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星星
“紅安的‘紅字,是14萬英雄兒女用鮮血染紅的,沒有把紅安的事業發展好,就有愧于先烈,有愧于紅安人民。”這是余學武時刻不忘的從政信條。
余學武主政紅安不到3年,紅安成為全省發展最快的縣域之一。
倒水河畔,你翩翩起舞是我的“最滿意”
倒水河,是紅安的血脈。然而,很長一段時間,它雜草叢生、垃圾遍地,隨意搭建的窩棚遮蔽了它本來的容顏。
改!讓倒水河畔成為群眾休閑的好去處。2011年,時任縣長的余學武與書記一拍即合,啟動“一河兩岸”工程。
“公益項目要最大限度征求民意。”余學武請專家拿出幾套方案,供市民選擇。小到“六角方磚要不要鋪到河堤”,大到“最寬的地方多少米”,市民通過網絡平臺廣泛投票。
河岸的寬度,是當時爭論的一個焦點。根據勘測情況,河岸最寬的地方可以達到130米,最窄的地方是50米。如果統一按50米設計,不僅施工方便,還能增加700畝的建設用地,掐指一算,就是十幾個億的財政收入啊!
開發商盯緊了這塊河景房地段,紛紛找人打聽。“大媽”們的意見則是讓河灘盡量寬一點,方便跳廣場舞。
關鍵的一票,余學武投給了“大媽”。
去年,工程基本完工。夏夜,大媽在河畔翩翩起舞,兒童在廣場上嬉笑追逐,每每經過這里,余學武總是會心一笑。
經濟奇跡,把錯失大項目的遺憾化為動力
連續33個月工業增速全黃岡第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年時間增加100多家;新型產業園新建廠房面積432萬平方米,相當于建國后紅安前60年廠房面積總和的8.3倍。客商們說,這是新時代的“紅安傳奇”。
“項目這么多,我最想引進的還是技術含量高、帶動力強的大項目。”余學武坦言,因為經濟發展基礎所限,他連續盯了幾年的一個商用車項目最終落戶外地,讓他深感遺憾。
放下遺憾,“余班長”帶領大家制定了縣域發展新藍圖:縣城以南,高速公路引路沿線,建設產業新城,發展工業項目;縣城以北的鄉鎮,建設紅色文化、綠色生態新城,發展文化旅游和特色種植項目;縣城中心則是建設宜居新城。
城北不發展工業,稅收怎么辦?在余學武的主導下,“飛地”政策應運而生,所有鄉鎮引進的項目統一在城南工業園區落戶,水電路等配套由園區提供,稅收歸項目引進鄉鎮。制度創新的生命力很快顯現:如今,紅安13個鄉鎮,在園區引進項目最少的也有3個。
勝利街上,你的安居是我最艱難的思量
經濟后發趕超,紅安近幾年的拆遷量也是史無前例。
老城區勝利街的拆遷還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呼吁了19年。500多戶居民,有5000多項訴求,能不能一一滿足?拆成了“半拉子”工程怎么辦?反正那么多年都沒解決,能不能繼續往后拖?
2013年,當勝利街拆遷又一次被提上議事日程時,各種爭論、交鋒沖撞著余學武的心。“作為書記,不能當‘太平官誤發展大局!”經過反復思量,余學武認定遲拆不如早拆,早拆早主動。余學武的手機號一直向全縣群眾公開,那段時間,一個小時不看手機,就有好幾條反映問題的短信。辦公室大門,經常被一批批上訪者堵住。
2014年7月工業園區拆遷中,女干部幫空巢老人洗衣服,男同志幫群眾守鋪面、修摩托車、扯花生、干農活。短短30天,全面完成1598戶房屋征補任務,無一例集體上訪、越級上訪。
以心換心。群眾說,當年紅軍的好作風又回來了!
(劉 娜 星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