以便盡早發現各種潛在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早期及時采取綜合預防措施,從而避免更為嚴重的腦小血管病的發生。
[1] 李偉,李桂林,王擁軍.腦小血管病[J].中華內科雜志,2010,49(2):163.
[2] 凌云,石軍鋒.缺血性腦小血管病相關危險因素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4,20(4):80-81.
[3] 劉慶新,王君霞,王媛,等.血尿酸水平與腦小血管病的關系[J].山東醫藥,2012,52(9):37-38.
[4] 唐杰,付建輝.腦小血管病的發病機制[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13,21(4):293-298.
[5] 祁曉媛,楊昆勝.腔隙性腦梗死與腦小血管病的關系[J].醫學綜述,2013,19(9):1613-1614.
[6] 王博,沈滔,毛蕾,等.同型半胱氨酸與腦小血管病的相關性研究[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4,22(3):196-198.
[7] 曹金強,吉訓明.腦小血管疾病[J].罕少疾病雜志,2011,18(6):42-46.
[8] 余招平,徐文安,洪玉娥.腦小血管病的輕度認知損害與同型半胱氨酸的相關性研究[J].山東醫藥,2011,6(51):84-86.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9.008
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廳項目基金號(Z2014172)
廣西 530021 廣西壯族自治區江濱醫院(黃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