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我提出全球基礎設施計劃,以期為發達國家的結構性改革創造空間,為發展中國家的持續增長消除瓶頸。如今中國通過“一帶一路”戰略率先推進,堪為全球表率。
“一帶一路”戰略之上,要加上非洲。第三次工業普查數據顯示,中國制造業從業人員有1.24億,相當于當年日本的12倍。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要轉移,這對收入更低的發展中國家是難得的機遇。
上游水缸要放水,下游哪個水盆有承接力?看來看去只有非洲。非洲有10億人口,工資水平只有中國的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
“一帶一路”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主,產業轉移為輔。在非洲,可以產業轉移為主,基礎設施建設為輔。就像車子的兩輪,成為對外發展合作的支撐點。
二戰后,發達國家設立了諸多多邊、雙邊的發展機構,比如聯合國開發計劃總署、世界銀行、美國援外總署等,但未真正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起來。只有13個經濟體從中等收入變為高收入國家,包括日本和“亞洲四小龍”;28個經濟體的人均收入水平與美國的差距縮小了10%或更多,其中只有12個經濟體不是歐洲國家或石油輸出國或鉆石生產國。
一味“輸血式援助”看上去很美,效果很差。而要實現“百花齊放春滿園”的中國經驗是什么?“要致富先修路”對非洲有效,此外還要引入“造血機制”,幫助發展中國家消除增長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