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凱惠,宋雪嫻
(廣東省佛山市第四人民醫院,廣東佛山 528000)
肺結核患者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由于治療時間較長,患病后角色轉變,疾病本身具有傳染性以及來自社會環境的應激和支持缺乏等,往往給患者帶來心理和生活等方面的影響,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降低。研究表明結核病患者不規則服藥是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患者治療依從性差導致治療效果不理想,從而引發再次住院[1-2]。護士-家庭聯合督導管理是指由護士、家庭督導員、患者組成一個管理體系,在患者治療期間進行全程的監督、管理、指導、干預等的一種管理模式。本研究以出院的肺結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護士-家庭聯合督導管理對肺結核患者治療效果和再住院率的影響,現將方法及結果報告如下。
1.1 對象 選擇2013年1月至6月入住本院結核科的肺結核患者。納入標準:按肺結核診斷標準[3],經臨床癥狀和胸片確診為肺結核進展期;年齡18~65歲,小學以上文化程度,言語表達清晰,自愿合作者。排除標準:有精神異常者或心理疾患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或有肝腎功能損害者,合并有糖尿病或艾滋病等。入選病例160例,1年后觀察組、對照組因各種原因各退出2例,最后入組156例,按住院號單雙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8例。觀察組男45例、女33例;年齡17~63歲,平均年齡(40±7.0)歲;學歷:大專及以上24例,高中22例,初中15例,小學17例;初治涂陽69例,復治涂陽9 例。對照組男44 例、女34 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42±7.5)歲;學歷:大專及以上22例,高中20例,初中17例,小學19例;初治涂陽69例,復治涂陽9例。兩組病例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情嚴重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管理方法 兩組患者在住院期間均采取統一的治療方案[3],初治方案為2HRZE/4HR,復治方案為2HRZES/6HRE。并按照現代結核病控制DOTS(Directly Observed Treatment Short-Coure)[4]策略實施常規的護理管理。
1.2.1 對照組 患者出院前實施常規出院宣教和指導,囑患者定期回院復查。出院后護士每月1次電話隨訪,了解患者病情、服藥、飲食等情況并督促患者按時回院復查。
1.2.2 觀察組 實施護士-家庭聯合督導管理模式。
1.2.2.1 護士及家庭督導員選擇 護士:選擇從事結核病護理工作5年以上、責任心強、熟悉DOTS管理的護士。家庭督導員:選擇患者的配偶、父母、子女或其他自愿合作的家屬,年齡15歲以上,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
1.2.2.2 護士-家庭聯合督導管理的內容和方法 建立患者個人資料檔案,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出生年月、住址、聯系電話、既往史、過敏史、疾病情況、住院期間用藥情況、用藥的副作用以及家庭成員、與患者居住人員情況、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建立聯合督導管理計劃:采用研究組制定的“結核病患者基本情況調查表”,評估并記錄患者基本情況以及患者出院后的護理需求,確定患者存在的問題,制定有針對性的督導管理計劃。加強對家庭督導員的培訓:發放《家庭督導員須知》,制定護士與家庭聯合督導的流程,強調家庭督導員的職責,發放“結核病基本知識手冊”、服藥登記卡。出院前由護士對家庭督導員和患者進行疾病相關知識培訓,培訓內容包括肺結核的傳播途徑、臨床癥狀、治療、用藥、藥物的毒副作用、病情監測、飲食管理、自我情緒的調解和控制、自我護理技能、出院后痰的消毒處理,出現藥物副作用的監測等。聯合督導管理方法和時間:出院后家庭督導員按照督導流程,結合《家庭督導員須知》的內容,對患者進行治療全程的監督、管理和干預,每日監督和檢查患者服藥情況,并做好記錄;每月督促患者回院進行肝、腎功能以及痰標本的檢查;發現患者出現各種藥物副反應、癥狀以及情緒上的改變時,隨時與護士溝通。患者出院1~3個月,護士每周電話隨訪1次,每2周預約復診1次,每月家庭訪視1次,每月對家庭督導員集中培訓1次;4~6個月每周電話隨訪1次,每月預約復診1次。7~12個月每2 周電話隨訪1 次,每月預約復診1次,家庭訪視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每月不少于1次。通過電話隨訪、家庭訪視、復診的方式與患者家庭督導員共同核實患者的服藥、查痰情況、治療期間出現的藥物副作用、定期復查取藥等情況。發現中斷治療或延期復查者,于3日內追回,并給予正確的指導。
1.3 評價方法
1.3.1 治療依從性 抗結核治療滿2、5、6 個月(初治)或2、5、8個月(復治)對兩組患者服藥、痰菌檢查、復查取藥情況的依從性進行評價。規律服藥:整個療程中患者在規定的服藥時間內實際服藥次數占應服藥次數的90%以上[3];規律查痰:患者在抗結核治療滿2、5、6 個月(初治)或2、5、8個月(復治)均按時進行痰菌檢查;規律登記取藥:在整個療程中患者能按照規定的時間登記復查取藥、無中斷。
1.3.2 治療效果 患者療程結束時6 個月(初治)、8個月(復治)進行評定,結合患者2個月末、5個月末痰菌轉陰情況及根據療程結束時病灶、X 線空洞轉歸情況進行判斷[5]。
1.3.3 再住院情況 1年后比較兩組患者再住院率及平均再住院天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痰菌轉陰、療程結束病灶變化及再住院情況比較分別采用x2檢驗、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2.3 兩組患者再住院情況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再住院情況比較
3.1 護士-家庭聯合督導管理對肺結核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 肺結核是一種慢性傳染性疾病,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如何對疾病的療效和轉歸起著決定性作用[6]。有報道[2,7]分析了 肺 結 核患者不遵從醫囑、未能堅持規律全程用藥直接影響治療效果而形成復治、難治病例。本研究通過對出院肺結核患者實施護士-家庭聯合督導管理,加強了護士與家庭督導員、患者之間的溝通,對患者進行全程的督導管理,對其按時服藥、按時查痰、定期復查取藥等情況進行監督,發現中斷治療、延期查痰及復查者,于3d內追回,及時給予健康教育和指導,提高患者對肺結核特定知識的知曉率。由表1可見,觀察組規律服藥、規律查痰、規律登記取藥依從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結果顯示,實施護士-家庭聯合督導管理能提高肺結核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3.2 護士-家庭聯合督導管理對肺結核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 肺結核治療的時間較長,藥物不良反應也相對較大,開始治療時,患者能在醫護人員的督導下遵從醫囑,規律服藥、查痰、復查取藥等,但出院后一些患者認為癥狀已經控制,對出院后的治療不夠重視,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藥物副作用以及工作生活等因素影響,其治療依從性和自我行為管理能力逐漸降低,因而對疾病的轉歸及治療效果造成很大的影響。通過護士-家庭聯合督導管理,及時了解患者出院期間藥物不良反應、癥狀和心理變化,予采取相對應的措施和干預方法,幫助患者完成療程。由表2 可見,觀察組2個月、5個月的痰菌轉陰率比對照組同期轉陰率高(P<0.01);療程結束時,觀察組患者病灶吸收好轉(顯著吸收與吸收)68例,對照組患者病灶吸收好轉45 例,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研究結果顯示護士-家庭聯合督導管理能提高疾病的治療效果。
3.3 護士-家庭聯合督導管理對肺結核患者再住院率的影響 有研究指出[2],行為管理可降低患者再住院率,縮短平均住院時間。護士-家庭聯合督導管理通過制定聯合督導管理計劃,出院前護士對患者生活習慣、肺結核相關知識和自我管理能力進行評估,對家庭督導成員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培訓;出院后有計劃地進行隨訪、督導和全程監控,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自我行為管理能力,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并處理,病情得到及時控制,從而降低再住院率或減少再住院時間。表3結果顯示,觀察組再住院率為14.1%,低于對照組的26.9%;而平均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顯示護士-家庭聯合督導管理,能降低肺結核患者的再住院率,縮短平均住院日。
[1]陳其深,譚守勇,郭婉如,等.新發涂陽肺結核治療失敗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防癆雜志,2011,27(4):27-28.
[2]李艷霞,孫嬋娟,鐘凱惠,等.兩種抗結核藥物頓服方法對患者治療效果及依從性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1,10(1):24.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衛生部醫政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結核病防治規劃實施工作指南[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9:20-53.
[4]World Heath Organization.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guidelines for national programmes[R].2nd ed.Geneva:Wo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7.
[5]彭衛生,王英年,肖成志,等.新編結核病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495.
[6]周俏梅,杜永杰.強化健康教育干預在流動人口肺結核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護理與康復,2015,14(2):185-187.
[7]酈桂青,高翠楠,何慶秋,等.肺結核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研究進展[J].中國防癆雜志,2010,32(9):585-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