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攸琮 肖其鋒 馮明亮 劉小明 鄭義福 吳杭州
改良區域性神經阻滯在老年腹股溝疝手術中的運用
郭攸琮 肖其鋒 馮明亮 劉小明 鄭義福 吳杭州
目的 探討改良區域性神經阻滯在老年腹股溝疝手術中的運用效果。方法 選擇400例老年腹股溝疝患者,根據麻醉方法不同劃分為
2組,對照組(n=194)采用腰硬聯合麻醉,觀察組(n=206)患者采用改良區域性神經阻滯麻醉,比較2組患者的麻醉實施效果。結果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42.0±7.8)min、進食時間(0.36±0.50)h、住院時間(2.9±0.6)d、恢復日常生活時間(2.8±1.2)d、術后麻醉并發癥發生率2.4%、輔助藥物使用率為
5.3 %、住院時間(5665.11±46.21)元、麻醉滿意率90.3%,對照組手術時間(56.0±6.9)min、進食時間(0.71±0.30)h、住院時間(6.4±0.7)d、恢復日常生活時間(5.4±2.1)d、術后麻醉并發癥發生率6.7%、輔助藥物使用率為9.3%、住院時間(6853.51±52.11)元、麻醉滿意率7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老年腹股溝疝手術采用改良區域性神經阻滯,其麻醉以及鎮痛效果顯著,可有效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以及經濟費用,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改良區域性神經阻滯;老年;腹股溝疝
老年腹股溝疝為一種老年多常見疾病,同時因老年患者各項身體機制不斷下降,極易并發多種其他疾病,手術麻醉的耐受力差。為了保證老年腹股溝疝手術的順利進行,臨床對麻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臨床多用于高齡腹股溝疝手術的麻醉方法為椎管內麻醉,會影響患者的呼吸、循環,麻醉風險較大。而改良區域性神經阻滯麻醉方法,則可達到理想的麻醉效果,應用效果顯著。手術治療時存在較大的風險,為了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采用一種高效的麻醉方法十分重要[1-2]。本研究在老年腹股溝疝患者手術治療中采用改良區域性神經阻滯,分析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江西省贛州市定南縣人民醫院2005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400例老年腹股溝疝患者,男328例,女72例,年齡60~90歲,平均年齡(75.0±1.1)歲。左側疝280例,右側疝120例。斜疝340例,直疝40例,股疝20例。根據中華外科學會以及腹壁外科學組制定的分類方法:Ⅰ型疝25例,Ⅱ型疝120例,Ⅲ型疝220例,Ⅳ型疝35例。復發疝84例,合并肝硬化并腹水72例,合并慢性支氣管炎90例,合并前列腺增生67例,合并高血壓87例。400例患者按照麻醉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n=194)和觀察組(n=206),2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術前禁食、禁飲8h,入手術室后給氧,常規情況監測患者的心率(HR)、血氧飽和度(SPO2)、平均動脈血壓(MAP)、心電圖(ECG),并采用18G留置針將腕部靜脈開放。對照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取患側在上側臥位,并于L3~4間隙實施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與硬膜外實施蛛網膜下腔穿刺治療,待腦脊液順暢流出后給予患者2mL 0.5%羅哌卡因,平面控制在T8~T10下,向頭側將硬膜外導管3cm置入其中,并采用膠布固定良好后,將其放于手術體位。觀察組患者采用改良區域性神經阻滯麻醉,用強痛定或鹽酸哌替啶50~100mg鋪消毒巾前實施臀部肌注,鋪巾后采用10~20mL 2%利多卡因與等劑量的生理鹽水進行均勻混合作為麻藥,恥骨結節與腹股溝中點上方2cm處連線為切口,切口皮下菱形浸潤注射10mL麻藥,之后在腹股溝中點上2cm處將5mL麻藥扇狀浸注到腹股溝韌帶淺面,之后將切口切開并將腹外斜肌腱膜提起,推開其深面的肌層,將髂腹股溝神經以及髂腹下神經完全顯露出,并在神經周圍浸潤注射劑量為0.2~0.5mL麻藥,將提睪肌切開后,將劑量為0.5~1mL麻藥注入到精索鞘膜內,其余藥物于疝囊游離后注入到疝囊頸周圍腹膜外間隙內。
1.3 觀察指標 觀察分析2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進食時間、住院時間、恢復日常生活時間、術后麻醉并發癥、輔助藥物使用情況、麻醉滿意率(傷口疼痛情況)以及住院費用情況。并根據口頭詢問方法了解患者的麻醉滿意情況,劃分為很好(無明顯疼痛或微感疼痛)、良好(輕微疼痛或疼痛明顯但可耐受)、較差(疼痛明顯增再次使用麻醉藥物或換用其他藥物)3個等級,滿意率為很好率與良好率之和。
1.4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的麻醉治療情況比較 對照組術后麻醉并發癥13例,分別為尿潴留4例、惡心嘔吐5例、頭痛4例;觀察組術后麻醉并發生5例,分別為惡心嘔吐2例、尿潴留3例。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進食時間、住院時間、恢復日常生活時間、術后麻醉并發癥、輔助藥物使用情況、住院費用等情況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麻醉治療情況比較
2.2 2組麻醉滿意情況比較 對照組中,很好76例;良好60例;較差58例,滿意率為70.1%。觀察組中,很好107例,良好79例,較差20例,滿意率為90.3%。觀察組患者的術后麻醉滿意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23,P<0.05)。
改良區域性神經阻滯麻醉方法是在皮下浸潤注射麻藥后切開,清晰顯見髂腹股溝以及髂腹下神經,并分別于這2處神經周圍注射少量麻藥,顯露出精索鞘膜后,分別于內外兩側注射少量麻藥,其余藥物注射于游離疝囊周圍,因此,該方法具有用藥少,但麻醉效果顯著、止痛效果良好的優點[3-4]。研究表明,多數患者僅需采用2%利多卡因10mL等量生理鹽水稀釋后,可給予其實施局部麻醉,治療效果顯著,應用于治療老年患者效果顯著。相較于硬膜外麻醉方法,該方法應用更為簡單方便,只對患者病患局部用藥,減少對全身造成的不良影響,在整個用藥過程中,減少患者用藥以及治療時間,相應縮短患者的治療費用[5-6]。本研究中,對照組所采用的硬膜外麻醉方法,在術后極易導致患者產生疼痛,影響患者的正常機體功能。但采用改良區域性神經阻滯麻醉則可有效減少患者的疼痛,患者治療后可下地活動。在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手術治療后,患者即可下地活動。但該麻醉并不適用于合并心肺疾病、臟器功能不全、硬膜外麻醉耐受不良患者[7-8],針對疝囊巨大、疝囊時間較長、嵌頓疝、復發疝、肥胖患者,需增加適量的麻醉藥物。
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改良區域性神經阻滯麻醉方法,患者的手術時間、進食時間、住院時間、恢復日常生活時間、術后麻醉并發癥、輔助藥物使用情況、麻醉滿意率(傷口疼痛情況)以及住院費用均顯著少于傳統的硬膜外麻醉(P<0.05)。林大勇[9]等關于改良持續腰叢神經阻滯麻醉在高齡腹股溝疝患者手術中的應用的文獻研究表明,實施改良持續腰叢神經阻滯麻醉用于治療腹股溝疝患者后,患者的麻醉完完善時間、見效時間、維持時間等臨床指標優于傳統腰硬聯合麻醉。
由此可見,在老年腹股溝疝患者手術治療過程中,采用改良區域性神經阻滯麻醉,既可大大減少麻醉用藥,又可提高麻醉治療效果,有利于術后早日恢復身體健康,更為經濟實用,易被患者接受,具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1] 鄂道香.髂腹股溝神經一髂腹下神經阻滯在老年腹股溝斜疝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0,8(36):111-112.
[2] 吳小果.老年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3,19(27):45-46.
[3] 聶能鋒.疝氣無張力修補術治療老年腹股溝疝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33):83.
[4] 梁鴻,張輝,張超.局部麻醉下超普疝修補裝置在老年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4,24(1):59-62.
[5] 夏少童.無張力疝修補術在老年腹股溝疝治療中應用的臨床體會[J].當代醫學,2013,19(34):102-103.
[6] 孟興成,吳志明,儲修峰.局麻下開放性腹膜前修補術治療老年腹股溝疝[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4,14(4):370-371.
[7] 張新安.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老年腹股溝疝56例臨床分析[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23(3):30.
[8] 崔兆清,章陽,孫善平,等.局部麻醉下腹膜前間隙修補術在老年腹股溝疝患者中應用體會[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4,8(1):23-25.
[9] 林大勇,金剛,馬德祥.改良持續腰叢神經阻滯麻醉在高齡腹股溝疝患者手術中的應用[J].西部醫學,2013,25(4):525-526.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9.014
江西 341900 江西省贛州市定南縣人民醫院普通外科 (郭攸琮 肖其鋒 馮明亮 劉小明 鄭義福 吳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