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幫義,許 波,袁向榮
(1.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2.中交四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近年來,我國的城市發展迅速,人口日益密集,人車爭道的問題十分嚴重,交通擁堵也是時常出現的問題,為了方便市民安全出行,減少城市道路的擁堵,各大城市陸續興建了大量人行天橋。混凝土連續小箱梁是一種較常采用的結構形式,然而隨著橋梁逐步投入運營,橋梁結構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鋪裝破損、欄桿破壞,箱梁銹脹露筋、破損開裂等病害,為了保證橋梁運營的安全,保障橋下車輛通行安全和行人生命安全,對橋梁的承載能力進行檢測評估是必要的。以東莞市東城區莞長路牛山段老圍人行天橋為工程背景,采用Midas Civil 有限元軟件對該人行天橋進行了靜動力分析,制定了靜動載試驗方案,然后在橋梁現場實施了靜動載試驗,根據理論計算和試驗檢測結果的對比分析,依據《公路橋梁承載能力檢測評定規程》(JTG/T J21-2011)(以下簡稱《評定規程》)的規定,將該橋技術狀況等級被評定為B 級(良好),滿足承載能力的要求。
東莞市東城區莞長路牛山段老圍人行天橋由主橋和4 個梯道組成,主橋長49 m,為2 ×23 m 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寬4 m,橫向布置為:0.2 m(欄桿)+3.6 m(人行道)+0.2 m(欄桿)。上部結構采用連續小箱梁,箱梁高1.45 m,底板寬1.2 m;下部結構2#墩采用獨柱式矩形墩,墩梁固結,1#及3#墩為雙柱式圓形墩;橋面鋪設廣場磚;單個梯道長約25 m,寬3 m,梯道采用鋼筋混凝土箱梁,獨柱式圓形墩。結構立面、平面及橫截面分別如圖1 所示。

圖1 橫截面圖(單位:cm)
(1)有限元模型采用Midas Civil 軟件建立了該橋的有限元計算模型,按單梁模型計算,共建立了57 個節點和55 個梁單元,2#墩底部固接,主梁一端約束x,y,z 方向的位移,另一端只約束y,z方向的位移。
(2)活載內力計算
活載考慮4.0 kN/m2的人群荷載,利用動態規劃加載法計算出控制截面的彎矩包絡值,如表1 所示,繪出活載彎矩包絡圖如圖2 所示。

表1 主梁活載控制截面彎矩包絡值匯總表(kN·m)

圖2 主梁活載控制斷面彎矩包絡圖
(1)加載程序
為了獲得結構試驗荷載與響應之間的關系和防止結構意外損傷,加載方式采用逐級加載。根據荷載等效的原則確定試驗荷載大小和加載位置。本試驗采用混凝土塊加載,一個混凝土塊重約30 kN,底面尺寸為1 ×2 m,共需6 個,通過工況1~3,使試驗跨跨中截面正彎矩達到加載效率。各工況加載載位如圖3 所示。

圖3 各工況加載載位圖(單位:cm)
(2)加載效率
本次試驗為鑒定荷載試驗,根據《評定規程》的要求,橋梁的靜力試驗按荷載效率η 來確定試驗的最大荷載。η 取值宜介于0.95~1.05 之間,對應各試驗工況,工況1 下η 為0.394,工況2 下η 為0.716,工況3 下η 為0.989,檢測橋跨跨中截面最大加載效率計算值為0.989,加載效率符合《評定規程》的要求。
(3)變形測點及計算撓度值
在試驗跨支點、四分點、跨中和鄰跨支點和跨中等處共布置7 個撓度測點,如圖4 所示。測點采用長2 cm 特制螺栓固定在橋面鋪裝層上,豎向變形測量采用二等變形要求控制,每站高差中誤差要求為±0.13 mm,采用NA2/GPM3 型精密水準儀,后視點設置在測試橋跨外。

圖4 撓度測點布置圖(單位:cm)
各測點撓度計算值如表2 所示,撓度以向下為負。

表2 試驗荷載各撓度測點計算結果(mm)
(4)應變測點及計算應變值
在試驗橋跨跨中截面設置3 個應變測點,采用基康鋼弦應變計,測量各級荷載下的應變及卸載后殘余應變。應變測點布置示意圖,如圖5 所示。

圖5 應變測點布置示意圖(單位:cm)
各測點應變計算值如表3 所示,應變以拉為正。

表3 試驗荷載作用下檢測跨測點計算應變值(με)
(5)試驗結果及分析評定
①撓度測試結果
試驗荷載作用下各撓度測點實測結果如表4 所示,實測值和計算值比較如表5 所示,由表5 可知,主要測點的撓度校驗系數ζ 均小于1,能夠滿足《評定規程》關于校驗系數的要求。

表4 試驗荷載作用下各撓度測點實測結果(mm)

表5 撓度測點實測值和計算值比較(mm)
②應力(應變)測試結果
試驗荷載作用下各應變測點實測結果如表6 所示,實測值和計算值比較如表7 所示,由表7 可知,跨中截面主要測點(Y1#~Y3#)的應變校驗系數ζ 均小于1,能夠滿足《評定規程》關于校驗系數的要求。

表6 試驗荷載作用下各測點應變實測結果(με)

表7 應變測點實測值和計算值比較(με)
在工況1~3 下,檢測跨跨中實測應變與荷載加載效率關系曲線如圖6 所示,線性相關系數R 為0.931,表明應變與荷載之間成良好的線性關系。

圖6 工況1~3 實測應變與加載效率關系曲線
③殘余變形和應變
試驗結束前進行了殘余變形和殘余應變觀測,殘余變形和應變分別如表8、表9 所示,主要測點的相對殘余變形及相對殘余應變均未超過20%,滿足《評定規程》的要求,表明結構處于彈性工作狀態。

表8 主要測點殘余變形(mm)

表9 主要測點殘余應變(με)
(6)靜載試驗小結
該橋檢測跨靜力工作性能良好,各項試驗檢測指標均能滿足《評定規程》的要求,在試驗過程中未見肉眼可見的裂縫出現,試驗橋跨的橋墩未產生可觀測到的沉降變位。橋梁的承載能力和正常使用性能均能滿足設計荷載等級的要求。
采用如圖2 所示的有限元計算模型,按特征值分析方法,計算得一階頻率4.83 Hz,二階頻率7.40 Hz,三階頻率18.05 Hz,前3 階振型。
動載試驗采用北京東方振動和噪聲技術研究所研制的DASP 動態測試與分析系統進行。測試項目有自振特性和受迫振動特性,自振特性測試采用地脈動為激振源,受迫振動測試采用重60 kg 的沙袋從離橋面1.5 m 高處落下沖擊的方式為激振源。在試驗跨中和四分點各布置1 個動測測點,共2 個動測測點。
動載試驗結果如表10 所示。

表10 動載試驗測試結果
動測數據表明該橋的一階自振頻率為5.37 Hz,阻尼比為1.3952%,對應的理論計算一階頻率為4.83 Hz。實測頻率大于理論計算值,且大于3 Hz,表明該橋的實際剛度較大,振動響應較小,動力性能較好。
通過對該橋靜動力計算分析及試驗檢測,表明:該橋靜力工作性能良好,振動響應較小,動力性能較好,各項試驗檢測指標均能夠滿足《評定規程》的要求,橋梁的承載能力和正常使用性能均能滿足設計荷載等級的要求,且具備一定的安全儲備,評定該橋技術狀況等級為B 級(良好)。
[1]何宗成,王柏生.大跨度人行天橋的振動影響測試與分析[J].振動與沖擊,2006,25(4):138-141,161.
[2]劉振波.某人行天橋的可靠性鑒定[J].山西建筑,2007,33(15):325-326.
[3]陳峰,王建華,等.大跨徑人行天橋靜、動載試驗檢測與評價分析[J].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2008,25(3):122-126.
[4]張冠華,葛耀君.混凝土連續箱梁人行天橋振動特性測試與分析[J].振動與沖擊,2009,28(2):102-106.